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进入到鲁僖公十二年
1 日食无朔
经
僖公十二年
1
十有二年春王三月庚午,日有食之。
戊寅元历
一种阴阳历。唐代初年,国家行用的历法是《戊寅元历》。由中国唐代博仁钧和崔善为创制,从唐武德二年(619)开始,行用46年。该历基本上采用隋张胄玄的计算方法,特点是废除以前历法所采用的平朔,改用定朔来安排历谱。这是历史上第一部颁行全国、采用定朔的历法,也是中国历法史上第三次大改革;《戊寅元历》不再采用没有实际意义的上元积年,这两项改革当时均因受阻挠而失败。武德九年崔善为恢复了上元积年。贞观18年(664年)预推次年历谱时,发现有连续4个大月,和以往大小月相间差得太多,定朔又被改回平朔。
谷梁传
隐公三年
1
言日不言朔,食晦日也。其日有食之何也?吐者外壤,食者內壤,闕然不見其壤有食之者也。有食之者,內於日也。其不言食之者何也?知其不可知,知也。
这条经的疑点在于史官没有书“朔”字。杜注简单归为史“官失之”,是不对的。没有写朔日是因为日蚀发生的当天是晦日,及朔日的前一天。唐朝之前历法用的是平朔,也就是“上朔”与“朔”之间的长度是一样的。而实际上,“上朔”与“朔”这间的长度并不相等,这个问题直到唐朝《戊寅元历》才正式改为定朔。因此,在唐朝之前有晦日发生的日食,而且这种日食会被当做不正常的现象,即所谓“异”。而古人针对这种“异”,总是要有一大套理论去解释,并且得出为人处事的结论。无论怎么解释,儒家的观点还是可取的,即“知其不可知,智也。”其实就是《论语·为政》里面孔子所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进入到鲁僖公十二年
1 日食无朔
经
僖公十二年
1
十有二年春王三月庚午,日有食之。
戊寅元历
一种阴阳历。唐代初年,国家行用的历法是《戊寅元历》。由中国唐代博仁钧和崔善为创制,从唐武德二年(619)开始,行用46年。该历基本上采用隋张胄玄的计算方法,特点是废除以前历法所采用的平朔,改用定朔来安排历谱。这是历史上第一部颁行全国、采用定朔的历法,也是中国历法史上第三次大改革;《戊寅元历》不再采用没有实际意义的上元积年,这两项改革当时均因受阻挠而失败。武德九年崔善为恢复了上元积年。贞观18年(664年)预推次年历谱时,发现有连续4个大月,和以往大小月相间差得太多,定朔又被改回平朔。
谷梁传
隐公三年
1
言日不言朔,食晦日也。其日有食之何也?吐者外壤,食者內壤,闕然不見其壤有食之者也。有食之者,內於日也。其不言食之者何也?知其不可知,知也。
这条经的疑点在于史官没有书“朔”字。杜注简单归为史“官失之”,是不对的。没有写朔日是因为日蚀发生的当天是晦日,及朔日的前一天。唐朝之前历法用的是平朔,也就是“上朔”与“朔”之间的长度是一样的。而实际上,“上朔”与“朔”这间的长度并不相等,这个问题直到唐朝《戊寅元历》才正式改为定朔。因此,在唐朝之前有晦日发生的日食,而且这种日食会被当做不正常的现象,即所谓“异”。而古人针对这种“异”,总是要有一大套理论去解释,并且得出为人处事的结论。无论怎么解释,儒家的观点还是可取的,即“知其不可知,智也。”其实就是《论语·为政》里面孔子所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 Listeners
275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