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1 旱不成灾
怎么说《春秋》都是珍贵的文献,尤其是这些天文和气候现象的记录,十分的准确。这次记载的是一场罕见的冬春连旱,大旱从去年就开始了。
经
僖公二年
5
冬十月,不雨。
转过年来,天还是不下雨。
僖公三年
1
三年春王正月,不雨。
2
夏四月,不雨。
4
六月,雨。
左传
僖公三年
1
三年春,不雨;夏六月,雨。自十月不雨至于五月。不曰旱,不爲災也。
春秋经上只记载了“冬十月”、“正月”和“夏四月”没有下雨,可是为什么却说是连续半年多没下雨呢?这是因为“一时不雨则书首月”,一年分为四时,也就是四个季度,即春夏秋冬四季,每个季度如果都没有下雨,则只书写该季度的首月为“不雨”。古人真是惜墨如金,行文简练。这跟我们的书写材料有关系,竹简的制作成本太高,在这么珍贵的材料上记录和写文章,那真是要言简意赅,因为啰嗦不起。好在不是在庄稼需要雨水的时候,没有形成灾,但是这也属于“异”。古人对待灾异还是十分恐慌的,比如《后汉书·黄瓊(qióng)传·李贤注》引《春秋考异郵(yóu)》云:「僖公之时,雨泽不澍(shù),比于九月。公大惊惧,率群臣祷山川,以六过自让,绌(chù)女谒(yè),放下谗佞郭都等十三人,诛领人之吏受赂赵祝等九人,曰:『辜在寡人。方今天旱,野无生稼,寡人当死,百姓何傍?请以身塞无状也。』」汉朝兴起的“天人感应”,我们在春秋时期可以找到源头。我们不要觉得“迷信”是件可笑的事情,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古人愚昧”。迷信是有人类学和社会学基础的一种值得我们深思的现象,有一本著名的书叫《相信魔法:迷信心理学》,它的作者叫维斯。他认为,迷信的根源是缺乏控制感,“一般来说,迷信是为了获得更大的控制力。当某种重要的东西面临风险,而结果又不确定的时候,迷信就被用来填补这个缺口,让我们感觉更有信心。”在《春秋左传》中,有好多“迷信”的记载,包括神怪、占卜,我们读的时候要站在现代的角度上,能够看透、看破、看到现象背后的道理。
1 旱不成灾
怎么说《春秋》都是珍贵的文献,尤其是这些天文和气候现象的记录,十分的准确。这次记载的是一场罕见的冬春连旱,大旱从去年就开始了。
经
僖公二年
5
冬十月,不雨。
转过年来,天还是不下雨。
僖公三年
1
三年春王正月,不雨。
2
夏四月,不雨。
4
六月,雨。
左传
僖公三年
1
三年春,不雨;夏六月,雨。自十月不雨至于五月。不曰旱,不爲災也。
春秋经上只记载了“冬十月”、“正月”和“夏四月”没有下雨,可是为什么却说是连续半年多没下雨呢?这是因为“一时不雨则书首月”,一年分为四时,也就是四个季度,即春夏秋冬四季,每个季度如果都没有下雨,则只书写该季度的首月为“不雨”。古人真是惜墨如金,行文简练。这跟我们的书写材料有关系,竹简的制作成本太高,在这么珍贵的材料上记录和写文章,那真是要言简意赅,因为啰嗦不起。好在不是在庄稼需要雨水的时候,没有形成灾,但是这也属于“异”。古人对待灾异还是十分恐慌的,比如《后汉书·黄瓊(qióng)传·李贤注》引《春秋考异郵(yóu)》云:「僖公之时,雨泽不澍(shù),比于九月。公大惊惧,率群臣祷山川,以六过自让,绌(chù)女谒(yè),放下谗佞郭都等十三人,诛领人之吏受赂赵祝等九人,曰:『辜在寡人。方今天旱,野无生稼,寡人当死,百姓何傍?请以身塞无状也。』」汉朝兴起的“天人感应”,我们在春秋时期可以找到源头。我们不要觉得“迷信”是件可笑的事情,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古人愚昧”。迷信是有人类学和社会学基础的一种值得我们深思的现象,有一本著名的书叫《相信魔法:迷信心理学》,它的作者叫维斯。他认为,迷信的根源是缺乏控制感,“一般来说,迷信是为了获得更大的控制力。当某种重要的东西面临风险,而结果又不确定的时候,迷信就被用来填补这个缺口,让我们感觉更有信心。”在《春秋左传》中,有好多“迷信”的记载,包括神怪、占卜,我们读的时候要站在现代的角度上,能够看透、看破、看到现象背后的道理。
1 Listeners
275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