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到了战国时期,也就是公元前350年代,齐国已经是田氏主政的齐国了,即所谓的“田氏代齐”。齐威王在位期间,在齐都临淄稷门外修建了“稷下学宫”,所谓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就是以这个“稷下学宫”的学术活动为中心的。这个齐威王就是田忌赛马中,由于孙膑出了主意而输掉比赛的那个齐王。“稷下学宫”一直延续到齐威王的儿子齐宣王时代。齐宣王就是南郭先生滥竽充数而直到死也没发现的那个糊涂齐王,他曾经向孟子问过争霸的策略。
《管子》并非管仲所作,而只是托他的大名之作,准确地说,《管子》应该是“稷下学宫”学术活动的论文集。《管子》虽说并非是管仲本人所著,但是它又与管仲本人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管子》既不代表着管仲的思想,却也并未离开管仲的思想体系。即使在现代,搞管理的尤其是在东亚文化圈内搞从事管理研究的人,都应该仔细地读一读《管子》和《韩非子》
《管子》我推荐读其“经言”和“内言”部分,其中或许保留了管仲的一些治世言论。其中“内言”部分的“大匡”、“中匡”和“小匡”属于管仲的传记,记载了管仲、鲍叔等人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全过程,是阅读《春秋左传》很好的辅助材料,尤其是它们以齐国的视角阐释这段历史。
我们今天读的这段《大匡》讲的是齐僖公时代,管仲、鲍叔和召忽的言论。从他们的对话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历史人物各自所具有的特点,以及这些性格特点所引发的、各自命运的走向。
管子
大匡
1
齊僖公生公子諸兒,公子糾,公子小白。使鮑叔傅小白,鮑叔辭,稱疾不出。管仲與召忽往見之曰:「何故不出?」鮑叔曰:「先人有言曰:『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今君知臣不肖也,是以使賤臣傅小白也,賤臣知棄矣。」
①鲍叔认为齐僖公要给自己一个没有前途的工作,辅佐一个没有前途的公子小白,所以称病不去接受任命。为什么说公子小白没有政治前途呢?后面给出了答案,小白没有母亲,也就是失去了母族国家的支持。
召忽曰:「子固辭無出,吾權任子以死亡,必免子。」鮑叔曰:「子如是,何不免之有乎?」
②召忽同意鲍叔的办法,打算帮助鲍叔,说他快死了,这样就可以推掉这个“破”差事。
管仲曰:「不可,持社稷宗廟者,不讓事,不廣閒。將有國者,未可知也。子其出乎。」
③管仲持不同态度,认为鲍叔应该出山接受任命,辅佐公子小白。
召忽曰:「不可,吾三人者之於齊國也,譬之猶鼎之有足也,去一焉,則必不立矣,吾觀小白,必不為後矣。」管仲曰:「不然也,夫國人憎惡糾之母,以及糾之身,而憐小白之無母也;諸兒長而賤,事未可知也;夫所以定齊國者,非此二公子者,將無已也。小白之為人,無小智,惕而有大慮。非夷吾莫容小白,天不幸降禍加殃於齊,糾雖得立,事將不濟,非子定社稷,其將誰也?」
④召忽不同意管仲的看法,认为小白没有出息,不应该让鲍叔去接受辅佐他的任命。管仲给出了他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公子纠因为自己的母亲在齐国没有人心而不会为国人所拥护,公子诸儿品质卑贱也会丧失民心,而公子小白却赢得了国人的同情,也具备国君的深谋大略,如果将来有机会得到君位,那还得考鲍叔你老兄定社稷。
召忽曰:「百歲之後,吾君卜世,犯吾君命,而廢吾所立,奪吾糾也,雖得天下吾不生也。兄與我齊國之政也。受君令而不改,奉所立而不濟,是吾義也。」管仲曰:「夷吾之為君臣也,將承君命,奉社稷,以持宗廟,豈死一糾哉?夷吾之所死者,社稷破,宗廟滅,祭祀絕,則夷吾死之,非此三者,則夷吾生。夷吾生,則齊國利,夷吾死,則齊國不利。」
⑤召忽一听他和管仲所辅佐的公子纠有可能得不到君位,就誓死要保公子纠。管仲则这样不值得,应该位齐国的社稷而活,而不是为某个个人而活。
鮑叔曰:「然則奈何?」管子曰:「子出奉令則可。」鮑叔許諾,乃出奉令,遂傅小白。鮑叔謂管仲曰:「何行?」管仲曰:「為人臣者,不盡力於君,則不親信,不親信,則言不聽,言不聽,則社稷不定,夫事君者無二心。」鮑叔許諾。
⑥鲍叔见管仲说的头头是道就听从了管仲的建议,出山辅佐小白。接受任命后,鲍叔还征求了管仲的意见。管仲建议鲍叔要尽心尽力地辅佐公子小白,鲍叔听从了管仲的建议。
参考译文
齐僖公生有公子诸儿、纠与小白。僖公委派鲍叔辅佐小白,鲍叔不愿干,称病不出。管仲和召忽去看望鲍叔,说:“为什么不出来干事呢?”鲍叔说:“先人讲过:‘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现在国君知道我不行,才让我辅佐小白,我是想不干了。”召忽说:“您若是坚决不干,就不要出来,我暂且保证说您要死了,就一定把您免掉。”鲍叔说:“您能这样做,哪还有不免我的道理呢?”管仲说:“不行。主持国家大事的人,不应该推辞工作,不应该贪图空闲。将来继承君位的,还不知道是谁。您还是出来干吧。”召忽说:“不行。我们三人对齐国来说,好比鼎的三足,去其一,立不起来。我看小白一定当不上继承君位的人。”管仲说:“不对,全国人都厌恶公子纠的母亲,以至厌恶公子纠本人,而同情小白没有母亲。诸儿虽然居长,但品质卑贱,前途如何还说不定。看来统治齐国的,除了纠和小白两公子,将无人承担。小白的为人,没有小聪明,性急但有远虑,不是我管夷吾,无人理解小白。不幸上天降祸加灾于齐国,纠虽得立为君,也将一事无成,不是您鲍叔来安定国家,还有谁呢?”召忽说:“百年以后,国君下世,如有违犯君命废弃我之所立,夺去纠的君位,就是得了天下,我也不愿活着;何况,参与了我们齐国的政务,接受君令而不改,奉我所立而不使废除,这是我义不容辞的任务。”管仲说:“我作为人君的臣子,是受君命奉国家以主持宗庙的,岂能为纠个人而牺牲?我要为之牺牲的是:国家破、宗庙灭、祭祀绝,只有这样,我才去死。不是这三件事,我就要活下来。我活对齐国有利,我死对齐国不利。”鲍叔说:“那么我应该怎么办?”管仲说:“您去接受命令就是了。”鲍叔许诺,便出来接受任命,辅佐小白。鲍叔问管仲说:“怎样作工作呢?”管仲说:“为人臣的,对君主不竭尽心力就不能得到亲信,君主不亲信则说话不灵,说话不灵则国家不能安定。总之,事奉君主不可存有二心。”鲍叔许诺了。
到了战国时期,也就是公元前350年代,齐国已经是田氏主政的齐国了,即所谓的“田氏代齐”。齐威王在位期间,在齐都临淄稷门外修建了“稷下学宫”,所谓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就是以这个“稷下学宫”的学术活动为中心的。这个齐威王就是田忌赛马中,由于孙膑出了主意而输掉比赛的那个齐王。“稷下学宫”一直延续到齐威王的儿子齐宣王时代。齐宣王就是南郭先生滥竽充数而直到死也没发现的那个糊涂齐王,他曾经向孟子问过争霸的策略。
《管子》并非管仲所作,而只是托他的大名之作,准确地说,《管子》应该是“稷下学宫”学术活动的论文集。《管子》虽说并非是管仲本人所著,但是它又与管仲本人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管子》既不代表着管仲的思想,却也并未离开管仲的思想体系。即使在现代,搞管理的尤其是在东亚文化圈内搞从事管理研究的人,都应该仔细地读一读《管子》和《韩非子》
《管子》我推荐读其“经言”和“内言”部分,其中或许保留了管仲的一些治世言论。其中“内言”部分的“大匡”、“中匡”和“小匡”属于管仲的传记,记载了管仲、鲍叔等人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全过程,是阅读《春秋左传》很好的辅助材料,尤其是它们以齐国的视角阐释这段历史。
我们今天读的这段《大匡》讲的是齐僖公时代,管仲、鲍叔和召忽的言论。从他们的对话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历史人物各自所具有的特点,以及这些性格特点所引发的、各自命运的走向。
管子
大匡
1
齊僖公生公子諸兒,公子糾,公子小白。使鮑叔傅小白,鮑叔辭,稱疾不出。管仲與召忽往見之曰:「何故不出?」鮑叔曰:「先人有言曰:『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今君知臣不肖也,是以使賤臣傅小白也,賤臣知棄矣。」
①鲍叔认为齐僖公要给自己一个没有前途的工作,辅佐一个没有前途的公子小白,所以称病不去接受任命。为什么说公子小白没有政治前途呢?后面给出了答案,小白没有母亲,也就是失去了母族国家的支持。
召忽曰:「子固辭無出,吾權任子以死亡,必免子。」鮑叔曰:「子如是,何不免之有乎?」
②召忽同意鲍叔的办法,打算帮助鲍叔,说他快死了,这样就可以推掉这个“破”差事。
管仲曰:「不可,持社稷宗廟者,不讓事,不廣閒。將有國者,未可知也。子其出乎。」
③管仲持不同态度,认为鲍叔应该出山接受任命,辅佐公子小白。
召忽曰:「不可,吾三人者之於齊國也,譬之猶鼎之有足也,去一焉,則必不立矣,吾觀小白,必不為後矣。」管仲曰:「不然也,夫國人憎惡糾之母,以及糾之身,而憐小白之無母也;諸兒長而賤,事未可知也;夫所以定齊國者,非此二公子者,將無已也。小白之為人,無小智,惕而有大慮。非夷吾莫容小白,天不幸降禍加殃於齊,糾雖得立,事將不濟,非子定社稷,其將誰也?」
④召忽不同意管仲的看法,认为小白没有出息,不应该让鲍叔去接受辅佐他的任命。管仲给出了他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公子纠因为自己的母亲在齐国没有人心而不会为国人所拥护,公子诸儿品质卑贱也会丧失民心,而公子小白却赢得了国人的同情,也具备国君的深谋大略,如果将来有机会得到君位,那还得考鲍叔你老兄定社稷。
召忽曰:「百歲之後,吾君卜世,犯吾君命,而廢吾所立,奪吾糾也,雖得天下吾不生也。兄與我齊國之政也。受君令而不改,奉所立而不濟,是吾義也。」管仲曰:「夷吾之為君臣也,將承君命,奉社稷,以持宗廟,豈死一糾哉?夷吾之所死者,社稷破,宗廟滅,祭祀絕,則夷吾死之,非此三者,則夷吾生。夷吾生,則齊國利,夷吾死,則齊國不利。」
⑤召忽一听他和管仲所辅佐的公子纠有可能得不到君位,就誓死要保公子纠。管仲则这样不值得,应该位齐国的社稷而活,而不是为某个个人而活。
鮑叔曰:「然則奈何?」管子曰:「子出奉令則可。」鮑叔許諾,乃出奉令,遂傅小白。鮑叔謂管仲曰:「何行?」管仲曰:「為人臣者,不盡力於君,則不親信,不親信,則言不聽,言不聽,則社稷不定,夫事君者無二心。」鮑叔許諾。
⑥鲍叔见管仲说的头头是道就听从了管仲的建议,出山辅佐小白。接受任命后,鲍叔还征求了管仲的意见。管仲建议鲍叔要尽心尽力地辅佐公子小白,鲍叔听从了管仲的建议。
参考译文
齐僖公生有公子诸儿、纠与小白。僖公委派鲍叔辅佐小白,鲍叔不愿干,称病不出。管仲和召忽去看望鲍叔,说:“为什么不出来干事呢?”鲍叔说:“先人讲过:‘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现在国君知道我不行,才让我辅佐小白,我是想不干了。”召忽说:“您若是坚决不干,就不要出来,我暂且保证说您要死了,就一定把您免掉。”鲍叔说:“您能这样做,哪还有不免我的道理呢?”管仲说:“不行。主持国家大事的人,不应该推辞工作,不应该贪图空闲。将来继承君位的,还不知道是谁。您还是出来干吧。”召忽说:“不行。我们三人对齐国来说,好比鼎的三足,去其一,立不起来。我看小白一定当不上继承君位的人。”管仲说:“不对,全国人都厌恶公子纠的母亲,以至厌恶公子纠本人,而同情小白没有母亲。诸儿虽然居长,但品质卑贱,前途如何还说不定。看来统治齐国的,除了纠和小白两公子,将无人承担。小白的为人,没有小聪明,性急但有远虑,不是我管夷吾,无人理解小白。不幸上天降祸加灾于齐国,纠虽得立为君,也将一事无成,不是您鲍叔来安定国家,还有谁呢?”召忽说:“百年以后,国君下世,如有违犯君命废弃我之所立,夺去纠的君位,就是得了天下,我也不愿活着;何况,参与了我们齐国的政务,接受君令而不改,奉我所立而不使废除,这是我义不容辞的任务。”管仲说:“我作为人君的臣子,是受君命奉国家以主持宗庙的,岂能为纠个人而牺牲?我要为之牺牲的是:国家破、宗庙灭、祭祀绝,只有这样,我才去死。不是这三件事,我就要活下来。我活对齐国有利,我死对齐国不利。”鲍叔说:“那么我应该怎么办?”管仲说:“您去接受命令就是了。”鲍叔许诺,便出来接受任命,辅佐小白。鲍叔问管仲说:“怎样作工作呢?”管仲说:“为人臣的,对君主不竭尽心力就不能得到亲信,君主不亲信则说话不灵,说话不灵则国家不能安定。总之,事奉君主不可存有二心。”鲍叔许诺了。
1 Listeners
275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