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微信公众号:听林栖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召南•采蘋]
* 从祭品、祭器、祭地再到祭者,层层递进描述了古人祭祀活动细节。
* 了解商周时期古人的“礼器文化”。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召南•采蘋]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于以:犹言“于何”,在何处。
▷蘋(pín):为生于浅水之多年生蕨类植物,可食。
▷藻: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可食。
▷行(xíng)潦(lǎo):积水塘。
▷筥(jǔ):圆形的筐。方底称筐,圆底称筥。
▷湘:烹煮供祭祀用的牛羊等。
▷錡(qí):炊饭之器,三足锅。
▷釜:炊饭之器,无足锅。
▷奠:放置。
▷宗室:宗庙、祠堂。《毛传》:“大宗之庙也。”大宗,即大夫之始祖。
▷牖(yǒu):窗户。
▷尸:主持。古人祭祀用人充当神,称尸。
▷齐:《韩诗》作“䶒”,美好之意。
▷季:少、小。
“蘋根生水底,叶敷水上,不若小浮萍之无根而漂浮。”— 【宋】 罗愿《尔雅翼》
【大白话】
“蘋”是水生植物,有根生在水底的,叶子浮在水面上,不像浮萍只是无根漂浮在水面上那样。
“行之为言流也,雨水流行,渟蓄汙下之处,其水无原,故曰行潦。”—【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
【大白话】
“行潦”就是大雨之后,雨水顺势往低处流淌,积蓄在形成的积水塘,这样的水塘是没有源头的。
“盛,黍稷在器中以祀者也。”—《说文解字》
【大白话】
“盛”这个字的原本的含义就是指放在器皿中用以祭祀的黍稷。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篇》
【大白话】
慎重地对待死亡、办理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追念前贤。这样百姓的道德就会变得仁厚了。
“古者妇人先嫁三月,祖庙未毁,教于宗宫;祖庙既毁,教于宗室。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教成之祭,牲用鱼,芼之以蘋藻,所以成妇顺也。”—《礼记•昏义》
【大白话】
古代的少女在出嫁之前的三个月,要在祖庙里接受婚前的指导和教育,教育的内容就是关于妇女的品德、言行、仪容之类的基本礼仪,教导完毕之后,要举行一个祭祀活动,祭祀的祭品是鱼,然后搭配着蘋藻一起烹饪,祭祀完毕后就可以为人妇。
知识拓展
▷鼎:鼎是最重要青铜器物种之一,是古代中国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
▷簋(guǐ):是古代中国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圆口,双耳。流行于商朝至东周,是中国青铜器时代标志性青铜器具之一。
下集分享:
019 《召南•甘棠》- 睹物思人
《甘棠》是一首睹物思人怀念召南地区管理者召公奭的诗歌,那历史的召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有过怎样的杰出功绩,以至于百姓对他念念不忘,感恩戴德呢?下一期我们一起走近历史里的召公。
4.7
33 ratings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微信公众号:听林栖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召南•采蘋]
* 从祭品、祭器、祭地再到祭者,层层递进描述了古人祭祀活动细节。
* 了解商周时期古人的“礼器文化”。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召南•采蘋]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于以:犹言“于何”,在何处。
▷蘋(pín):为生于浅水之多年生蕨类植物,可食。
▷藻: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可食。
▷行(xíng)潦(lǎo):积水塘。
▷筥(jǔ):圆形的筐。方底称筐,圆底称筥。
▷湘:烹煮供祭祀用的牛羊等。
▷錡(qí):炊饭之器,三足锅。
▷釜:炊饭之器,无足锅。
▷奠:放置。
▷宗室:宗庙、祠堂。《毛传》:“大宗之庙也。”大宗,即大夫之始祖。
▷牖(yǒu):窗户。
▷尸:主持。古人祭祀用人充当神,称尸。
▷齐:《韩诗》作“䶒”,美好之意。
▷季:少、小。
“蘋根生水底,叶敷水上,不若小浮萍之无根而漂浮。”— 【宋】 罗愿《尔雅翼》
【大白话】
“蘋”是水生植物,有根生在水底的,叶子浮在水面上,不像浮萍只是无根漂浮在水面上那样。
“行之为言流也,雨水流行,渟蓄汙下之处,其水无原,故曰行潦。”—【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
【大白话】
“行潦”就是大雨之后,雨水顺势往低处流淌,积蓄在形成的积水塘,这样的水塘是没有源头的。
“盛,黍稷在器中以祀者也。”—《说文解字》
【大白话】
“盛”这个字的原本的含义就是指放在器皿中用以祭祀的黍稷。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篇》
【大白话】
慎重地对待死亡、办理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追念前贤。这样百姓的道德就会变得仁厚了。
“古者妇人先嫁三月,祖庙未毁,教于宗宫;祖庙既毁,教于宗室。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教成之祭,牲用鱼,芼之以蘋藻,所以成妇顺也。”—《礼记•昏义》
【大白话】
古代的少女在出嫁之前的三个月,要在祖庙里接受婚前的指导和教育,教育的内容就是关于妇女的品德、言行、仪容之类的基本礼仪,教导完毕之后,要举行一个祭祀活动,祭祀的祭品是鱼,然后搭配着蘋藻一起烹饪,祭祀完毕后就可以为人妇。
知识拓展
▷鼎:鼎是最重要青铜器物种之一,是古代中国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
▷簋(guǐ):是古代中国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圆口,双耳。流行于商朝至东周,是中国青铜器时代标志性青铜器具之一。
下集分享:
019 《召南•甘棠》- 睹物思人
《甘棠》是一首睹物思人怀念召南地区管理者召公奭的诗歌,那历史的召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有过怎样的杰出功绩,以至于百姓对他念念不忘,感恩戴德呢?下一期我们一起走近历史里的召公。
210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