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导语|
|——|
|三国演义开篇讲“天下大势”,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到了鲁庄公十年,齐桓的霸业拉开帷幕。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实质是旧的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被确立。齐桓公四十多年的霸业就确立了春秋时代的新秩序,也就是所谓霸政。那么这种“霸政”是怎么样形成的?有什么样的特点?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这段历史。齐桓称霸的这段历史风云变幻,人物多姿多彩,内容非常丰富。我们不仅会从鲁国的角度,也就是齐国外部的角度去看齐桓霸业,也会从齐国内部的角度来审视齐桓霸业。|
进入到鲁庄公10年
1 长勺之战
庄十-长勺 郎 乘丘.jpg
經
1
十年春王正月,公敗齊師于長勺。
傳
1
十年春,齊師伐我。
①齐师来伐
我们在庄8-9的彩蛋里讲的《管子·大匡》,其中管仲评价齐桓说“小白之為人,無小智,惕而有大慮”,无小志,是说齐桓不细致,惕,也有人说是愓shāng,本意是走路时身体直而脚步快,就是风风火火的样子,用今天的话讲就是急性子。虑,谋思也。大的谋思,就是大的志向。从管仲的这几个字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齐桓公的特点来,不太注重细节,往好的方面说是有大的志向,往坏的方面说是好大喜功,还是个急性子,有点急功近利。这样的人通常是快意恩仇的性情中人。所以,从庄公十年来看应该说是齐桓复仇年,当他拥有力量的时候,就先收拾曾经欺负他的人。我们最后在说为什么会这样?以及齐桓公为什么会转变成以后的样子?
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②士的崛起——“下下人有上上志”
齐桓公继位之初所面临的问题,《国语·齐语》中齐桓公说的“戎車待遊車之裂,戎士待陳妾之餘。優笑在前,賢材在後。是以國家不日引,不月長”。《管子·小匡》中的说法比较容易懂:“戎馬待游車之獘戎士待陳妾之餘。倡優侏儒在前,而賢士大夫在後。是以國家不日益,不月長”。
上层僵化甚至糜烂了,解决的办法就是拔人于卑贱,发现下层的人才。这就需要领导有魄力和眼光,所以齐桓和鲁庄就采取了这样的办法,非常之时用非常之人,他们分别提拔了“士”。我们读孟子的名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里面有“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这些出身贫寒,才华卓越的人被委以重任,正是打破陈规、走出困境的办法。
公與之乘。戰于長勺。
③长勺在哪
依照杨伯峻先生注,定公四年的左传中有“(周)成王分鲁公以殷氏六族”,其中有长勺氏,则长勺原为殷民之地。据山东通志,长勺在今曲阜县北境。与《中国古代地图集》中长勺的位置不对应,“曲阜北”说比较合情理。
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④曹刿模式的实质
曹刿取胜的基础是有问题的,因为他的胜利是出于对规则的破坏,那么这种胜利是暂时的。这是曹刿与管仲不一样的地方,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的“曹沫之陈”可以看出曹刿的思想,他有道而乏术。管仲不仅有为政的思想,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而且知道问题的解决方案。
2 乘丘之战
經
2
二月,公侵宋。
①鲁庄侵宋
春秋经中第一次出现“侵”,以“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来看,鲁国这个最守礼法得国家也开始破坏规矩了。
經
3
三月,宋人遷宿。
②宋人迁宿
“迁其民而取其地”为“迁”,这是宋国对待鲁国入侵的一种反应。宿在鲁国曲阜之东,宋国迁走民众,入驻军队,把此地作为针对鲁国的前沿阵地。
經
4
夏六月,齊師、宋師次于郎。公敗宋師于乘丘。
传
2
夏六月,齊師、宋師次于郎。公子偃曰:“宋師不整,可敗也。宋敗,齊必還。請擊之。”公弗許。自雩門竊出,蒙皋gāo比而先犯之。公從之。大敗宋師于乘丘。齊師乃還。
乘丘在今山东省兖州,在曲阜之西,所以窃出雩門,也就是鲁城的西门。
齐桓公在春天刚被鲁国打败,夏天则又被鲁国打败了。这一战是在乘丘,是在曲阜之西。这一战鲁国虽胜,但是可以看出鲁国的问题,就是鲁国的大夫居然违反国君的命令。这也正是鲁国国君被三桓所取代的前兆。
3 齐桓灭谭
經
6
冬十月,齊師滅譚。譚子奔莒。
传
4
齊侯之出也,過譚,譚不禮焉。及其入也,諸侯皆賀,譚又不至。冬,齊師滅譚,譚無禮也。譚子奔莒,同盟故也。
①齐桓灭谭
②齐桓与管仲的磨合期
管子
大匡
8
公又内修兵。三年,桓公將伐魯,曰:「魯與寡人近,於是其救宋也疾,寡人且誅焉。」管仲曰:「不可,臣聞有土之君,不勤於兵,不忌於辱,不輔其過,則社稷安。勤於兵,忌於辱,輔其過,則社稷危。」公不聽,興師伐魯,造於長勺,魯莊公興師逆之,大敗之。桓公曰:「吾兵猶尚少,吾參圍之,安能圉我。」
长勺之战的齐国视角,齐桓公加强军备,他以鲁国救宋为理由要伐鲁。管仲劝谏“不可”,理由是“有土之君,不勤於兵,不忌於辱,不輔其過,則社稷安”。勤,经常。忌,忌恨。辱,小侮辱。辅,辅助。齐桓公不听,长勺打败,回来说“我的兵少,如果三倍于鲁,一定能取胜”不但不吸取教训,反而变本加厉,“辅其过”,导致了一场大祸。
③齐桓公的转变
齐桓公惹出的一场大乱子,之后他一改急功好利,穷兵黩武的作风,对管仲言听计从。我们看看这场乱子是怎么回事
管子
大匡
9
四年,修兵,同甲十萬,車五千乘。謂管仲曰:「吾士既練,吾兵既多,寡人欲服魯。」管仲喟然嘆曰:「齊國危矣,君不競於德而競於兵,天下之國,帶甲十萬者不鮮矣,吾欲發小兵以服大兵,內失吾眾,諸侯設備,吾人設軸,國欲無危,得已乎?」公不聽,果伐魯,魯不敢戰,去國五十里而為之關。魯請比於關內,以從於齊,齊亦毋復侵魯,桓公許諾。魯人請盟曰:「魯,小國也,固不帶劍,今而帶劍,是交兵聞於諸侯,君不如已,請去兵。桓公曰:「諾。」乃令從者毋以兵。管仲曰:「不可,諸侯加忌於君,君如是以退可,君果弱魯君,諸侯又加貪於君,後有事,小國彌堅,大國設備,非齊國之利也。」桓公不聽,管仲又諫曰:「君必不去魯,胡不用兵,曹劌之為人也,堅強以忌,不可以約取也。桓公不聽,果與之遇,莊公自懷劍,曹劌亦懷劍踐壇,莊公抽劍其懷曰:「魯之境去國五十里,亦無不死而已。」左揕桓公,右自承,曰:「均之死也,戮死於君前。」管仲走君,曹劌抽劍當兩階之間曰:「二君將改圖,無有進者。」管仲曰:「君與地,以汶為竟。」桓公許諾,以汶為竟而歸。桓公歸而修於政,不修於兵革,自圉辟人,以過弭師。
史记
刺客列传
1
曹沫者,魯人也,以勇力事魯莊公。莊公好力。曹沫為魯將,與齊戰,三敗北。魯莊公懼,乃獻遂邑之地以和。猶復以為將。
2
齊桓公許與魯會于柯而盟。桓公與莊公既盟於壇上,曹沫執匕首劫齊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動,而問曰:「子將何欲?」曹沫曰:「齊彊魯弱,而大國侵魯亦甚矣。今魯城壞即壓齊境,君其圖之。」桓公乃許盡歸魯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壇,北面就群臣之位,顏色不變,辭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約。管仲曰:「不可。夫貪小利以自快,棄信於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與之。」於是桓公乃遂割魯侵地,曹沫三戰所亡地盡復予魯。
管子·大匡和《史记·刺客列传》说的是一个事,即鲁庄和齐桓的这次会盟。
4 楚执蔡侯
庄10 楚 蔡 陈 息.jpg
經
6
秋九月,荆敗蔡師于莘,以蔡侯 獻舞歸。
傳
3
蔡哀侯娶于陳,息侯亦娶焉。息嬀將歸,過蔡。蔡侯曰:“吾姨也。”止而見之,弗賓。息侯聞之,怒,使謂楚文王曰:“伐我,吾求救於蔡而伐之。”楚子從之。秋九月,楚敗蔡師于莘,以蔡侯 獻舞歸。
对于谋求东扩的楚文王而言,这真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经过这场战争,楚国的势力已经抵达郑国和陈国,已经剑指中原了。
|导语|
|——|
|三国演义开篇讲“天下大势”,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到了鲁庄公十年,齐桓的霸业拉开帷幕。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实质是旧的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被确立。齐桓公四十多年的霸业就确立了春秋时代的新秩序,也就是所谓霸政。那么这种“霸政”是怎么样形成的?有什么样的特点?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这段历史。齐桓称霸的这段历史风云变幻,人物多姿多彩,内容非常丰富。我们不仅会从鲁国的角度,也就是齐国外部的角度去看齐桓霸业,也会从齐国内部的角度来审视齐桓霸业。|
进入到鲁庄公10年
1 长勺之战
庄十-长勺 郎 乘丘.jpg
經
1
十年春王正月,公敗齊師于長勺。
傳
1
十年春,齊師伐我。
①齐师来伐
我们在庄8-9的彩蛋里讲的《管子·大匡》,其中管仲评价齐桓说“小白之為人,無小智,惕而有大慮”,无小志,是说齐桓不细致,惕,也有人说是愓shāng,本意是走路时身体直而脚步快,就是风风火火的样子,用今天的话讲就是急性子。虑,谋思也。大的谋思,就是大的志向。从管仲的这几个字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齐桓公的特点来,不太注重细节,往好的方面说是有大的志向,往坏的方面说是好大喜功,还是个急性子,有点急功近利。这样的人通常是快意恩仇的性情中人。所以,从庄公十年来看应该说是齐桓复仇年,当他拥有力量的时候,就先收拾曾经欺负他的人。我们最后在说为什么会这样?以及齐桓公为什么会转变成以后的样子?
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②士的崛起——“下下人有上上志”
齐桓公继位之初所面临的问题,《国语·齐语》中齐桓公说的“戎車待遊車之裂,戎士待陳妾之餘。優笑在前,賢材在後。是以國家不日引,不月長”。《管子·小匡》中的说法比较容易懂:“戎馬待游車之獘戎士待陳妾之餘。倡優侏儒在前,而賢士大夫在後。是以國家不日益,不月長”。
上层僵化甚至糜烂了,解决的办法就是拔人于卑贱,发现下层的人才。这就需要领导有魄力和眼光,所以齐桓和鲁庄就采取了这样的办法,非常之时用非常之人,他们分别提拔了“士”。我们读孟子的名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里面有“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这些出身贫寒,才华卓越的人被委以重任,正是打破陈规、走出困境的办法。
公與之乘。戰于長勺。
③长勺在哪
依照杨伯峻先生注,定公四年的左传中有“(周)成王分鲁公以殷氏六族”,其中有长勺氏,则长勺原为殷民之地。据山东通志,长勺在今曲阜县北境。与《中国古代地图集》中长勺的位置不对应,“曲阜北”说比较合情理。
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④曹刿模式的实质
曹刿取胜的基础是有问题的,因为他的胜利是出于对规则的破坏,那么这种胜利是暂时的。这是曹刿与管仲不一样的地方,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的“曹沫之陈”可以看出曹刿的思想,他有道而乏术。管仲不仅有为政的思想,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而且知道问题的解决方案。
2 乘丘之战
經
2
二月,公侵宋。
①鲁庄侵宋
春秋经中第一次出现“侵”,以“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来看,鲁国这个最守礼法得国家也开始破坏规矩了。
經
3
三月,宋人遷宿。
②宋人迁宿
“迁其民而取其地”为“迁”,这是宋国对待鲁国入侵的一种反应。宿在鲁国曲阜之东,宋国迁走民众,入驻军队,把此地作为针对鲁国的前沿阵地。
經
4
夏六月,齊師、宋師次于郎。公敗宋師于乘丘。
传
2
夏六月,齊師、宋師次于郎。公子偃曰:“宋師不整,可敗也。宋敗,齊必還。請擊之。”公弗許。自雩門竊出,蒙皋gāo比而先犯之。公從之。大敗宋師于乘丘。齊師乃還。
乘丘在今山东省兖州,在曲阜之西,所以窃出雩門,也就是鲁城的西门。
齐桓公在春天刚被鲁国打败,夏天则又被鲁国打败了。这一战是在乘丘,是在曲阜之西。这一战鲁国虽胜,但是可以看出鲁国的问题,就是鲁国的大夫居然违反国君的命令。这也正是鲁国国君被三桓所取代的前兆。
3 齐桓灭谭
經
6
冬十月,齊師滅譚。譚子奔莒。
传
4
齊侯之出也,過譚,譚不禮焉。及其入也,諸侯皆賀,譚又不至。冬,齊師滅譚,譚無禮也。譚子奔莒,同盟故也。
①齐桓灭谭
②齐桓与管仲的磨合期
管子
大匡
8
公又内修兵。三年,桓公將伐魯,曰:「魯與寡人近,於是其救宋也疾,寡人且誅焉。」管仲曰:「不可,臣聞有土之君,不勤於兵,不忌於辱,不輔其過,則社稷安。勤於兵,忌於辱,輔其過,則社稷危。」公不聽,興師伐魯,造於長勺,魯莊公興師逆之,大敗之。桓公曰:「吾兵猶尚少,吾參圍之,安能圉我。」
长勺之战的齐国视角,齐桓公加强军备,他以鲁国救宋为理由要伐鲁。管仲劝谏“不可”,理由是“有土之君,不勤於兵,不忌於辱,不輔其過,則社稷安”。勤,经常。忌,忌恨。辱,小侮辱。辅,辅助。齐桓公不听,长勺打败,回来说“我的兵少,如果三倍于鲁,一定能取胜”不但不吸取教训,反而变本加厉,“辅其过”,导致了一场大祸。
③齐桓公的转变
齐桓公惹出的一场大乱子,之后他一改急功好利,穷兵黩武的作风,对管仲言听计从。我们看看这场乱子是怎么回事
管子
大匡
9
四年,修兵,同甲十萬,車五千乘。謂管仲曰:「吾士既練,吾兵既多,寡人欲服魯。」管仲喟然嘆曰:「齊國危矣,君不競於德而競於兵,天下之國,帶甲十萬者不鮮矣,吾欲發小兵以服大兵,內失吾眾,諸侯設備,吾人設軸,國欲無危,得已乎?」公不聽,果伐魯,魯不敢戰,去國五十里而為之關。魯請比於關內,以從於齊,齊亦毋復侵魯,桓公許諾。魯人請盟曰:「魯,小國也,固不帶劍,今而帶劍,是交兵聞於諸侯,君不如已,請去兵。桓公曰:「諾。」乃令從者毋以兵。管仲曰:「不可,諸侯加忌於君,君如是以退可,君果弱魯君,諸侯又加貪於君,後有事,小國彌堅,大國設備,非齊國之利也。」桓公不聽,管仲又諫曰:「君必不去魯,胡不用兵,曹劌之為人也,堅強以忌,不可以約取也。桓公不聽,果與之遇,莊公自懷劍,曹劌亦懷劍踐壇,莊公抽劍其懷曰:「魯之境去國五十里,亦無不死而已。」左揕桓公,右自承,曰:「均之死也,戮死於君前。」管仲走君,曹劌抽劍當兩階之間曰:「二君將改圖,無有進者。」管仲曰:「君與地,以汶為竟。」桓公許諾,以汶為竟而歸。桓公歸而修於政,不修於兵革,自圉辟人,以過弭師。
史记
刺客列传
1
曹沫者,魯人也,以勇力事魯莊公。莊公好力。曹沫為魯將,與齊戰,三敗北。魯莊公懼,乃獻遂邑之地以和。猶復以為將。
2
齊桓公許與魯會于柯而盟。桓公與莊公既盟於壇上,曹沫執匕首劫齊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動,而問曰:「子將何欲?」曹沫曰:「齊彊魯弱,而大國侵魯亦甚矣。今魯城壞即壓齊境,君其圖之。」桓公乃許盡歸魯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壇,北面就群臣之位,顏色不變,辭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約。管仲曰:「不可。夫貪小利以自快,棄信於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與之。」於是桓公乃遂割魯侵地,曹沫三戰所亡地盡復予魯。
管子·大匡和《史记·刺客列传》说的是一个事,即鲁庄和齐桓的这次会盟。
4 楚执蔡侯
庄10 楚 蔡 陈 息.jpg
經
6
秋九月,荆敗蔡師于莘,以蔡侯 獻舞歸。
傳
3
蔡哀侯娶于陳,息侯亦娶焉。息嬀將歸,過蔡。蔡侯曰:“吾姨也。”止而見之,弗賓。息侯聞之,怒,使謂楚文王曰:“伐我,吾求救於蔡而伐之。”楚子從之。秋九月,楚敗蔡師于莘,以蔡侯 獻舞歸。
对于谋求东扩的楚文王而言,这真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经过这场战争,楚国的势力已经抵达郑国和陈国,已经剑指中原了。
1 Listeners
275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