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要庄子才完美

06 樗栎之材之三:一次性给足,亦或是一步步开显?


Listen Later

精神主旨


泯除物用成心,顺应自然,

让心灵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才能是真逍遥。


说到了本章关于“樗栎之材”的精神主旨,庄子认为我们不必过度去强调无用的价值,从而彰显出有用的限制。人生在世,天生万物,各有其难以划一标准的巧妙价值。不要用主观的成见去扭曲了物物各自美好的生存空间;不需用偏狭的定义去戕害物物各自活泼的本善初衷。消弥个人成见,泯除物用成心,顺应自然,还其各自的天真本色,让自己成为自己,心灵得到充分的滋养与启发,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才能是畅快意,才算得上是真逍遥。


每当教授到“樗栎之材”这个单元时,我总会以多年前日本的感人广告,“人生不是马拉松!”这个视频来试图启发我的学生们,而这个短片,的确也带给学生内心不小的冲击与感动。影片内容是这样的:

今天也是照惯例继续地跑步,而每个人都是属于自己的一个跑者。时钟无法暂停,时间滴滴答答地往前走而不停地流逝着,这是一场无法回头的马拉松比赛。一边跟对手竞赛着,同时在时间的直道上,我们将不断地奔跑,想要跑得更快,一步步的前进着,坚信着前方将有美好的未来,前方肯定会有终点的。


因为,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


但是,真的是那样吗?人生就真只是那样的一个被规定制式的东西吗?


不对,不对,不是这样的,也不该是这样的,这其中肯定是有问题的。人生,绝不是马拉松!而如果可以不是这样,那么,谁能告诉我,这场比赛是谁订的?终点又是谁订的?该跑去哪里才对?该往哪边跑才正确?可不可以走出属于自己的路,能不能有专属于自己的路,这样的路,可以有吗?真的有吗?

我不清楚,也一无所知。我们所未知的世界,大到无法想象。没错,既然如此,偏离正轨吧!迷惘着、苦恼着、痛苦着跑,一往无前的跑到最后。即便是失败了也好,走多了迷途弯路也罢,不用非得和谁比较,因为路不只一条,终点也不仅仅一个,有多少路就有多少可能,有多少人就有多少选择,目标绝非是画地自限的一致。


这样的人生各自精彩!谁说人生是马拉松的!


是的,一如橡树和种子的关系。举例言之,我们在看一个橡树的种子,我们如何去理解它在屏除外力干扰之际(如:被鸟啄食,暴雨侵蚀…),得以顺利的发挥它的成长而使之为橡树的。


假使在没有外力的介入干扰之下,这颗种子的“潜能”便注定是且也只能是成为它的“实现”。问题是这棵橡树种子唯一的“潜能”是什么?想当然尔,当然是成为橡树。成为橡树便是这棵橡树种子唯一的“实现”价值。一个事物必然是顺着它的本质去发育、去成长、去完成的,所以它也只能由橡树种子发展成为橡树,而无法成为别的,也不允许是别的。


反之,做为一个人则不同,如果我们强调每个人是可以被允许在动态中完成的,能够容许个人有所谓创造性的空间变化和价值余地,这样属于一个人的独特概念更能突显出一种文化层面的活泼意涵。因为人是可以在经由教养、美化、善化的过程中,而容许有着个别差异性的存在发展,而非是突显出如橡树和种子的那样狭隘单一封闭的依附关系。


《老子》中所言的“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天台宗以“无住法为本”;金刚经以“因无所住而生其心”,这里所说的便是开显敞开的心。谁能予我抉择最后最终的保证呢?答案是“没有”。不停的注入生命源头活水,以无保证为保证的向天地间敞开,即使无法兼善天下,就算仅能是独善其身,最后的保证至少是自己,所幸还能保有这样的初衷天真的自己。这便是人之所异于他物,人之所以为人的多面性、丰富义的理趣。“周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将是选择成为了一个可以撷取但有同时无法保障存有的可贵精彩性。


因此,作为一个人,成就一个人,究竟是像橡树种子一样,安全无虞的一次性的给足呢?还是想要成就人之为人的价值,而有活泼义、尊严性之一步步的开显呢?


反思讨论


野猫和黄鼠狼,灵巧轻盈,聪明善变,行走江湖看似游刃有余,可一山终究一山高,还是躲不过牠们善于应对的天罗地网。而关于斄牛,看来无所不能的威猛巨大,却连捕获一只小老鼠的能耐也没有。反观我们认为大而无用的樗栎,表面无用,却可颐养天年,让人在处在无何有之乡的自在天地中,逍遥乎寝卧其下。

 

由上观之,“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他存在的价值和特殊性,端看你怎么取用?如何运用?世人认为的有用,如果换个角度看,也可能变成无用;同理,表面看似全然的无用,再换个观点给出机会,或许能够成为意想不到的大用。“无用之用是为大用”,所以看来有用无用、大用小用,皆毋庸自大,亦无需自卑。如同樗栎,因其大而无用,却因物无相害,才能够安享天年,任意逍遥。

 

心境豁达,看破局限,观小处大,不以形式上的大用而忽略了内容里的小用,毕竟“人生没有用不到的经验”。一个人要了解自己的限制,才能发挥自己的能力。不盲目追寻特定的有用,因为特定的有用,过了此时此地,谁也说不准是有用了。有用二字,存在着针对性,对眼前的大用,并不保证将来的有用。想方设法、倾尽全力奔逐追求自以为是的人事物,反倒困住了待振高飞的自己。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基于内在的初衷与外在的协调,重新认识自己。以宏观角度着眼,抛开局限,转换视角,却顾所来径洞视的能力与豁达的工夫。如此,视得到哪里都自在快乐的“无何有之乡的自在逍遥”况味,才能免于惶惶不安而迷失于山穷水尽之中。


推荐:

罗博士的第二个专辑:罗惠龄导读孟子。

罗博士的第三个专辑:罗惠龄品读论语。


--- 主讲人 ---

罗惠龄,台湾淡江大学文学博士。

现任职于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

语文及国学的专业教师。

研究领域为儒道经典及中西哲学。

在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系联有其独到精辟的见解。

著作:当代《孟子》人性论的省察──以汉学家的诠释所展开的反思(繁体版) 、 樗下咏《庄子》(繁体版)、 《站在庄子的肩膀上》。

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enigma851129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爱要庄子才完美By 罗惠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