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故事引导
材与不材 V.S 無用之用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 !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山木〉
庄子在山中行走,见一棵树长得非常高壮,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动手砍伐。询问他们原因为何,答道:“这棵树并没有什么砍伐价值可言。”庄子说:“这棵树正是因为不具成材的要件,反倒能够获得终享天年的价值啊!”庄子离开山后,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因为开心,命童仆杀鹅作为款待。童仆请示道:“一只鹅会叫,一只鹅不会叫,请问杀哪只宴客?”主人答道:“杀那只不会叫的。”隔天,弟子问庄子:“昨日看见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而得以终享天年,可如今主人的鹅,却又因为不成材而反被杀掉;依老师之见,您将在成材与不成材这两者间处于哪一边呢?”
庄子笑答:“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好像合于大道却并非真正与大道契合,左右摇荡,这样并不能免于拘束与劳累。假如能顺应自然而自由自在地优游其中也就不是这样了。没有赞誉,不加诋毁;时而像龙一样腾飞,又时而像蛇一样蜇伏;跟随时间的推移与之变化,不偏执于某一方面;时而进取、时而退缩,一切以顺势作为度量,优游自得地生活在万物的初始状态。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役使,如此一来,又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和劳累呢?这就是神农、黄帝的处世原则。至于那万物自然的实理,人事变化的过程就不是这样了。有聚合也就有离散,有成功便有毁败;棱角锐利就会遭受挫折,尊显就会受到倾覆,有为就会受到亏损,贤能就会受到谋算,而无能也会受到欺侮,又岂能去偏执于某一方面而断加依恃呢!唉!弟子们记住了,处世若要免于物累,只能是在道德的境界中逍遥啊!”
为什么庄子要学生们记住“其唯道德之乡乎!”而庄子所说的“道德之乡”又是什么呢?道家所谓的“道”指的是天道运行,所谓的“德”是天真本善。天生万物,天道蕴含于万物,万物与生俱来天真本善,所以人才能够回归天道本德而与天地共生同在,也因此才能够“乘道德而浮游”,逍遥出你喜爱中的喜爱,浮游出你价值中的价值。
电影《无问西东》中,清华学子吴岭澜和老师梅贻琦之间的师生对话至今仍令人印象深刻。
师:读书为何? 只知读书是对的。
师又问:你英文、国文都是满分,物理却不及格,为何弃文科而选理科?
只觉得理科更有用些。
师再问:“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那便是真实。”
老师梅贻琦循循善诱、意味深长的谈话,以及泰戈尔访华的内心触动。让身处迷雾之中的吴岭澜开始认真的审视自我,思索生命的意义。面对真实的巨大力量,让他顿悟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完成了弃理从文的抉择后,终于抛开长期桎梏心灵的枷锁,获得忠于内心真实的人生方向。
《无问西东》,这个“无问”很有意思,顾名思义就是要你不要瞎问,不要人云亦云,不要盲目追寻,不要群众流行。而是要你停下来,去观照、去思索、去面对、去找寻最真切的自己。管他西东前后,还是东邪西毒,尽管聆听自己内在的声音,面对心底最真实的想法;即便最后是南北左右,也不要忘了要忠于自己的目标,从而迈出属于自己的无悔人生。
身处在无边界之变幻莫测的世界中,如何因应世局,找到自我安身立命的存在价值,“周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确实是一个大议题、深智慧。从来就没有仅仅运用一种思想、一个信念、一项观点便能稳当地行遍江湖,安适无虞。什么是有用?什么又是无用?不同个体,相异的家庭、性向、才情、好恶、机遇、时代…等等,要做出理智的判断,精确的衡量,的确是存在处境选择两难的人生课题。即使当下看似的“热门”光景,倘若心中并无真切涌动的执爱,一味地盲目追逐,不知所以然而然的孜孜矻矻,徒凑热闹的青春年少,终究会在万念俱灰的颓败中丧失了热情;反观即便是大家闻之色变,不屑与之同列的“冷门”,但只要心中持续澎湃,付诸行动不气馁的去坚守,深信再严峻的失落考验,还是能够拥有真实美好的叩门机会。
“无”掉了有心、有知、有执,“无”掉了有用、有为、有欲,无垠无际,无限宽阔,无入而不自得,不管到哪里都没有不自在快乐的地方,那样的处境,如此的智慧,便是庄子所谓的“其唯道德之乡乎!”
只有真真实实的做自己,才能活泼的自信自在。发觉自己的存在意义,找到自我的生命价值。
推荐:
罗博士的第二个专辑:罗惠龄导读孟子。
罗博士的第三个专辑:罗惠龄品读论语。
--- 主讲人 ---
罗惠龄,台湾淡江大学文学博士。
现任职于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
语文及国学的专业教师。
研究领域为儒道经典及中西哲学。
在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系联有其独到精辟的见解。
著作:当代《孟子》人性论的省察──以汉学家的诠释所展开的反思(繁体版) 、 樗下咏《庄子》(繁体版)、 《站在庄子的肩膀上》。
微信:enigma851129
By 罗惠龄故事引导
材与不材 V.S 無用之用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 !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山木〉
庄子在山中行走,见一棵树长得非常高壮,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动手砍伐。询问他们原因为何,答道:“这棵树并没有什么砍伐价值可言。”庄子说:“这棵树正是因为不具成材的要件,反倒能够获得终享天年的价值啊!”庄子离开山后,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因为开心,命童仆杀鹅作为款待。童仆请示道:“一只鹅会叫,一只鹅不会叫,请问杀哪只宴客?”主人答道:“杀那只不会叫的。”隔天,弟子问庄子:“昨日看见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而得以终享天年,可如今主人的鹅,却又因为不成材而反被杀掉;依老师之见,您将在成材与不成材这两者间处于哪一边呢?”
庄子笑答:“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好像合于大道却并非真正与大道契合,左右摇荡,这样并不能免于拘束与劳累。假如能顺应自然而自由自在地优游其中也就不是这样了。没有赞誉,不加诋毁;时而像龙一样腾飞,又时而像蛇一样蜇伏;跟随时间的推移与之变化,不偏执于某一方面;时而进取、时而退缩,一切以顺势作为度量,优游自得地生活在万物的初始状态。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役使,如此一来,又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和劳累呢?这就是神农、黄帝的处世原则。至于那万物自然的实理,人事变化的过程就不是这样了。有聚合也就有离散,有成功便有毁败;棱角锐利就会遭受挫折,尊显就会受到倾覆,有为就会受到亏损,贤能就会受到谋算,而无能也会受到欺侮,又岂能去偏执于某一方面而断加依恃呢!唉!弟子们记住了,处世若要免于物累,只能是在道德的境界中逍遥啊!”
为什么庄子要学生们记住“其唯道德之乡乎!”而庄子所说的“道德之乡”又是什么呢?道家所谓的“道”指的是天道运行,所谓的“德”是天真本善。天生万物,天道蕴含于万物,万物与生俱来天真本善,所以人才能够回归天道本德而与天地共生同在,也因此才能够“乘道德而浮游”,逍遥出你喜爱中的喜爱,浮游出你价值中的价值。
电影《无问西东》中,清华学子吴岭澜和老师梅贻琦之间的师生对话至今仍令人印象深刻。
师:读书为何? 只知读书是对的。
师又问:你英文、国文都是满分,物理却不及格,为何弃文科而选理科?
只觉得理科更有用些。
师再问:“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那便是真实。”
老师梅贻琦循循善诱、意味深长的谈话,以及泰戈尔访华的内心触动。让身处迷雾之中的吴岭澜开始认真的审视自我,思索生命的意义。面对真实的巨大力量,让他顿悟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完成了弃理从文的抉择后,终于抛开长期桎梏心灵的枷锁,获得忠于内心真实的人生方向。
《无问西东》,这个“无问”很有意思,顾名思义就是要你不要瞎问,不要人云亦云,不要盲目追寻,不要群众流行。而是要你停下来,去观照、去思索、去面对、去找寻最真切的自己。管他西东前后,还是东邪西毒,尽管聆听自己内在的声音,面对心底最真实的想法;即便最后是南北左右,也不要忘了要忠于自己的目标,从而迈出属于自己的无悔人生。
身处在无边界之变幻莫测的世界中,如何因应世局,找到自我安身立命的存在价值,“周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确实是一个大议题、深智慧。从来就没有仅仅运用一种思想、一个信念、一项观点便能稳当地行遍江湖,安适无虞。什么是有用?什么又是无用?不同个体,相异的家庭、性向、才情、好恶、机遇、时代…等等,要做出理智的判断,精确的衡量,的确是存在处境选择两难的人生课题。即使当下看似的“热门”光景,倘若心中并无真切涌动的执爱,一味地盲目追逐,不知所以然而然的孜孜矻矻,徒凑热闹的青春年少,终究会在万念俱灰的颓败中丧失了热情;反观即便是大家闻之色变,不屑与之同列的“冷门”,但只要心中持续澎湃,付诸行动不气馁的去坚守,深信再严峻的失落考验,还是能够拥有真实美好的叩门机会。
“无”掉了有心、有知、有执,“无”掉了有用、有为、有欲,无垠无际,无限宽阔,无入而不自得,不管到哪里都没有不自在快乐的地方,那样的处境,如此的智慧,便是庄子所谓的“其唯道德之乡乎!”
只有真真实实的做自己,才能活泼的自信自在。发觉自己的存在意义,找到自我的生命价值。
推荐:
罗博士的第二个专辑:罗惠龄导读孟子。
罗博士的第三个专辑:罗惠龄品读论语。
--- 主讲人 ---
罗惠龄,台湾淡江大学文学博士。
现任职于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
语文及国学的专业教师。
研究领域为儒道经典及中西哲学。
在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系联有其独到精辟的见解。
著作:当代《孟子》人性论的省察──以汉学家的诠释所展开的反思(繁体版) 、 樗下咏《庄子》(繁体版)、 《站在庄子的肩膀上》。
微信:enigma85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