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7 晋文勤王
0525-僖25-南阳
①前情
国语·晋语四·文公纳襄王
冬,襄王避昭叔之難,居于鄭地汜。
昭叔之难,是指王子带之乱。周襄王的父亲是周惠王。昭叔是周襄王的弟弟带,也称为大叔带,谥号甘昭公,所以也称昭叔。周惠王生襄王,立为太子;又从陈国娶妻,也就是惠后,惠后生昭叔。惠后想立自己亲生儿子继承君位,没做成自己就死了。王子带叛乱,但是秦、晋和齐都支持周襄王,昭叔失败奔齐。过了十年,周襄王又把昭叔召回,兄弟重归于好。结果,昭叔又与襄王的王后狄隗通奸。襄王废了隗氏,狄人伐周,故襄王出居与郑,赔了夫人又折兵。
使來告難,亦使告于秦。
周襄王告难于秦、晋,其实也告难于鲁,只是鲁国又弱又远,无暇顾及。子犯就这件事向晋文公进谏。
子犯曰:「民親而未知義也,君盍納王以教之義。
亲,亲君。义,道义。民众亲近君王,但是并不知晓道义。应该拥立周襄王,以此来教导民众知其道义。
若不納,秦將納之,則失周矣,何以求諸侯?
不拥立周襄王,将失去王室的支持,又如何能作诸侯的盟主。
不能修身而又不能宗人,人將焉依?
修身是典型的儒家思想,修乎于己,求乎内成。宗,主,可靠。宗人,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对人要靠谱。不修身,无修养;对人无诚信,不靠谱,谁会跟你在一起?《论语·学而篇第一》里面有好多讲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金句,比如
论语·学而篇第一·13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我们总会听到别人对我们许诺,问题是什么样诺言会被践行?
ⓑ我们也会被别人恭敬地对待,问题是什么样的恭敬不会带来侮辱?
ⓒ因,依靠,凭借。考察一个人,要看他依靠什么样的人?这决定他是否可宗,也就是靠谱。
繼文之業,定武之功,啟土安疆,于此乎在矣!君其務之。」公說,乃行賂于草中之戎與麗土之狄,以啟東道。
拿出晋国发达的历史经验,晋文侯辅助平王东迁,受封侯伯;晋武公并晋。这些都是凭借周王室而取得的。开疆拓土,安定邦国,在此一举。务,速行之。于是晋文公买通晋到周的道路,进军勤王。
②占卜
傳·僖公二十五年·2
秦伯師于河上,將納王。狐偃言於晉侯曰:“求諸侯莫如勤王。諸侯信之,且大義也。繼文之業,而信宣於諸侯,今爲可矣。”
与《国语》大意相同。与齐桓霸业之“尊王”亦同。但是晋文公还是比较谨慎,或者说自信心不足,所以才进行了占卜。
使卜偃卜之,曰:“吉。遇黄帝戰于阪泉之兆。”公曰:“吾不堪也。”對曰:“周禮未改,今之王,古之帝也。”
令卜偃进行了龟卜,得到吉兆,黄帝战于阪泉的兆象。黄帝战于阪泉,是上古时代,黄帝与炎帝在阪泉发生的战争。皇帝和炎帝是兄弟,阪泉之战黄帝战胜了炎帝,炎帝归附之后,又发生了涿鹿之战,即黄帝战蚩尤,一举奠定了黄帝的功业。晋文公以为自己是兆象中的黄帝,所以认为“吾不堪也”。卜偃进行了解释,说根据周礼,黄帝应该是襄王,炎帝就是好比是昭叔,所以此战必胜。晋文公还是不信,令其再用《周易》占卜一下。
公曰:“筮之!”筮之,遇《大有》䷍之《睽》䷥,曰:“吉。遇‘公用享于天子’之卦。戰克而王饗,吉孰大焉?且是卦也,天爲澤以當日,天子降心以逆公,不亦可乎?大有去睽而復,亦其所也。”
卜偃先引《周易》爻辞:
《大有·九三》
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
周天子请晋文公赴宴,一定是战胜了狄军。
然后又解释卦象,《大有》——䷍,上离下乾,《睽》——䷥,上离下兑,离为日,乾为天,兑为泽。《大有》下乾变为《睽》下的兑,就是“天为泽以当日”。乾为天是君,指周襄王。他变为泽,就是处于卑下的位置,并对着日。日也就是离,指晋文公。卦象显示天子屈心下意来接待公侯,即“天子降心以逆公”。
最后又解释卦名,天子有天下,是大有。天子出居是睽。终归要“复”,也就是回到王都,归位王室。
③纳王
晉侯辭秦師而下。三月甲辰,次于陽樊,右師圍温,左師逆王。夏四月丁巳,王入于王城。取大叔于温,殺之于隰城。
甲辰(41)到丁巳(54),14天时间勤王成功。
④始启南阳
戊午,晉侯朝王。王饗醴,命之宥。
第二天,晋文公就朝见周襄王。周王宴请晋文公。饗,设盛礼以饮宾也。醴,甜酒。宥,是厚礼。也就是盛宴招待晋文公,并送上厚礼。晋文公讨赏,讨得可谓巧妙。
請隧,弗許,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惡也。”與之陽樊、温、原、欑茅之田。晉於是始啓南陽。
隧,阙地通路曰隧,王之葬礼也。诸侯皆悬柩而下。晋文公向周襄王请求,将来自己死了的时候使用天子的葬礼。这个请求的潜台词太意味深长了,所以周襄王在拒绝晋文公的请求之后,把黄河以南,太行山以北的南阳之地悉数赏给了晋国。晋国自此东进再无障碍,直接与卫、郑接壤。
陽樊不服,圍之。
阳樊人不愿意归属于晋,晋文公欲以武力解决。阳樊人仓葛为民请命。
倉葛呼曰:“德以柔中國,刑以威四夷,宜吾不敢服也。
华夏与夷狄之区别,职责诉诸武力是对待夷狄的行径,这样怎敢服属。
此誰非王之親姻,其俘之也?”乃出其民。
这里谁不是王室的亲戚,怎么可以当作俘虏一样对待。晋文公放走了阳樊人。
《国语》给出了更多细节
国语·晋语四·42·文公出阳人
陽人不服,公圍之,將殘其民,倉葛呼曰:「君補王闕,以順禮也。陽人未狎君德,而未敢承命。君將殘之,無乃非禮乎!陽人有夏、商之嗣典,有周室之師旅,樊仲之官守焉,其非官守,則皆王之父兄甥舅也。君定王室而殘其姻族,民將焉放?敢私布于吏,唯君圖之!」公曰:「是君子之言也。」乃出陽人。
残,伤也。将残其民,要伤害阳樊的民众。
8 赵衰封原
傳·僖公二十五年·4
冬,晉侯圍原,命三日之糧。原不降,命去之。諜出,曰:“原將降矣。”軍吏曰:“請待之。”公曰:“信,國之寶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退一舍而原降。遷原伯貫于冀。趙衰爲原大夫,狐溱爲温大夫。
晋文公以信服原。国语给出了详细情况
国语·晋语四·41·文公伐原
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糧。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軍而去之。諜出曰:「原不過一二日矣!」軍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乃去之,及孟門,而原請降。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家对信的的观点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7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赵衰以廉而封原。
傳·僖公二十五年·6
晉侯問原守於寺人勃鞮,對曰:“昔趙衰以壺飧從,徑,餒而弗食。”故使處原。
径,独行小路。可能是与晋文公走散了。
7 晋文勤王
0525-僖25-南阳
①前情
国语·晋语四·文公纳襄王
冬,襄王避昭叔之難,居于鄭地汜。
昭叔之难,是指王子带之乱。周襄王的父亲是周惠王。昭叔是周襄王的弟弟带,也称为大叔带,谥号甘昭公,所以也称昭叔。周惠王生襄王,立为太子;又从陈国娶妻,也就是惠后,惠后生昭叔。惠后想立自己亲生儿子继承君位,没做成自己就死了。王子带叛乱,但是秦、晋和齐都支持周襄王,昭叔失败奔齐。过了十年,周襄王又把昭叔召回,兄弟重归于好。结果,昭叔又与襄王的王后狄隗通奸。襄王废了隗氏,狄人伐周,故襄王出居与郑,赔了夫人又折兵。
使來告難,亦使告于秦。
周襄王告难于秦、晋,其实也告难于鲁,只是鲁国又弱又远,无暇顾及。子犯就这件事向晋文公进谏。
子犯曰:「民親而未知義也,君盍納王以教之義。
亲,亲君。义,道义。民众亲近君王,但是并不知晓道义。应该拥立周襄王,以此来教导民众知其道义。
若不納,秦將納之,則失周矣,何以求諸侯?
不拥立周襄王,将失去王室的支持,又如何能作诸侯的盟主。
不能修身而又不能宗人,人將焉依?
修身是典型的儒家思想,修乎于己,求乎内成。宗,主,可靠。宗人,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对人要靠谱。不修身,无修养;对人无诚信,不靠谱,谁会跟你在一起?《论语·学而篇第一》里面有好多讲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金句,比如
论语·学而篇第一·13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我们总会听到别人对我们许诺,问题是什么样诺言会被践行?
ⓑ我们也会被别人恭敬地对待,问题是什么样的恭敬不会带来侮辱?
ⓒ因,依靠,凭借。考察一个人,要看他依靠什么样的人?这决定他是否可宗,也就是靠谱。
繼文之業,定武之功,啟土安疆,于此乎在矣!君其務之。」公說,乃行賂于草中之戎與麗土之狄,以啟東道。
拿出晋国发达的历史经验,晋文侯辅助平王东迁,受封侯伯;晋武公并晋。这些都是凭借周王室而取得的。开疆拓土,安定邦国,在此一举。务,速行之。于是晋文公买通晋到周的道路,进军勤王。
②占卜
傳·僖公二十五年·2
秦伯師于河上,將納王。狐偃言於晉侯曰:“求諸侯莫如勤王。諸侯信之,且大義也。繼文之業,而信宣於諸侯,今爲可矣。”
与《国语》大意相同。与齐桓霸业之“尊王”亦同。但是晋文公还是比较谨慎,或者说自信心不足,所以才进行了占卜。
使卜偃卜之,曰:“吉。遇黄帝戰于阪泉之兆。”公曰:“吾不堪也。”對曰:“周禮未改,今之王,古之帝也。”
令卜偃进行了龟卜,得到吉兆,黄帝战于阪泉的兆象。黄帝战于阪泉,是上古时代,黄帝与炎帝在阪泉发生的战争。皇帝和炎帝是兄弟,阪泉之战黄帝战胜了炎帝,炎帝归附之后,又发生了涿鹿之战,即黄帝战蚩尤,一举奠定了黄帝的功业。晋文公以为自己是兆象中的黄帝,所以认为“吾不堪也”。卜偃进行了解释,说根据周礼,黄帝应该是襄王,炎帝就是好比是昭叔,所以此战必胜。晋文公还是不信,令其再用《周易》占卜一下。
公曰:“筮之!”筮之,遇《大有》䷍之《睽》䷥,曰:“吉。遇‘公用享于天子’之卦。戰克而王饗,吉孰大焉?且是卦也,天爲澤以當日,天子降心以逆公,不亦可乎?大有去睽而復,亦其所也。”
卜偃先引《周易》爻辞:
《大有·九三》
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
周天子请晋文公赴宴,一定是战胜了狄军。
然后又解释卦象,《大有》——䷍,上离下乾,《睽》——䷥,上离下兑,离为日,乾为天,兑为泽。《大有》下乾变为《睽》下的兑,就是“天为泽以当日”。乾为天是君,指周襄王。他变为泽,就是处于卑下的位置,并对着日。日也就是离,指晋文公。卦象显示天子屈心下意来接待公侯,即“天子降心以逆公”。
最后又解释卦名,天子有天下,是大有。天子出居是睽。终归要“复”,也就是回到王都,归位王室。
③纳王
晉侯辭秦師而下。三月甲辰,次于陽樊,右師圍温,左師逆王。夏四月丁巳,王入于王城。取大叔于温,殺之于隰城。
甲辰(41)到丁巳(54),14天时间勤王成功。
④始启南阳
戊午,晉侯朝王。王饗醴,命之宥。
第二天,晋文公就朝见周襄王。周王宴请晋文公。饗,设盛礼以饮宾也。醴,甜酒。宥,是厚礼。也就是盛宴招待晋文公,并送上厚礼。晋文公讨赏,讨得可谓巧妙。
請隧,弗許,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惡也。”與之陽樊、温、原、欑茅之田。晉於是始啓南陽。
隧,阙地通路曰隧,王之葬礼也。诸侯皆悬柩而下。晋文公向周襄王请求,将来自己死了的时候使用天子的葬礼。这个请求的潜台词太意味深长了,所以周襄王在拒绝晋文公的请求之后,把黄河以南,太行山以北的南阳之地悉数赏给了晋国。晋国自此东进再无障碍,直接与卫、郑接壤。
陽樊不服,圍之。
阳樊人不愿意归属于晋,晋文公欲以武力解决。阳樊人仓葛为民请命。
倉葛呼曰:“德以柔中國,刑以威四夷,宜吾不敢服也。
华夏与夷狄之区别,职责诉诸武力是对待夷狄的行径,这样怎敢服属。
此誰非王之親姻,其俘之也?”乃出其民。
这里谁不是王室的亲戚,怎么可以当作俘虏一样对待。晋文公放走了阳樊人。
《国语》给出了更多细节
国语·晋语四·42·文公出阳人
陽人不服,公圍之,將殘其民,倉葛呼曰:「君補王闕,以順禮也。陽人未狎君德,而未敢承命。君將殘之,無乃非禮乎!陽人有夏、商之嗣典,有周室之師旅,樊仲之官守焉,其非官守,則皆王之父兄甥舅也。君定王室而殘其姻族,民將焉放?敢私布于吏,唯君圖之!」公曰:「是君子之言也。」乃出陽人。
残,伤也。将残其民,要伤害阳樊的民众。
8 赵衰封原
傳·僖公二十五年·4
冬,晉侯圍原,命三日之糧。原不降,命去之。諜出,曰:“原將降矣。”軍吏曰:“請待之。”公曰:“信,國之寶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退一舍而原降。遷原伯貫于冀。趙衰爲原大夫,狐溱爲温大夫。
晋文公以信服原。国语给出了详细情况
国语·晋语四·41·文公伐原
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糧。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軍而去之。諜出曰:「原不過一二日矣!」軍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乃去之,及孟門,而原請降。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家对信的的观点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7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赵衰以廉而封原。
傳·僖公二十五年·6
晉侯問原守於寺人勃鞮,對曰:“昔趙衰以壺飧從,徑,餒而弗食。”故使處原。
径,独行小路。可能是与晋文公走散了。
1 Listeners
269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