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导语
从年表上看,齐桓公执政已经到了第五年。此时,他的政权已经稳定,国君和大臣之间的磨合期也已经度过。而管仲治国的效果应该也开始显现,所以从史书的记述可以看出齐国的国力逐走强,用杜注的话讲就是齐桓公“欲修霸业”。那么怎么当这个“老大”,也就是采取什么样的称霸策略也就突显出来了。是“武力?还是“信义”?历史又到了一岔路口,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来读一读庄公十三年的春秋。我们说过,历史里充满了偶然,就在这个当口宋国却上演一出弑君的闹剧。宋国的勇士南宫万因为不堪忍受宋殇公的奚落而大开杀戒,最后也落得个身死的下场。但是,我们却可以从鲁庄公及其车右活捉南宫万的事情上看出,鲁庄公的武艺不错,战斗力不同一般,所以在齐鲁柯之盟中,他才会有惊人之举。
进入到鲁庄公13年
1 北杏之会
春秋
经
庄公十三年
1
十有三年春,齊侯、宋人、陳人、蔡人、邾人會于北杏。
①欲修霸业
北杏在今山东省东阿西北,在当年的济水、现在的黄河北岸。齐桓公应该是从临淄出发,沿济水(今黄河),过刚被他灭国的谭,最后到达齐、鲁、卫的边界的北杏,与各国诸侯盟会。与会的诸侯有宋、陈、蔡和邾。杜预注说“齐桓欲修霸业”,但是主要是沿袭齐襄公的做法。所谓“称霸思维”与我们今天已经习惯的“战国思维”不一样的,所以我们理解起来会有一点偏差。所谓“战国思维”是以灭国为目标的,这是因为我们刚经历完第二次世界大战。春秋时代的“称霸思维”反倒和现在的国际形势很象,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包括战争在内都不是以灭国为目标的,而是以推行和倡导“主流”价值观,我们中国话叫“服人”为目的,而且这种“服”最好是心服口服,最起码是口服。根据管仲“小白之为人无小智,惕而有大虑”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出齐桓公在执政初期有点急功近利、穷兵黩武。从地缘上看,谭和遂这些小国又的确是齐国东扩所必需。从战略上看,灭小、遏大也确实是称霸的必由之路。只是齐国崛起的方略随着影响力的增强就越显重要了,它是齐桓霸业可以做多大、走多远的决定性因素。
经
庄公十三年
2
夏六月,齊人滅遂。
左传
庄公十三年
1
十三年春,會于北杏,以平宋亂。遂人不至。夏,齊人滅遂而戍之。
②齐桓灭遂
遂国基本上是鲁国的北大门,曲阜正北、过汶水就是泰山,泰山之西就是遂国。“灭遂而戍之”,这对鲁国而言压力山大,几乎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所以,才会发生齐鲁柯之盟那样的事件。
2 2齐鲁盟柯
經
3
秋七月
4
冬,公會齊侯盟于柯。
####傳
2
冬,盟于柯,始及齊平也。
①柯之盟的左传版本
这个是鲁国的视角,我们先不管为什么鲁史如此表述?我们只看现象,就是鲁国对此的官方描述地十分平淡,仅仅是“始及齊平也”,我国开始和齐国和平共处了。
####公羊傳
庄公十三年
4
莊公將會乎桓,曹子進曰:「君之意何如?」莊公曰:「寡人之生則不若死矣。」曹子曰:「然則君請當其君,臣請當其臣。」莊公曰:「諾。」於是會乎桓。莊公升壇,曹子手劍而從之。管子進曰:「君何求乎?」曹子曰:「城壞壓竟,君不圖與?」管子曰:「然則君將何求?」曹子曰:「願請汶陽之田。」管子顧曰:「君許諾。」桓公曰:「諾。」曹子請盟,桓公下與之盟。已盟,曹子摽biāo劍而去之。〔摽,挥之使动。〕要盟可犯,而桓公不欺;曹子可讎,而桓公不怨。桓公之信著乎天下,自柯之盟始焉。
②柯之盟的《公羊传》版本
《公羊传》由于是课堂实录,所以代表了鲁国民间对柯之盟的表述。透过官方平静的表述,我们发现了事情的另一面。桓公虽然吃了亏,但是他树立起了威信。
####管子
大匡
柯之盟
四年,修兵,同甲十萬,車五千乘。謂管仲曰:“吾士既練,吾兵既多,寡人欲服魯。”管仲喟然嘆曰:“齊國危矣。君不競於德而競於兵。天下之國帶甲十萬者不鮮矣,吾欲發小兵以服大兵。內失吾眾,諸侯設備,吾人設詐,國欲無危,得已乎?”公不聽,果伐魯。魯不敢戰,去國五十裏而為之關。魯請比於關內,以從於齊,齊亦毋復侵魯。桓公許諾。魯人請盟曰:“魯小國也,固不帶劍,今而帶劍,是交兵聞於諸侯,君不如已。請去兵。”桓公曰:“諾。”乃令從者毋以兵。管仲曰:“不可。諸侯加忌於君,君如是以退可。君果弱魯君,諸侯又加貪於君,後有事,小國彌堅,大國設備,非齊國之利也。”桓公不聽。管仲又諫曰:“君必不去魯,胡不用兵?曹劌之為人也,堅強以忌,不可以約取也。”桓公不聽,果與之遇。莊公自懷劍,曹劌亦懷劍,踐壇,莊公抽劍其懷曰:“魯之境去國五十裏,亦無不死而已。”左揕zhèn桓公,右自承曰:“均之死也,戮死於君前。”管仲走君,曹劌抽劍當兩階之間,曰:“二君將改圖,無有進者!”管仲曰:“君與地,以汶為竟。”桓公許諾,以汶為竟而歸。桓公歸而修於政,不修於兵革,自圉,辟人,以過,弭師。
③柯之盟的《管子·大匡》版本
这个是齐国的观点,鲁国使用了下三滥的赖皮战术,桓公以德服人。所以,孔子在论语里如此评价管仲
论语
宪问
14.16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以德服人,齐国是和平崛起的。
史记卷八十六
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曹沫者,魯人也,以勇力事魯莊公。莊公好力。曹沫為魯將,與齊戰,三敗北。魯莊公懼,乃獻遂邑之地以和。猶復以為將。
齊桓公許與魯會于柯而盟。桓公與莊公既盟於壇上,曹沫執匕首劫齊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動,而問曰:「子將何欲?」曹沫曰:「齊強魯弱,而大國侵魯亦甚矣。今魯城壞即壓齊境,君其圖之。」桓公乃許盡歸魯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壇,北面就群臣之位,顏色不變,辭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約。管仲曰:「不可。夫貪小利以自快,棄信於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與之。」於是桓公乃遂割魯侵地,曹沫三戰所亡地盡復予魯。
④柯之盟的《史记·刺客列传》版本
这是后世,汉朝的观点。这件事到汉朝,基本上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曹刿变成了一个刺客。基本上变成一场历史狗血剧。可见我们读历史一定要思考,用启功先生的话说叫“顶门上要多长一只眼”。
齐鲁柯之盟通俗地说就是鲁庄和齐桓之间的角力,齐桓节节胜利,鲁庄撑不下去了,就对齐桓说大哥我服了咱们谈谈吧。齐桓那种性格的人一看鲁庄服软了也就真想罢手了,但是他没想到在会谈当中鲁庄因为武艺好会胁迫他。其实也是他把鲁国逼得太狠了,基本上已经没有了生存的空间了。鲁庄公和曹刿的做法就类似于急眼了要拼命,反正我也是没活路了,我要跟你同归于尽。管仲以汶水为界的做法十分得当。首先,鲁国已经服了,从称霸角度上讲,其实目标已经达到了。其次,小弟已经急的情况下让一让,会使鲁国彻底地折服,并且会在诸侯之中建立威信,让大家都心服。
齐鲁柯之盟是齐桓霸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此齐桓公采取了管仲所主张的以“信义”为主的崛起策略,这使得齐桓霸业不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使齐国的国荫一直延续到秦统一。
曹刿和管仲的治国理念还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比较一下就会发现二者眼光和格局,制约着鲁国和齐国的发展,“信义”体现到功业上必然成果迥异。
进入到鲁庄公14年
1 齐桓伐宋
①宋人背盟
左传
庄公十三年
3
宋人背北杏之會。
②联合诸侯伐宋
春秋
经
庄公十四年
1
十有四年春,齊人、陳人、曹人伐宋。
③尊王
经
2
夏,單伯會伐宋。
左传
庄公十四年
1
十四年春,諸侯伐宋。齊請師于周。
夏,單伯會之。取成于宋而還。
④宋国顺服
经
4
冬,單伯會齊侯、宋公、卫侯、鄭伯于鄄juàn。
传
4
冬,會于鄄,宋服故也。
2 郑国统一
①策反傅瑕
传
2
鄭厲公自櫟侵鄭,及大陵,獲傅瑕。傅瑕曰: 「苟舍我,吾請納君。 」與之盟而赦之。六月甲子,傅瑕殺鄭子及其二子,而納厲公。
②申繻论妖
初,内蛇與外蛇鬭於鄭南門中,内蛇死。六年而厲公入。公聞之,問於申繻曰: 「猶有妖乎?」對曰: 「人之所忌,其氣燄以取之。妖由人興也。人無釁焉,妖不自作。人棄常,則妖興,故有妖。 」
③卸磨杀驴
厲公入,遂殺傅瑕。
④逼死伯父
使謂原繁曰: 「傅瑕貳,周有常刑,既伏其罪矣。納我而無二心者,吾皆許之上大夫之事,吾願與伯父圖之。且寡人出,伯父無裏言。入,又不念寡人,寡人憾焉。 」對曰: 「先君桓公命我先人典司宗祏。社稷有主,而外其心,其何貳如之?苟主社稷,國内之民,其誰不爲臣?臣無二心,天之制也。子儀在位,十四年矣;而謀召君者,庸非貳乎?莊公之子猶有八人,若皆以官爵行賂勸貳而可以濟事,君其若之何?臣聞命矣。 」乃縊而死。
3 楚子灭息
经
3
秋七月,荆入蔡。
传
3
蔡哀侯爲莘故,繩息嬀以語楚子。楚子如息,以食入享,遂滅息。以息嬀歸,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言。楚子問之。對曰: 「吾一婦人,而事二夫,縱弗能死,其又奚言?」楚子以蔡侯滅息,遂伐蔡。秋七月,楚入蔡。
君子曰: 「《商書》所謂『惡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鄉邇,其猶可撲滅』者,其如蔡哀侯乎!
导语
从年表上看,齐桓公执政已经到了第五年。此时,他的政权已经稳定,国君和大臣之间的磨合期也已经度过。而管仲治国的效果应该也开始显现,所以从史书的记述可以看出齐国的国力逐走强,用杜注的话讲就是齐桓公“欲修霸业”。那么怎么当这个“老大”,也就是采取什么样的称霸策略也就突显出来了。是“武力?还是“信义”?历史又到了一岔路口,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来读一读庄公十三年的春秋。我们说过,历史里充满了偶然,就在这个当口宋国却上演一出弑君的闹剧。宋国的勇士南宫万因为不堪忍受宋殇公的奚落而大开杀戒,最后也落得个身死的下场。但是,我们却可以从鲁庄公及其车右活捉南宫万的事情上看出,鲁庄公的武艺不错,战斗力不同一般,所以在齐鲁柯之盟中,他才会有惊人之举。
进入到鲁庄公13年
1 北杏之会
春秋
经
庄公十三年
1
十有三年春,齊侯、宋人、陳人、蔡人、邾人會于北杏。
①欲修霸业
北杏在今山东省东阿西北,在当年的济水、现在的黄河北岸。齐桓公应该是从临淄出发,沿济水(今黄河),过刚被他灭国的谭,最后到达齐、鲁、卫的边界的北杏,与各国诸侯盟会。与会的诸侯有宋、陈、蔡和邾。杜预注说“齐桓欲修霸业”,但是主要是沿袭齐襄公的做法。所谓“称霸思维”与我们今天已经习惯的“战国思维”不一样的,所以我们理解起来会有一点偏差。所谓“战国思维”是以灭国为目标的,这是因为我们刚经历完第二次世界大战。春秋时代的“称霸思维”反倒和现在的国际形势很象,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包括战争在内都不是以灭国为目标的,而是以推行和倡导“主流”价值观,我们中国话叫“服人”为目的,而且这种“服”最好是心服口服,最起码是口服。根据管仲“小白之为人无小智,惕而有大虑”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出齐桓公在执政初期有点急功近利、穷兵黩武。从地缘上看,谭和遂这些小国又的确是齐国东扩所必需。从战略上看,灭小、遏大也确实是称霸的必由之路。只是齐国崛起的方略随着影响力的增强就越显重要了,它是齐桓霸业可以做多大、走多远的决定性因素。
经
庄公十三年
2
夏六月,齊人滅遂。
左传
庄公十三年
1
十三年春,會于北杏,以平宋亂。遂人不至。夏,齊人滅遂而戍之。
②齐桓灭遂
遂国基本上是鲁国的北大门,曲阜正北、过汶水就是泰山,泰山之西就是遂国。“灭遂而戍之”,这对鲁国而言压力山大,几乎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所以,才会发生齐鲁柯之盟那样的事件。
2 2齐鲁盟柯
經
3
秋七月
4
冬,公會齊侯盟于柯。
####傳
2
冬,盟于柯,始及齊平也。
①柯之盟的左传版本
这个是鲁国的视角,我们先不管为什么鲁史如此表述?我们只看现象,就是鲁国对此的官方描述地十分平淡,仅仅是“始及齊平也”,我国开始和齐国和平共处了。
####公羊傳
庄公十三年
4
莊公將會乎桓,曹子進曰:「君之意何如?」莊公曰:「寡人之生則不若死矣。」曹子曰:「然則君請當其君,臣請當其臣。」莊公曰:「諾。」於是會乎桓。莊公升壇,曹子手劍而從之。管子進曰:「君何求乎?」曹子曰:「城壞壓竟,君不圖與?」管子曰:「然則君將何求?」曹子曰:「願請汶陽之田。」管子顧曰:「君許諾。」桓公曰:「諾。」曹子請盟,桓公下與之盟。已盟,曹子摽biāo劍而去之。〔摽,挥之使动。〕要盟可犯,而桓公不欺;曹子可讎,而桓公不怨。桓公之信著乎天下,自柯之盟始焉。
②柯之盟的《公羊传》版本
《公羊传》由于是课堂实录,所以代表了鲁国民间对柯之盟的表述。透过官方平静的表述,我们发现了事情的另一面。桓公虽然吃了亏,但是他树立起了威信。
####管子
大匡
柯之盟
四年,修兵,同甲十萬,車五千乘。謂管仲曰:“吾士既練,吾兵既多,寡人欲服魯。”管仲喟然嘆曰:“齊國危矣。君不競於德而競於兵。天下之國帶甲十萬者不鮮矣,吾欲發小兵以服大兵。內失吾眾,諸侯設備,吾人設詐,國欲無危,得已乎?”公不聽,果伐魯。魯不敢戰,去國五十裏而為之關。魯請比於關內,以從於齊,齊亦毋復侵魯。桓公許諾。魯人請盟曰:“魯小國也,固不帶劍,今而帶劍,是交兵聞於諸侯,君不如已。請去兵。”桓公曰:“諾。”乃令從者毋以兵。管仲曰:“不可。諸侯加忌於君,君如是以退可。君果弱魯君,諸侯又加貪於君,後有事,小國彌堅,大國設備,非齊國之利也。”桓公不聽。管仲又諫曰:“君必不去魯,胡不用兵?曹劌之為人也,堅強以忌,不可以約取也。”桓公不聽,果與之遇。莊公自懷劍,曹劌亦懷劍,踐壇,莊公抽劍其懷曰:“魯之境去國五十裏,亦無不死而已。”左揕zhèn桓公,右自承曰:“均之死也,戮死於君前。”管仲走君,曹劌抽劍當兩階之間,曰:“二君將改圖,無有進者!”管仲曰:“君與地,以汶為竟。”桓公許諾,以汶為竟而歸。桓公歸而修於政,不修於兵革,自圉,辟人,以過,弭師。
③柯之盟的《管子·大匡》版本
这个是齐国的观点,鲁国使用了下三滥的赖皮战术,桓公以德服人。所以,孔子在论语里如此评价管仲
论语
宪问
14.16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以德服人,齐国是和平崛起的。
史记卷八十六
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曹沫者,魯人也,以勇力事魯莊公。莊公好力。曹沫為魯將,與齊戰,三敗北。魯莊公懼,乃獻遂邑之地以和。猶復以為將。
齊桓公許與魯會于柯而盟。桓公與莊公既盟於壇上,曹沫執匕首劫齊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動,而問曰:「子將何欲?」曹沫曰:「齊強魯弱,而大國侵魯亦甚矣。今魯城壞即壓齊境,君其圖之。」桓公乃許盡歸魯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壇,北面就群臣之位,顏色不變,辭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約。管仲曰:「不可。夫貪小利以自快,棄信於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與之。」於是桓公乃遂割魯侵地,曹沫三戰所亡地盡復予魯。
④柯之盟的《史记·刺客列传》版本
这是后世,汉朝的观点。这件事到汉朝,基本上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曹刿变成了一个刺客。基本上变成一场历史狗血剧。可见我们读历史一定要思考,用启功先生的话说叫“顶门上要多长一只眼”。
齐鲁柯之盟通俗地说就是鲁庄和齐桓之间的角力,齐桓节节胜利,鲁庄撑不下去了,就对齐桓说大哥我服了咱们谈谈吧。齐桓那种性格的人一看鲁庄服软了也就真想罢手了,但是他没想到在会谈当中鲁庄因为武艺好会胁迫他。其实也是他把鲁国逼得太狠了,基本上已经没有了生存的空间了。鲁庄公和曹刿的做法就类似于急眼了要拼命,反正我也是没活路了,我要跟你同归于尽。管仲以汶水为界的做法十分得当。首先,鲁国已经服了,从称霸角度上讲,其实目标已经达到了。其次,小弟已经急的情况下让一让,会使鲁国彻底地折服,并且会在诸侯之中建立威信,让大家都心服。
齐鲁柯之盟是齐桓霸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此齐桓公采取了管仲所主张的以“信义”为主的崛起策略,这使得齐桓霸业不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使齐国的国荫一直延续到秦统一。
曹刿和管仲的治国理念还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比较一下就会发现二者眼光和格局,制约着鲁国和齐国的发展,“信义”体现到功业上必然成果迥异。
进入到鲁庄公14年
1 齐桓伐宋
①宋人背盟
左传
庄公十三年
3
宋人背北杏之會。
②联合诸侯伐宋
春秋
经
庄公十四年
1
十有四年春,齊人、陳人、曹人伐宋。
③尊王
经
2
夏,單伯會伐宋。
左传
庄公十四年
1
十四年春,諸侯伐宋。齊請師于周。
夏,單伯會之。取成于宋而還。
④宋国顺服
经
4
冬,單伯會齊侯、宋公、卫侯、鄭伯于鄄juàn。
传
4
冬,會于鄄,宋服故也。
2 郑国统一
①策反傅瑕
传
2
鄭厲公自櫟侵鄭,及大陵,獲傅瑕。傅瑕曰: 「苟舍我,吾請納君。 」與之盟而赦之。六月甲子,傅瑕殺鄭子及其二子,而納厲公。
②申繻论妖
初,内蛇與外蛇鬭於鄭南門中,内蛇死。六年而厲公入。公聞之,問於申繻曰: 「猶有妖乎?」對曰: 「人之所忌,其氣燄以取之。妖由人興也。人無釁焉,妖不自作。人棄常,則妖興,故有妖。 」
③卸磨杀驴
厲公入,遂殺傅瑕。
④逼死伯父
使謂原繁曰: 「傅瑕貳,周有常刑,既伏其罪矣。納我而無二心者,吾皆許之上大夫之事,吾願與伯父圖之。且寡人出,伯父無裏言。入,又不念寡人,寡人憾焉。 」對曰: 「先君桓公命我先人典司宗祏。社稷有主,而外其心,其何貳如之?苟主社稷,國内之民,其誰不爲臣?臣無二心,天之制也。子儀在位,十四年矣;而謀召君者,庸非貳乎?莊公之子猶有八人,若皆以官爵行賂勸貳而可以濟事,君其若之何?臣聞命矣。 」乃縊而死。
3 楚子灭息
经
3
秋七月,荆入蔡。
传
3
蔡哀侯爲莘故,繩息嬀以語楚子。楚子如息,以食入享,遂滅息。以息嬀歸,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言。楚子問之。對曰: 「吾一婦人,而事二夫,縱弗能死,其又奚言?」楚子以蔡侯滅息,遂伐蔡。秋七月,楚入蔡。
君子曰: 「《商書》所謂『惡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鄉邇,其猶可撲滅』者,其如蔡哀侯乎!
1 Listeners
275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