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栖品读《诗经》(国风篇)

021《召南•羔羊》愈简单,愈传神:文学上的白描


Listen Later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微信公众号:听林栖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召南•羔羊]

* 三段的前一半:借衣指人,是装饰还是补丁?

* 三段的后一半:委蛇委蛇,是讽刺还是赞美?

* 白描的写作手法。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召南•羔羊]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羔羊之革,素丝五緎;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之缝,素丝五总;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皮:(羊皮的)外袍。

素丝:白色的丝线。

紽(tuó):表示丝线数量的量词。

食(sì):古代的官员在散朝之后所吃的公膳。

自公:自公门而出,退朝回来。

委蛇(wěi yí):音义并同“逶迤”,悠闲自得的样子。

革:皮革。

緎(yù):表示丝线数量的量词。

缝:衣服接缝处。

总(zǒng):表示丝线数量的量词。



“羔羊皮革,君子朝服。”—《齐诗》

【大白话】

用羔羊皮做的外袍,是为官的君子上朝时候所穿的衣服。



 “五丝为紽,四紽为緎,四緎为总。” —【清】王引之

【大白话】

五跟丝合在一起成为一紽,四紽合在一起成为一緎,四緎合在一起就成为一总。



 “古者素丝以英裘。” —《毛诗》

英:衣服上的花纹或者装饰物。

【大白话】

在古代,人们用白色的丝线缝在皮裘外袍之上是为了装饰。



 “观‘五紽’、‘五緎’、‘五总’之言,明是一裘而五缝之矣。”—方玉润《诗经原始》

【大白话】

这首诗里所提到的‘五紽’、‘五緎’和‘五总’,就是在讲这件羔羊皮做的外袍被缝缝补补了好多次啊。


 

 “卿大夫入朝治事,公膳于朝。”—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

【大白话】

在朝为官的士大夫处理完了公事之后,在朝中食用公膳(工作餐)。



“夫一裘五缝之,仍不肯弃,非节俭何?使服五缝之裘而无雍容自得之貌,无以见其德之美;使服五缝之裘,虽有雍容之貌,而不于自公退食之地见之,且恒见之,亦无以见其德之纯。” —方玉润《诗经原始》

【大白话】

一件皮衣已经被缝缝补补了那么多次,还不舍得丢弃,这不正表现了这个君子的节俭么?再进一步说,假设他穿着缝补过的衣服,但是如果表现出来的状态并不是悠然自得,而是郁郁不欢,那也不能说明他的美德,而这首诗里,描写的正是这位卿大夫君子虽然身穿缝补的破皮衣,但是依然悠然自得不介意,正是说明了他美好的品德啊!那同样再进一步说,假设他穿着缝补过的衣服,表现出来的状态又是很怡然自得的,如果这是在家里或者平时生活中,那也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这首诗歌所描写的是在朝廷公务的场所,他还能表现得怡然自得,就说明他真的是完全不在意外在的服饰,或者跟其他官员的比较,而是生活简朴,完全用心在公务上,这不更表现了他又纯又美的高尚品德嘛!


 

 “德如羔羊,性如素丝。”

【大白话】

(君子的)性格温顺谦和,品德像“素丝”那样的洁白柔软。

 

 

“君子食不求饱,居无求安。”—《论语》

【大白话】

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知识拓展

白描

 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



下集分享:

022《召南•殷其雷》- 徘徊在情与理之间的别离

《殷其雷》是一首深情的离别诗,讲述了一位妇女即将与深爱的丈夫分别。丈夫到底要去往何处,这位妇女又是如何无奈地徘徊在情理之间,难以自拔?且听林栖下回分解。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林栖品读《诗经》(国风篇)By 听林栖

  • 4.7
  • 4.7
  • 4.7
  • 4.7
  • 4.7

4.7

3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林栖品读《诗经》(国风篇)

View all
李诞 by 李诞

李诞

210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