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传读记

052801-僖28-城濮之战


Listen Later

城濮大战前的春秋国际形势


城濮大战是春秋四大战役的第一场大规模战役,类似于“世界大战”,因为几乎所有的诸侯国都卷入了这场战争。我先梳理一下


僖十七年(公元前643年),齐桓公卒,身后群公子争位,齐国内乱,齐桓霸业落下帷幕。由于后事没有处理好,所以它是一世而霸。

僖十八年,宋襄公纳齐孝公,宋襄公图霸,楚宋相争。

僖二十二年(公元前638年),宋楚泓之战,宋襄公败于楚成王,楚国势力北进中原。尽管宋没能阻止楚的北扩,客观上也拖住了楚国4、5年的时间。此时,重耳还在流亡途中。

僖二十三年(公元前637年),宋襄公卒,宋成公继位。楚子玉伐陈,子文让令尹于子玉。楚开始大刀阔斧地南扩。

僖二十四年(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即位,执掌晋国。宋及楚平,宋成公如楚。

僖二十五年(公元前635年),晋文公出定周襄王,获南阳之地,晋与卫接壤。晋助秦南扩,围商密,“囚申公子仪、息公子边以归”。

僖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齐两次侵鲁,鲁、卫亲楚,楚师伐齐,取谷“偪齐”。宋“叛楚即晋”,楚师伐宋,围缗。

僖二十七年(公元前633年),楚子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晋告急。晋文公采用先轸与狐偃的谋略,决定出兵救宋抗楚,图霸中原…


程普大战形势图





此时的楚成王声威大盛,“始得曹,新昏于卫”,加上之前屈服的陈、蔡、许、郑,还有新继任的宋成公,中原诸侯已尽收服。又趁齐鲁交恶,出兵占领齐国的谷邑。在齐、鲁、卫交界处楔入军力,留申公叔侯戍守,又把公子雍立在那里“逼齐”,国内又任用齐桓七子为大夫,使得齐被其牵制,动弹不得。只是宋成公又反投晋侯,所以只要再把宋“扳”回来,基本上中原诸侯们都在握。而且,宋是谷地戍军补给、消息的必有之路,所以战略位置相当重要,楚国因此充分准备,围宋志在必得。那么晋国君臣如何实施狐偃的战略呢?城濮之战的前因后果又是怎样的呢?请跟我一起读


进入到鲁僖公二十八年


1 侵曹伐卫


經·僖公二十八年·1
二十有八年春,晉侯晉侯


曹、卫两国同时发来通告,告诉鲁国史官,晋文公发动了对曹、卫的军事行动。《左传》给出了详细地解释


傳·僖公二十八年·1
二十八年春,晉侯將伐,假道于人弗許。還,自南河濟,


伐曹,《左传》在前面已经铺垫好了。僖二十三年,公子重耳流亡途中,“及曹”,曾遭受了无礼待遇,也就是曹共公偷看重耳洗澡。僖负羁夫人说过“诛无礼,曹其首也”。因为曹在卫之东部,所以要借道。估计卫是觉得晋要再来一回借虞灭虢,不肯借道。只是借不借也没有用,毕竟实力相差太大了。晋国的军队绕道南河,今信阳市附近,渡过了黄河。


,伐


从顺序上看,《春秋》经文上是先“侵曹”,后“伐卫”,后面《左传》的传文也写得是这个顺序。只是先写了伐卫的成果,后给出伐曹的详细情况。这是狐偃之谋,意在用兵于宋之时,先扫清背后的威胁。


正月戊申,取五鹿


戊申,九日。五鹿应该是很快就打下来了。这与僖二十三年《左传》“五鹿乞食”相对应,所谓“天赐也”。从地图上看,取五鹿作用有二,一是卫的防卫重点都在北向戎狄的黄河南岸,而五鹿是其背后,属于防守薄弱之地,晋军有可能作势攻曹,而出其不意地夺取了五鹿。二是五鹿离正在被楚军占领的谷地比较近,夺取五鹿可以牵制谷地的楚军。


二月, 郤縠卒。原軫將中軍,胥臣佐下軍,上德也。


主帅忽然死了,晋军进行了重大的人事调整。寥寥数语,其实凶险无数。临阵换帅,何其艰难。好在晋文公团队十分团结,几乎未受任何影响。这种事情其实弄不好,甚至有不战自乱的危险。
如下文,替代郤縠的竟然是先轸



【下军】—【中军】—【上军】
(栾枝)—(郤縠)—(狐毛)
先轸)↗(郤溱)—(狐偃)
——↑—————————————
胥臣


主帅居然由下军的复职代替,越级提拔,一见先轸之能力,二见晋文公之魄力,三见团队之团结。这与楚国内部失和,对比鲜明。楚焉不败?


晉侯齊侯盟于斂盂


与齐侯谈妥,晋齐两面夹击孤军深入的谷地楚军。


衞侯請盟,人弗許。衞侯欲與,國人不欲,故出其君,以説于衞侯出居于襄牛


卫成公想改投晋,为时已晚。晋人在外压迫,卫国人内部毕生变化,国人把卫成公轰出来了,他逃到了襄牛。因为南逃是晋曹战场,北是狄,西是晋,只得向东,靠近谷地楚军的方向。


② 公子买戍卫


經·僖公二十八年·2
公子買,不卒戍,刺之。


卒,是终结的意思。不足戍,就是没有完成戍守任务。刺,杀的意思。杀内大夫,也就是鲁国的大夫,用“刺”;杀外大夫,就是鲁国之外别国的大夫,用“杀”。鲁国卷进来了,但是鲁国牺牲了一个大夫,来换取晋、楚的谅解。


經·僖公二十八年·3
人救


果如狐偃之谋料,这估计是谷地的楚军。


傳·僖公二十八年·2
公子買人救,不克。公懼於,殺子叢以説焉。謂人曰:“不卒戍也。”


《左传》详细地解释了公子买之死。“不足戍”,跟晋说是杀公子买,使其不足以戍守卫;跟楚说是他没有完成戍守任务,所以杀之。有些活儿,真的不能干,两面不讨好,两面不是人。


其实郑国也遭到了讨伐,只是《左传》没有记载,但是《国语》记载晋文公伐郑的事情


国语·晋语四·45·郑叔詹据鼎耳而疾号
文公誅觀狀以伐,反其陴。


观状,后面伐曹详细解释,大概指曹共公偷看晋文公洗澡的罪状。陴,女儿墙。


人以名寶行成,公弗許,曰:「予我而師還。」請往,鄭伯弗許,固請曰:「一臣可以赦百姓而定社稷,君何愛于臣也?」人以人將烹之。


郑国人求和,晋文公不同意,非要郑国交出詹叔。晋文公之所以要杀詹叔,是因为当年过郑,詹请礼之,郑伯不听,因请杀之。郑文公不同意交出詹叔,但是詹叔深明大义,愿意以一己之身换取和平。


曰:「臣愿獲盡辭而死,固所愿也。」公聽其辭。


詹叔要求临终遗言。晋文公允许了。


曰:「天降禍,使淫觀狀,棄禮違親。臣曰:『不可。夫公子賢明,其左右皆卿才,若復其國,而得志于諸侯,禍無赦矣。』今禍及矣。尊明勝患,智也。殺身贖國,忠也。」乃就烹,據鼎耳而疾號曰:「自今以往,知忠以事君者,與同。」乃命弗殺,厚為之禮而歸之。


詹叔晓明大意,打算从容就义。晋文公感动其智、忠,豁免詹叔。


人以伯為將軍。


詹叔受到郑文公的重用。


2 一战而霸


①晋文侵曹


經·僖公二十八年·4
三月丙午,晉侯,執曹伯。畀人。


三月丙午,八日,晋文公进入曹国,也就是打下了曹国,拘禁了曹伯,给宋国分了一些土地。《左传》给出了攻打曹国的过程。


傳·僖公二十八年·3·1
晉侯,門焉,多死。


门是动词,攻城的意思。攻坚克难,死了很多军士。


人尸諸城上,晉侯患之。


曹国人将晋军士兵的死尸曝于城上,晋文公深以为患。


聽輿人之謀,稱“舍於墓”。


舆,众也。晋文善听人谋,即便是普通士兵之谋,仍能入耳。晋军士的意思是对曹国的祖坟下手。杨注说古人多族葬,晋师拟宿营于曹人墓地,则曹人坟墓势必有被发掘者。


師遷焉。人兇懼,爲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因其兇也而攻之。三月丙午,入


计谋奏效,曹人恐惧,将晋军死亡士兵以棺材装殓,送出城外。晋军乘胜而进攻,三月八日,攻入曹国都城。


數之以其不用僖負羈,而乘軒者三百人也,且曰獻狀。


数,数落,数其罪状。不用象僖负羁这样的贤才,而用了许多庸才。轩,是轩车,即高级的车子,大夫以上才有的待遇。乘轩者三百人,不是真正的三百个,而是表多之词。


令無入僖負羈之宫,而免其族,報施也。


不要进入僖负羁的府邸,也不要伤害其族人,是为了报答他。


魏犨顛頡jié怒,曰:“勞之不圖,報於何有?”爇僖負羈氏。


魏犨即僖二十三的魏武子,为文公车右。颠颉不知是何官职。此二人有“从亡之劳”,一直跟随晋文公流亡的亲信。只是晋文公并未因此而封赏,因此这二人有此怒。俩人放了一把火,烧了僖负羁家。


魏犨傷於胸。公欲殺之,而愛其材。使問,且視之。病,將殺之。


魏犨胸部受伤。晋文公想杀他,却又惜其人才。就派人去探问,借机考察其伤势。若伤重则杀之,而魏犨为了活命也是拼了。


魏犨束胸見使者,曰:“以君之靈,不有寧也!”距躍三百,曲踊三百。乃舍之。


魏犨束胸之伤,拼命表现一番,得以活命。距跃是向上跳,即垂直跳。曲踊是向前跳,即蛙跳。三百是表多虚词。


顛頡以徇于師,立舟之僑以爲戎右。


颠颉被杀,魏犨被罢免,由舟之侨接替。这个舟之侨原来是虢国人,闵二年奔晋。


②先轸奇谋——拉齐、秦下水


人使門尹般師告急。


宋国派重臣门尹般向晋告急。


公曰:“人告急,舍之則絶,告不許。我欲戰矣,未可,若之何?”


晋文公欲战,担心齐、秦不肯相助。


先軫曰:“使舍我而賂,藉之告。我執君,而分之田以賜人。,必不許也。喜賂怒頑,能無戰乎?”公説,執曹伯,分之田以畀人。


让宋国贿赂齐、秦,让齐、秦去劝楚罢兵。而晋拘禁曹君,并把曹、卫的国土分给宋国,以补贴宋国所出的贿赂。楚国与曹、卫结盟,一定不肯罢兵。齐、秦贪图贿赂会恨楚不听从,一定会参战来帮助晋国。晋文公听从了先轸奇谋。


这段《国语》也有相同的记述,似乎更详细一点。


国语·晋语四·44·1·文公救宋败楚于城濮
文公立四年,楚成王,公率以救人使門尹班告急于,公告大夫曰:「人告急,舍之則絕。告則不許我。我欲擊不欲,其若之何?」先軫曰:「不若使怨。」公曰:「可乎?」先軫曰:「使舍我而賂,藉之告。我分之地以賜人。,必不許不得其請,必屬怨焉,然後用之,蔑不欲矣。」公說,是故以田、田賜人。


③智激子玉


根据晋的军事行动,楚也采取了相应的对策。


傳·僖公二十八年·3·2
楚子入居于,使申叔,使子玉


在晋军夺得卫、曹之后,楚成王已经意识到楚国已经失去了战略优势,他决定把军队撤回方城以内,以后再做打算。楚成王特意劝阻了子玉一番,可见楚成王也是了解子玉的。


曰:“無從師!


从,《说文》解释为“随行也”,不要追逐晋军求战,即不要在战略上被晋军牵制。


晉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晉國


一个果字,应验了前面的判断。也就是在僖公二十三年,重耳访楚,楚成王曾经说过晋公子能得晋国。


險阻艱難,備嘗之矣;民之情僞,盡知之矣。


阅历丰富,知民情伪。


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天之所置,其可廢乎?


受命于天,势不可挡。


軍志曰:‘允當則歸。’又曰:‘知難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敵。’此三志者,之謂矣。”


《军志》是古代的兵书。允当,是之双方势均力敌,不能保证胜利。允当则归,意思就是不打不把握之战。又给出了“知难而退”和“有德不可敌”两条战略原则。楚成王分别用了“允当”、“难”和“不可敌”,逐渐加强说明晋强我弱,宜暂避其锋,从长计议。


从楚成王劝阻子玉的内容可以看出楚成王的战略水准。再补充一段《孙子兵法》来说明春秋时代的军事战略。


孙子兵法·谋攻篇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子玉使伯棼請戰,曰:“非敢必有功也,願以間執讒慝之口。”


子玉非要求战,理由却很情绪化。战非求功,却要争强置气。以为前面蒍贾曾经说过子玉之才“不能以三百乘入”。


孙子兵法·火攻篇
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

王怒,少與之師,唯西廣、東宫與若敖之六卒實從之。


楚成王发怒,给了子玉很少的援军。广是楚军的称谓。楚王的卫队称为东广和西广,西广应该是一半的卫队。东宫是太子的卫队,楚太子就是后面会提到的商臣。再有就是若敖氏的武装。楚成王派出的援军,其实是有讲究的。先说“若敖六卒”,这是杜注所谓“子玉宗人之兵六百人”。“因不失其亲”这是符合人情的,那么为什么派商臣的武装,又为什么派自己的卫队,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好问题。


子玉使宛春告於師曰:“請復衞侯而封,臣亦釋之圍。”


子玉想和谈,其实这是最好的解决方式,但是谈判是心理上的较量,尤其是要控制好情绪。“将不可以愠而致战”,这正是子玉的弱点,而晋人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激怒子玉而打响城濮之战。


子犯曰:“子玉無禮哉!君取一,臣取二,不可失矣。”


子犯认为子玉无礼,坚决求战,认为战机难得,绝不可失。


先軫曰:“子與之!


先轸却让晋文公同意子玉的请求。


定人之謂禮,一言而定三國,我一言而亡之。我則無禮,何以戰乎?


楚提出的方案是安定和平的目的,如果我方反对,则陷于道义的反面,那还怎么开战?


不許言,是棄也;救而棄之,謂諸侯何?


如果反对楚提出的和平方案,将会失去诸侯的支持。


有三施,我有三怨,怨讎已多,將何以戰?


楚提出的和平方案,体现了楚对曹、卫、宋三国有恩施。我如果反对,则这三国对我会有仇怨,那还怎么开战?


子玉这步棋走得还是不错的,只是晋人玩起了阴谋,并利用了他的弱点。


不如私許復以攜之,執宛春以怒楚,既戰而後圖之。”公説。乃拘宛春,且私許復告絶於


私下里承诺曹、卫复国,是曹、卫叛楚。拘禁宛春来激怒子玉,先开战然后再说。晋文公采纳了先轸的计策,把楚使臣拘禁在卫国,私下里许诺曹、卫复国以使其离开楚国的阵营,曹、卫接受了晋文公的提议。“告绝于楚”,曹、卫与楚国断绝了外交。


孙子兵法·谋攻篇
強而避之,怒而撓之。


④城濮决战


經·僖公二十八年·5
夏四月己巳,晉侯齊師宋師秦師人戰于城濮師敗績。


己巳,二日。从丙午日(43)到己巳日(6),从打下曹国到城濮开战,中间隔了23天。


傳·僖公二十八年·3·3
子玉怒,從師。


子玉围宋,在南。晋侵曹伐卫,在北。子玉带领军队北上与晋军决战。


師退。


晋军不迎敌,反而退却。


軍吏曰:“以君辟臣,辱也;且師老矣,何故退?”


晋国的军士不理解。晋文公统军,是诸侯国君,子玉统军是大夫是国君之臣,二者等级不对等。而国君的军队却要避让臣子的军队,这是耻辱。其二,楚军围宋已经有半年了,此番又北上求战,劳师袭远,我则以逸待劳,为何要避开呢?


子犯曰:“師直爲壯,曲爲老,豈在久乎?


军队士气,有理则气壮,没理则不振,不在是否久战。


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報也。


没有当年楚国的恩惠,我们是到不了这里的,我们要退避三舍,以此报答楚国。


背惠食言,以亢其讎,我曲直,其衆素飽,不可謂老。


恩将仇报,背弃承诺,则我们无道,而楚则有道,而且其士气一向饱满,不叫疲惫。


我退而還,我將何求?若其不還,君退臣犯,曲在彼矣。”


我们退避了,如果楚军也退去,那不正好吗?如果他们不退,国君退避,臣子进犯,那他们不正陷于理屈而无道了吗?


退三舍。衆欲止,子玉不可。


晋君退避三舍,楚国的众人想停止寻衅,子玉不同意。


孙子兵法·始计篇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

夏四月戊辰,晉侯宋公 國歸父崔夭 小子憖次于城濮


城濮大战的前一天,晋、宋、齐、秦的军队驻扎于城濮。


楚師背酅xī而舍,晉侯患之。


酅,丘陵险阻者;楚军凭险而驻,晋文公深以为患,因楚军专业度很高。


聽輿人之誦曰:“原田每每,舍其舊而新是謀。”公疑焉。


原田,休耕田,休耕时其草出茂盛,即“原田每每”。去年已耕种者,今年不再耕种了即“舍其旧”。而使用先休耕的地,即“新是谋”。这句有两种寓意:


其一,杜预认为原田里的草生得茂盛是比喻晋军,可以谋立新攻,不足念旧惠也。


其二,也有可能是比喻楚军,休耕田里的草刚长起来,正好可以拔除以做绿肥,再进行播种。


总之,晋文公听见众人的诵咏,心生疑惑。


子犯曰:“戰也!戰而捷,必得諸侯。若其不捷,表裏山河,必無害也。”


子犯鼓励晋文公,开战若胜利,则可称霸于诸侯。如果败了,咱就退回山西,外河内山,据险而守,也没啥损失。


公曰:“若惠何?”


晋文公说那楚国曾有恩与咱们,咋办啊?


欒貞子曰:“陽諸實盡之。思小惠而忘大恥,不如戰也。”


栾贞子就是栾枝,与楚国给咱们的恩惠相比,它所灭掉的汉阳诸姬,那可都是咱们的亲戚,那才是大耻,不如开战吧。


晉侯夢與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盬其腦,是以懼。


晋文公做梦与楚成王搏斗,楚成王趴伏在自己身上吃自己的脑子,所以很害怕。


子犯曰:“吉。我得天,伏其罪,吾且柔之矣。”


子犯说这个梦是吉利的。我仰而得天,楚俯而为伏其罪,脑子是阴柔之物而喻我以柔克刚。这都是子犯权变之言,用以鼓舞晋文公。


子玉使鬭勃請戰,


斗勃,楚大夫,出使约战。此处是《左传》中的外交辞令:


曰:“請與君之士戲,君馮軾而觀之,得臣與寓目焉。”


戏,角力也。


请求与君主您的军士做一次角力的游戏。


冯同凭(其繁体为馮与憑,依靠的意思)。古人乘车多站立,凭轼则较舒适而能持久。



君主您可以靠着车轼而观看。


寓,寄也。委托、托付的意思。寓目,把眼睛托付,意思就是观看。


得臣,子玉的名,古人谦称自己用名。


得臣也可以借机会看看。


晋文公派栾枝答复,也是使用了春秋时代所特有的外交辞令。


晉侯使欒枝對曰:“寡君聞命矣。


我君听闻到了贵方命令。


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


楚国国君的恩惠,未敢忘记,所以才退避三舍。


爲大夫退,其敢當君乎?


为同谓,以为楚军已退也,以为大夫您已经撤退了。其同岂。因子玉是臣,晋文是君,臣不敢与君抗,君退,臣亦当退,故谓大夫退也。臣下难道敢抵挡国君吗?


既不獲命矣,


楚军竟未退,且跟踪而至,故云不获命。既然大夫不肯退兵。


敢煩大夫,謂二三子:‘戒爾車乘,敬爾君事,詰朝將見。’”


劳烦大夫您(指斗勃),回去对楚国的将领们说:“备好你们的战车,忠于君主的国事,明天早上见!”。


車七百乘,韅xiǎn靷yǐn鞅yàng靽bàn。晉侯有莘之虚以觀師,曰:“少長有禮,其可用也。”遂伐其木,以益其兵。


晋军有战车七百辆,杜注说“五万二千五百人”。在背曰韅,在胸曰靷,在腹曰鞅,在后曰靽。主要是指准备得十分充分。


莘,旧国名。虚同墟,古莘国之废墟也。


晋文公还登上古莘国的废墟,视察晋国的军队。


少长谓军士之长幼。当操练时,幼者敬长者,长者教幼者,故云有礼。


军士们团结有力,大可用兵。


兵,兵器,如戈、矛之柄,俱须伐木以为之,后面所用的“曳柴”等等。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春秋左传读记By 刘立勋


More shows like 春秋左传读记

View all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by 书生大漠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1 Listeners

天真不天真 by 杨天真本真

天真不天真

269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