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微信公众号:听林栖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召南•驺虞]
* 何为打猎的最好时节
* 是神射手么?——“壹发”的含义探究
* “驺虞”到底是人是兽
* 中国古代历史传说神话靠谱么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召南•驺虞]
彼茁者葭,壹发五豝,于嗟乎驺虞!
彼茁者蓬,壹发五豵,于嗟乎驺虞!
▷驺(zōu)虞(yú):一说猎人,一说义兽,一说古代管理鸟兽的官。
▷茁(zhuó):草木茂盛貌。
▷葭(jiā):初生的芦苇。
▷壹:发语词。一说同“一”。
▷发:一说“发矢”;一说射满十二箭为一发;一说通“拨”,“拨开”之意;一说“驱赶”之意。
▷五:虚数,表示数目多。
▷豝(bā):野猪。二岁为豝。
▷于(xū)嗟乎:感叹词,表示惊异、赞美。于,通“吁”,叹词,表示赞叹或悲叹。
▷蓬(péng):草名。即蓬草,又称白蒿。
▷豵(zōng):小猪。一岁曰豵。
“言葭茁者所以著春田之侯,兽肥中杀,草短便射。”-【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
【大白话】
这首诗讲到芦苇刚刚生长出来,是告诉我们这是在春田的田野里,这个时候打猎的野兽肥壮,而且草短容易射击射箭。
“兽一岁为豵,二岁为豝,三岁为肩,四岁为特。”—《广雅•释兽》
【大白话】
野兽(野猪)一岁称为豵,二岁称为豝,三岁称为肩,四岁称为特。
“一发之发,乃车一发而取兽五,非矢一发而中兽五。”—【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大白话】
这里指的“壹发”并不是射了一箭命中了多只猎物的意思,而是指一辆打猎用的马车,一辆车上放了五个被猎杀的猎物。
“人伦既正,朝廷既治,天下纯被文王之化,则庶类蕃殖,搜田以时,仁如驺虞,则王道成也。”—【汉】毛亨《毛诗》
【大白话】
这首诗的意思就是讲,因为在周文王的道德教化之下,人伦道德都变得纯正了,朝廷政治也得到了治理,所以一切都非常祥和,田野里的植物也正常的生长,在合适的时节到田间捕猎也有很多的猎物可取,这正是因为统治者有“驺虞”一样的仁德,才有了这样最好的统治之道啊。
“驺是囿,虞是司兽之官。”—【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
【大白话】
“驺”这个字的意思是指“囿”,也就是“圈养动物的园子”,而“虞”则是指管理野兽的官员。
知识拓展
▷古史辩派
古史辨派,又称疑古派,以顾颉刚、钱玄同等为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一个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学术流派。古史辨派在其研究中,推翻了传统所谓的“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等概念构成的中国古史系统。顾颉刚提出了著名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认为:“时代愈后,传说中的古史期愈长”;“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虽然“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
下期分享
029《邶风•柏舟》(一)一颗初心对抗全世界
《诗经》中的《邶风》、《鄘风》和《卫风》原为一卷,为何现在被分为三卷?这背后有怎样的故事呢?《邶风》的第一首《柏舟》讲述了诗歌主人公面对全世界的反对,捍卫初心,不妥协的气节,那背后又是怎样的故事呢?且听林栖下回分解。
4.7
33 ratings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微信公众号:听林栖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召南•驺虞]
* 何为打猎的最好时节
* 是神射手么?——“壹发”的含义探究
* “驺虞”到底是人是兽
* 中国古代历史传说神话靠谱么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召南•驺虞]
彼茁者葭,壹发五豝,于嗟乎驺虞!
彼茁者蓬,壹发五豵,于嗟乎驺虞!
▷驺(zōu)虞(yú):一说猎人,一说义兽,一说古代管理鸟兽的官。
▷茁(zhuó):草木茂盛貌。
▷葭(jiā):初生的芦苇。
▷壹:发语词。一说同“一”。
▷发:一说“发矢”;一说射满十二箭为一发;一说通“拨”,“拨开”之意;一说“驱赶”之意。
▷五:虚数,表示数目多。
▷豝(bā):野猪。二岁为豝。
▷于(xū)嗟乎:感叹词,表示惊异、赞美。于,通“吁”,叹词,表示赞叹或悲叹。
▷蓬(péng):草名。即蓬草,又称白蒿。
▷豵(zōng):小猪。一岁曰豵。
“言葭茁者所以著春田之侯,兽肥中杀,草短便射。”-【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
【大白话】
这首诗讲到芦苇刚刚生长出来,是告诉我们这是在春田的田野里,这个时候打猎的野兽肥壮,而且草短容易射击射箭。
“兽一岁为豵,二岁为豝,三岁为肩,四岁为特。”—《广雅•释兽》
【大白话】
野兽(野猪)一岁称为豵,二岁称为豝,三岁称为肩,四岁称为特。
“一发之发,乃车一发而取兽五,非矢一发而中兽五。”—【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大白话】
这里指的“壹发”并不是射了一箭命中了多只猎物的意思,而是指一辆打猎用的马车,一辆车上放了五个被猎杀的猎物。
“人伦既正,朝廷既治,天下纯被文王之化,则庶类蕃殖,搜田以时,仁如驺虞,则王道成也。”—【汉】毛亨《毛诗》
【大白话】
这首诗的意思就是讲,因为在周文王的道德教化之下,人伦道德都变得纯正了,朝廷政治也得到了治理,所以一切都非常祥和,田野里的植物也正常的生长,在合适的时节到田间捕猎也有很多的猎物可取,这正是因为统治者有“驺虞”一样的仁德,才有了这样最好的统治之道啊。
“驺是囿,虞是司兽之官。”—【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
【大白话】
“驺”这个字的意思是指“囿”,也就是“圈养动物的园子”,而“虞”则是指管理野兽的官员。
知识拓展
▷古史辩派
古史辨派,又称疑古派,以顾颉刚、钱玄同等为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一个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学术流派。古史辨派在其研究中,推翻了传统所谓的“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等概念构成的中国古史系统。顾颉刚提出了著名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认为:“时代愈后,传说中的古史期愈长”;“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虽然“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
下期分享
029《邶风•柏舟》(一)一颗初心对抗全世界
《诗经》中的《邶风》、《鄘风》和《卫风》原为一卷,为何现在被分为三卷?这背后有怎样的故事呢?《邶风》的第一首《柏舟》讲述了诗歌主人公面对全世界的反对,捍卫初心,不妥协的气节,那背后又是怎样的故事呢?且听林栖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