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传读记

052804-僖28-君臣争讼


Listen Later

3 卫侯归卫

卫侯酿出一桩大祸,引发了春秋时代的“国际法庭”诉讼案。

衞侯師敗,懼,出奔,遂適,使元咺叔武以受盟。

卫成公为抗齐而联鲁亲楚,在晋文公伐卫之后被亲晋的国人轰出,居襄牛。等到楚军城濮战败,就因惧怕晋文而奔楚,到达陈国时,正是践土会盟,他就让元咺贡奉叔武去参加盟会。叔武是他的弟弟,实际上是他选这个弟弟代他摄政,可见兄弟俩关系很好。

等到践土会盟之后,形势有所缓和,新霸主晋文公的政策也是倡导和平共处,尊王攘夷。因此,卫成公得以回国执政。所以才有了经文的内容。

經·僖公二十八年·11
六月,衞侯 復歸于 元咺出奔

卫成公从楚返回了卫国。先前的大夫元咺却出逃去了晋国。显然是发生了事情,《左传》给出解释

傳·僖公二十八年·5
或訴元咺衞侯曰:“立叔武矣。”其子從公,公使殺之。不廢命,奉夷叔以入守。

或是有人,somebody的意思。有人在卫侯那告元咺的状,说他拥立叔武为君。本来元咺是奉命辅佐叔武为摄政的,卫成公听信了,杀了在其身边工作的元咺的儿子角。元咺并没有因此“废命”,依旧辅佐叔武参加完践土会盟而进入卫国。

六月,人復衞侯

局势缓和了,晋国决定让卫成公恢复君位。卫成公的大夫宁武子为他返国做铺垫。

甯武子人盟于宛濮,曰:“天禍衞國,君臣不協,以及此憂也。今天誘其衷,

天诱其衷,诱是引导,衷就是心,天衷就是天心,天心在我之意。

使皆降心以相從也。不有居者,誰守社稷?不有行者,誰扞hàn牧圉?

养牛曰牧,养马曰圉,开疆拓土之喻。

不協之故,用昭乞盟于爾大神以誘天衷。自今日以往,既盟之後,行者無保其力,居者無懼其罪。有渝此盟,以相及也。明神先君,是糾是殛。”國人聞此盟也,而後不貳。

因为卫成公是因政见不合而被赶出国都的,所以盟誓既往不咎,以安民心。谁承想还是出了大祸

衞侯先期入,

卫侯先于约定的日期进入卫国,出其不意,是因为不信叔武。

甯子先,

宁武子还是先行疏通。

長牂zāng守門,以爲使也,與之乘而入。

守门的大夫以为是卫侯的使臣,就放进城去。

公子歂chuán華仲前驅,

凡君行必有前驱,只是这两个人是迎合君意而争功的小人。才有了叔武的惨祸

叔武將沐,聞君至,喜,捉髮走出,前驅射而殺之。公知其無罪也,枕之股而哭之。歂犬走出,公使殺之。

宁武子先到,告诉叔武。叔武急忙跑来见大哥,却遭杀身之祸。歂犬要么是卫成公授意在先,要么迎合卫成公争功,而射杀叔武。

叔武冤死,卫成公悔之晚矣。卫成公性猜忌而好用小人,这是他招灾惹祸的根源。宁武子还会戏份出现,孔子在《论语》中有对他的评价

论语·公冶长篇第五·21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宁武子宛濮之盟以定国人,先入以疏导君入,包括后续的诉讼、营救都看出其智其忠,所以孔子才高度评价他的智慧。

元咺出奔

元咺找霸主状告卫成公,国际法庭即将开庭。

經·僖公二十八年·18
人執衞侯,歸之于京師。 元咺復歸于

经文记述晋人把卫侯抓捕到京师,元咺归卫。传文给出详细情况

傳·僖公二十八年·8
衞侯元咺訟,甯武子爲輔,鍼莊子爲坐,士榮爲大士。

辅,辅相卫侯,助理。坐,是代理。大士是律师,负责与法官往来辩论。

衞侯不勝。殺士榮,刖鍼莊子,謂甯俞忠而免之。執衞侯,歸之于京師,寘諸深室。

卫成公败诉,士荣被杀,针庄子被刖,宁武子免罪,卫成公被下狱。

甯子職納橐tuó饘zhān焉。

橐,装衣服的囊;饘是粥。意指宁武子负责卫成公的饮食起居。

元咺歸于,立公子瑕

元咺返回卫国,立公子瑕为国君。

《国语》记述了晋文公本打算杀死卫成公,碍于当时形势,这才有了后续的阴险手段。

国语·周语中·18·襄王拒杀卫成公
之會,人執衛成公歸之于晉侯請殺之,王曰:「不可。夫政自上下者也,上作政,而下行之不逆,故上下無怨。今叔父作政而不行,無乃不可乎?夫君臣無獄,今元咺雖直,不可聽也。君臣皆獄,父子將獄,是無上下也。而叔父聽之,一逆矣。又為臣殺其君,其安庸刑?布刑而不庸,再逆矣。一合諸侯,而有再逆政,余懼其無後。不然,余何私于衛侯?」人乃歸衛侯

周襄王的思想就是一条,君臣长幼有序,即便有理也不能破坏。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春秋左传读记By 刘立勋


More shows like 春秋左传读记

View all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by 书生大漠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1 Listeners

天真不天真 by 杨天真本真

天真不天真

269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