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导语
鲁庄公是一个突发情况下匆忙即位的,他在桓公六年出生,即位时也不过才15岁,还是个少年,他匆匆忙忙地接起了鲁桓公的接力棒。接力赛是个比较形象的比喻,在之前,郑庄公和齐僖公跑到了前面,鲁桓公是紧跟其后,到了接棒的时候呢,郑国相当于掉棒了,所以一下子就落在了后面。齐国交接棒比较平稳,齐襄公继续领先,只不过鲁桓公紧紧追赶,齐襄公犯规就给鲁桓公下了一个脚绊儿,这样鲁国也落在后面了。
进入到鲁庄公2年
1 葬陈桓公
经
1 二年春王二月,葬陳莊公。
陈国的丧事,没什么特别的,就是史官按着惯例进行的记录。
2 公子庆父讨伐於餘丘
经
2 夏,公子慶父帥師伐於餘丘。
这条经有意思了,主要的疑点有二:
①庆父的身份成谜。杜注说庆父是鲁庄公的庶兄,史记鲁世家说庆父是鲁庄公的弟弟,原文是
史记·鲁世家
庄公有三弟,长曰庆父,次曰叔牙,次曰季友。
杜预认为庄公才十五岁,如果是他弟弟,就小于十五岁,是无法统兵征伐的,所以认为庆父是哥哥。其他有学者说可能是以庆父的名义出战,庆父只是傀儡,统兵者另有其人。
②于余丘又是个什么东西?
于余丘,刚看以为是余丘,后来才知道是“于余丘”,因为春秋下的字是“伐”,所以于余丘应该是个国,普遍认为这是鲁国南部的一个东夷小国,于余丘是音译。
我猜测这件事可能要么鲁国比较混乱,某股势力比如庆父卿大夫集团借机扩充自己的地盘,要么是鲁国针对齐国害死鲁桓公所做出的报复行为。于余丘可能是齐国的小弟,打不过大哥,就拿他的小弟出出气。
3 齐王姬卒
经
3 秋七月,齊 王姬卒。
王姬是周王室的女子,刚于去年冬天嫁到齐国,转过年秋天就死了。问题是齐国一定是向鲁国发了讣告,所以鲁国的史官才在春秋上记录此事。看来,鲁国和齐国尚有外交上的联系。
4 奸情
经
4 冬十有二月,夫人姜氏會齊侯于禚zhuó。
传
1 二年冬,夫人姜氏會齊侯于禚。書,姦也。
左传的解释给出了鲁国史官的态度,你文姜要是去,我就把你写在历史上。实际上,文姜为齐国和鲁国的外交做了很多的工作,因为当时可能鲁国和齐国的其它沟通方式都因为结仇而关闭了。
5 宋庄公卒
经
5 乙酉,宋公 馮卒。
这个贪财的、一直参与伐郑的宋庄公死了。
进入到鲁庄公3年
1 鲁国公子擅自出师
經
1
三年春王正月,溺會齊師伐衞。
傳
1
三年春,溺會齊師伐衞,疾之也。
在春秋之中,点名即批评。中华文化中,正常不直呼其名,都是使用称谓,直到今天也是如此,如果直呼其名,那就是情况比较紧张,差不多就要动手了。所以,比方说在阿里,都用花名,在现代的公司里都有英文名,我们换一个文化系统,这样交流起来效率比较高。溺是一个公子,正常应该写成“公子溺”。因为他擅自出兵,没有经过国君,所以春秋里点名批评。前面的例子里有公子翚,他擅自出兵就写成“翚”如何如何,他奉国君之命去齐过迎亲,就是替鲁庄公接新媳妇文姜的时候,春秋上写的就是“公子翚”如何如何。
2 宋国丧事
經
2
夏四月,葬宋莊公。
3周王室改葬
經
3
五月,葬桓王。
傳
2
夏五月,葬桓王,緩也。
周桓王是在桓十五年去世的,现在是庄公三年,过去了七年了。这时候写葬,应该是改葬,就是再挖出来,以桓王的遗愿来葬他。从桓王临终前向鲁国求车等财务的情况来看,有可能是周王室财力不济,不能以西周的礼制来葬周桓王,现在可能是经济情况好转,所以改葬桓王。
4 纪国谋存
經
4
秋,紀季以酅入于齊。
傳
3
秋,紀季以酅入于齊,紀於是乎始判。
在桓公十八年,齐襄公就派军队占领的是郱、鄑、郚这三个地方,从地图上,实际上是把纪国包围了。
这个时候纪国已经是岌岌可危了。纪国采取的措施就是一分为二,季候的弟弟带着
酅这个地盘投降齐国,作为齐国的附庸。在春秋时代,一个国降级为附庸的时候,国君没有了爵位,但是宗庙还可以保留,祭祀也可以继续。这样的附庸国在鲁国也有,比如颛臾,我把它放到这周的彩蛋里了。就是讲一段《论语·季氏篇第十六》里面孔子和冉有、季路的对话。
这个使我想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候的法国,在被希特勒突破了“马奇诺防线”之后,贝当元帅选择投降,戴高乐选择抵抗。贝当判处戴高乐死刑,但是不执行。后来贝当也被戴高乐判处死刑,但是以总统特权赦免了他。
纪侯也是采取了这样的策略。先保存了宗嗣,留好后路,然后再谋存。
5 鲁庄救纪
經
5
冬,公次于滑。
傳
1
冬,公次于滑,將會鄭伯,謀紀故也。鄭伯辭以難。
凡師,一宿爲舍,再宿爲信,過信爲次。
鲁国和纪国一直是友好的国家,纪国危险,鲁国积极地进行了营救。桓公时代如此,庄公也继承了桓公的政策,积极地谋求保存纪国。他就求助于桓公生前的盟友,郑厉公。二人在滑地会盟,从图上看,鲁庄公跑了好远,很积极。但是,郑厉公却自顾不暇,以国难推辞了。因为当时郑国是二君并立,子仪在祭仲的扶持下占据国君的位置。
纪国被灭国已经无法挽回了。
导语
鲁庄公是一个突发情况下匆忙即位的,他在桓公六年出生,即位时也不过才15岁,还是个少年,他匆匆忙忙地接起了鲁桓公的接力棒。接力赛是个比较形象的比喻,在之前,郑庄公和齐僖公跑到了前面,鲁桓公是紧跟其后,到了接棒的时候呢,郑国相当于掉棒了,所以一下子就落在了后面。齐国交接棒比较平稳,齐襄公继续领先,只不过鲁桓公紧紧追赶,齐襄公犯规就给鲁桓公下了一个脚绊儿,这样鲁国也落在后面了。
进入到鲁庄公2年
1 葬陈桓公
经
1 二年春王二月,葬陳莊公。
陈国的丧事,没什么特别的,就是史官按着惯例进行的记录。
2 公子庆父讨伐於餘丘
经
2 夏,公子慶父帥師伐於餘丘。
这条经有意思了,主要的疑点有二:
①庆父的身份成谜。杜注说庆父是鲁庄公的庶兄,史记鲁世家说庆父是鲁庄公的弟弟,原文是
史记·鲁世家
庄公有三弟,长曰庆父,次曰叔牙,次曰季友。
杜预认为庄公才十五岁,如果是他弟弟,就小于十五岁,是无法统兵征伐的,所以认为庆父是哥哥。其他有学者说可能是以庆父的名义出战,庆父只是傀儡,统兵者另有其人。
②于余丘又是个什么东西?
于余丘,刚看以为是余丘,后来才知道是“于余丘”,因为春秋下的字是“伐”,所以于余丘应该是个国,普遍认为这是鲁国南部的一个东夷小国,于余丘是音译。
我猜测这件事可能要么鲁国比较混乱,某股势力比如庆父卿大夫集团借机扩充自己的地盘,要么是鲁国针对齐国害死鲁桓公所做出的报复行为。于余丘可能是齐国的小弟,打不过大哥,就拿他的小弟出出气。
3 齐王姬卒
经
3 秋七月,齊 王姬卒。
王姬是周王室的女子,刚于去年冬天嫁到齐国,转过年秋天就死了。问题是齐国一定是向鲁国发了讣告,所以鲁国的史官才在春秋上记录此事。看来,鲁国和齐国尚有外交上的联系。
4 奸情
经
4 冬十有二月,夫人姜氏會齊侯于禚zhuó。
传
1 二年冬,夫人姜氏會齊侯于禚。書,姦也。
左传的解释给出了鲁国史官的态度,你文姜要是去,我就把你写在历史上。实际上,文姜为齐国和鲁国的外交做了很多的工作,因为当时可能鲁国和齐国的其它沟通方式都因为结仇而关闭了。
5 宋庄公卒
经
5 乙酉,宋公 馮卒。
这个贪财的、一直参与伐郑的宋庄公死了。
进入到鲁庄公3年
1 鲁国公子擅自出师
經
1
三年春王正月,溺會齊師伐衞。
傳
1
三年春,溺會齊師伐衞,疾之也。
在春秋之中,点名即批评。中华文化中,正常不直呼其名,都是使用称谓,直到今天也是如此,如果直呼其名,那就是情况比较紧张,差不多就要动手了。所以,比方说在阿里,都用花名,在现代的公司里都有英文名,我们换一个文化系统,这样交流起来效率比较高。溺是一个公子,正常应该写成“公子溺”。因为他擅自出兵,没有经过国君,所以春秋里点名批评。前面的例子里有公子翚,他擅自出兵就写成“翚”如何如何,他奉国君之命去齐过迎亲,就是替鲁庄公接新媳妇文姜的时候,春秋上写的就是“公子翚”如何如何。
2 宋国丧事
經
2
夏四月,葬宋莊公。
3周王室改葬
經
3
五月,葬桓王。
傳
2
夏五月,葬桓王,緩也。
周桓王是在桓十五年去世的,现在是庄公三年,过去了七年了。这时候写葬,应该是改葬,就是再挖出来,以桓王的遗愿来葬他。从桓王临终前向鲁国求车等财务的情况来看,有可能是周王室财力不济,不能以西周的礼制来葬周桓王,现在可能是经济情况好转,所以改葬桓王。
4 纪国谋存
經
4
秋,紀季以酅入于齊。
傳
3
秋,紀季以酅入于齊,紀於是乎始判。
在桓公十八年,齐襄公就派军队占领的是郱、鄑、郚这三个地方,从地图上,实际上是把纪国包围了。
这个时候纪国已经是岌岌可危了。纪国采取的措施就是一分为二,季候的弟弟带着
酅这个地盘投降齐国,作为齐国的附庸。在春秋时代,一个国降级为附庸的时候,国君没有了爵位,但是宗庙还可以保留,祭祀也可以继续。这样的附庸国在鲁国也有,比如颛臾,我把它放到这周的彩蛋里了。就是讲一段《论语·季氏篇第十六》里面孔子和冉有、季路的对话。
这个使我想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候的法国,在被希特勒突破了“马奇诺防线”之后,贝当元帅选择投降,戴高乐选择抵抗。贝当判处戴高乐死刑,但是不执行。后来贝当也被戴高乐判处死刑,但是以总统特权赦免了他。
纪侯也是采取了这样的策略。先保存了宗嗣,留好后路,然后再谋存。
5 鲁庄救纪
經
5
冬,公次于滑。
傳
1
冬,公次于滑,將會鄭伯,謀紀故也。鄭伯辭以難。
凡師,一宿爲舍,再宿爲信,過信爲次。
鲁国和纪国一直是友好的国家,纪国危险,鲁国积极地进行了营救。桓公时代如此,庄公也继承了桓公的政策,积极地谋求保存纪国。他就求助于桓公生前的盟友,郑厉公。二人在滑地会盟,从图上看,鲁庄公跑了好远,很积极。但是,郑厉公却自顾不暇,以国难推辞了。因为当时郑国是二君并立,子仪在祭仲的扶持下占据国君的位置。
纪国被灭国已经无法挽回了。
1 Listeners
275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