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传读记

0330-庄30-樊皮叛王-毁家纾难-齐伐山戎


Listen Later

导语

庄二十九年,都是些不起眼的小事儿。鲁国遭受了虫灾,违时兴建马厩,春秋和左传对鲁庄公违时用工的错举进行了批判。西周和春秋时代,正是我国农耕文明蓬勃兴起的时代,当时的统治者十分重视农业,以至于后来形成了重农主义。从西周形成的文献来看,周人就十分重视农业,比如《尚书·尧典》记载了周人的先祖弃的典故,帝曰:“弃,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周人以农业专家为自己的先祖,可见其是以农业起家。甚至,“周”这个字的本义就是农耕,《尚书·无逸》里面周公也在劝勉王室的后裔,“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yǐn”,告诫后人不要放逸,要加持发展农业。我们出身于工业化时代,对于农时代缺乏最根本的体验,尤其是饥荒我们都是在新闻里偶闻,但是在农业时代这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而在春秋时代,所有的劳动力必须投入到农耕之中,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结果。因此,我们也就了解了为什么春秋对鲁庄公在春天兴建马厩这件事情如此重视。几乎每个工程都要记录是否违时,比如后面修城的工程。也正因为如此,《左传》里记述了先民们依靠天文观测来指导农业生产,来确定时间。我们今天仍然没有失时的体验。日历和时钟随时可见,我们有强大的授时系统在为全社会的通信、电信、定位、导航、测绘等系统提供准确的时间数据,使得我们的生活生产不会陷于混乱。比如我们国家的NTSC,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由19台铯原子钟,4台氢原子钟提供的误差在50纳秒以内的时钟数据。授时中心坐落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发播标准时间信号的长波电台和短波电台位于陕西蒲城县。在我们感叹科技不发达给生产生活带来不便的时候,也感受到了先民的智慧,感受到了华夏民族或者说人类早期的那种求知精神和创造力。

进入到鲁庄公30年

庄公三十年

1

三十年春王正月。

1 樊皮盼王

左传

庄公二十九年

5

樊皮叛王。

庄公三十年

1

三十年春,王命虢公樊皮。夏四月丙辰,虢公,執樊仲皮,歸于京師。

樊离周王都城很近,与之隔河相望。这块地方早在西周就分封出去了,平王东迁一来。迁来的王室与当地诸侯就因为领土问题,一直都纷争不断。尤其是以苏、温为首的诸侯,向来不服从周王室的管理。在隐十一年,周王曾经把樊地交换给郑庄公。庄二十一年,周王又把虎牢以东的土地送给了郑厉公,用于奖赏他平定了王子颓之乱。总之,这块地方的诸侯与周王室一直都是纷争不断。这次,周王室命令虢公出兵,教训了樊地。而在虢被晋国灭国之后,周王室也就再没有力量来管理河水以北的地区了。

2 毁家纾难

2

公子元歸自伐,而處王宫。鬭射師諫,則執而梏之。秋,鬭班子元鬭穀於菟爲令尹,自毁其家,以紓國之難。

子元伐郑归来,就住到了楚王宫里。这个影响太恶劣了,一定是引起了楚国上上下下的不满,斗射师进谏,结果被拷起来了。最终斗班把子元杀掉了,楚国一代贤相子文登上了历史舞台。而他出场的第一出大戏就是毁家纾难。毁家纾难,是一个成语,指不惜捐献所有家产,帮助国家减轻困难,解救国难的大义行为。可见子元的荒唐行径引发了楚国的财政危机。

《战国策》中对子文的评价:

战国策

楚策

威王問於莫敖子華

威王問於莫敖子華曰:「自從先君文王以至不穀之身,亦有不為爵勸,不為祿勉,以憂社稷者乎?」莫敖子華對曰:「如不足知之矣。」王曰:「不於大夫,無所聞之?」莫敖子華對曰:「君王將何問者也?彼有廉其爵,貧其身,以憂社稷者;有崇其爵,豐其祿,以憂社稷者;有斷脰dòu決腹,壹瞑而萬世不視,不知所益,以憂社稷者;有勞其身,愁其志,以憂社稷者;亦有不為爵勸,不為祿勉,以憂社稷者。」王曰:「大夫此言,將何謂也?」

莫敖子華對曰:「昔令尹子文,緇帛之衣以朝,鹿裘以處;未明而立於朝,日晦而歸食;朝不謀夕,無一月之積。故彼廉其爵,貧其身,以憂社稷者,令尹子文是也。」

《战国策·楚策一》里面有一片《威王問於莫敖子華》,记录了楚威王向子华询问自楚文王以来楚国出现的贤臣,子华第一举出来的就是令尹子文。对他的评价是“廉其爵,貧其身,以憂社稷者”。

论语

公冶长篇第五

19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论语》里面孔子也评价了子文,说他符合“忠”的标准,即尽心尽力地报效国家。

3 齐人降鄣

2

夏,次于

3

秋七月,人降

齐国在庄十年的柯之盟上,以济水为界与鲁国划定了边界。鄣在济水以北,齐国一定是用兵逼迫它降齐的,也就是齐襄公模式。因为只有齐国用兵,鲁国才会在郕地驻军,以防备齐国的入侵。

4

八月癸亥,葬紀叔姬

5

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

4 齐伐山戎

6

冬,公及齊侯遇于魯濟。

7

齊人伐山戎。

3

冬,遇于魯濟,謀山戎也。以其病故也。

随着时代的进步,华夏与外族的冲突愈演愈烈。在春秋时期,华夏民族与外族,也就是蛮夷戎狄,混居在中原大地上,并且中原周边地区也都是外族的势力。齐国东面有莱夷,北面有长狄。晋国南面有条戎,北面有隗、狐氏、北戎、燕京戎和鬼方等等。成周南有陆浑戎,北面有骊戎、草中戎。江淮之间有淮夷,吴国南面有东夷。楚国西南有百濮、扬越。秦国西面有羌,北燕东北有肃慎。
齐桓伐山戎是真正意义上的远征,绕过了几乎整个渤海湾,已经接近秦皇岛和北戴河。不仅要穿越黄泛区,还要进入到燕山山脉。如此劳师远征,显示了齐国强大的国力和齐桓公霸主中原的决心。

齐桓公征孤竹在《管子》和《韩非子》中都有叙述,非常有趣,也是“老马识途”这个成语的出处。

管子

小问

10

桓公北伐孤竹,未至卑耳之谿十里,闟sè然止,瞠然視。援弓將射,引而未敢發也,謂左右曰:「見是前人乎?」左右對曰:「不見也。」公曰:「事其不濟乎?寡人大惑,今者寡人見人,長尺而人物具焉,冠右袪衣,走馬前疾,事其不濟乎?寡人大惑,豈有人若此者乎?」管仲對曰:「臣聞登山之神有俞兒者,長尺而人物具焉,霸王之君興,而登山神見,且走馬前疾,道也。袪衣,示前有水也。右袪衣,示從右方涉也。」至卑耳之谿,有贊水者,曰:「從左方涉,其深及冠,從右方涉,其深至膝。若右涉,其大濟。」桓公立拜管仲於馬前曰:「仲父之聖至若此,寡人之抵罪也久矣。」管仲對曰:「吾聞之,聖人先知無形。今已有形而後知之,臣非聖也,善承教也。」

一尺的小人儿,原来是登山之神。

老马识途

韩非子

说林上

16

管仲隰朋從於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聖,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師於老馬與蟻,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師聖人之智,不亦過乎。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春秋左传读记By 刘立勋


More shows like 春秋左传读记

View all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by 书生大漠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1 Listeners

天真不天真 by 杨天真本真

天真不天真

275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