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微信公众号:听林栖
新浪微博:@听林栖
官方网站:www.hear07.com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卫风•考槃]
* 中国隐逸诗之始
* 浅谈中国隐逸文化及隐士的心境
* 中国文化的儒道交融
* 贤人为何选择隐逸于世
* 隐士背后矛盾的心理探究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卫风•考槃]
考槃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弗谖。
考槃在阿,硕人之薖。独寐寤歌,永矢弗过。
考槃在陆,硕人之轴。独寐寤宿,永矢弗告。
▷考槃(pán):考,筑成,建成。槃,架木为屋。一说“考”是“扣”的假借字;“槃”通“盘”,指盛水的木制器皿。
▷涧:山间流水的沟。朱熹《诗集传》:“山夹水曰涧。”
▷硕人,大人,美人,贤人。本指形象高大丰满的人,不仅指形体而言,更主要指人道德高尚。此指隐者。
▷宽,心宽。一说貌美。
▷独寤寐言:独睡,独醒,独自言语。指不与人交往。寤,睡醒;寐,睡着。
▷永:永久。
▷矢:同“誓”。
▷弗谖(xuān):不忘却。
▷阿(ē):山阿,大陵,山的曲隅。
▷薖(kē):“窠”的假借字,指居所。
▷歌:此处作动词,歌唱。
▷永矢弗过:永远不与人交往。
▷陆:高平之地。一说土丘。
▷轴:本义为车轴,此处指,盘桓不行貌。
▷弗告:不告人。
“槃者,架木为屋,盤结之意也。”—【明】黄一正
【大白话】
槃,是指用木头架构房屋的意思,因此“考槃”二字就被解释为“建造木屋”之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唐】刘禹锡《陋室铭》
【大白话】
虽然屋子简陋狭小,但这种物质上的局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住屋的人品德高尚、内心广阔。
“结庐不在尘境,而在溪涧之间,陋且隘矣。即或深傍曲阿,旷处平陆,亦不过老屋三间,风雨一床,亦何适意之有?然自硕人视之,则甚宽也,可以为吾之安乐窝矣。”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大白话】
诗人不在尘世世俗之地建造居所,而在山涧溪流旁,或是山陵弯曲处,或是山林高平处修筑木屋,这种环境里的居所当然一定是很简陋狭窄,屋子也不过老屋三间,刮风下雨也不一定能完全挡住,从物质上来说肯定不能说是很舒适的,然而对于这位硕人,也就是这位贤者隐士而言,由于他内心的宽广开阔,即便是这样的陋室也成了安乐窝。
“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庄子•逍遥游》
【大白话】
尧治理天下,平定四海,又贤明有德,是儒家心中君王的典范,这世间应该没有人比他更德高望重,受人尊崇,富有成就了吧?但他来到远离尘世、遥远缥缈的姑射山,姑射山上住着四位隐士,他们晨吸清风、暮饮白露,于山林白云之端,逍遥于四海尘世之外,伟大的“尧”居然迷茫了,感觉好像“丧其天下”一般,突然觉得天下都不那么重要了,汲汲营营的经营着凡尘琐事,在世间忙碌不止,束缚自己的身心,这一切意义何在?与面前这四位隐士超凡的心境比起来,就算拥有天下,万人尊崇,哪又如何?
“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 —李泽厚《美的历程》
“天地闭,贤人隐。”—《周易》
【大白话】
贤人之所以归隐,是因为天地对他关上了大门,空有一身本领,却在四海之间无立足用武之地,才退而选择消极避世。
“弗过,谓不与人相过也。”—【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
【大白话】
弗过,就是“不再返回俗世,不再与人交往”之意。
“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宋】晏殊《山亭柳·赠歌者》
【大白话】
假如有一个知我心的人“见采”(“采”,选择、接纳),那么我将唱尽高雅美好的《阳春白雪》的曲子,把一切最美好的东西都奉献给他也在所不辞。
“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不平之极,无计可施,激而变成不谈礼教,不信礼教,甚至于反对礼教。”—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大白话】
魏晋时代的那些贤人隐士,表面看特别放荡不羁,不讲礼教,但其实他们内心的深处是很相信礼,很有抱负的,只是那个时代太过昏暗,社会太过混乱,他们的志向无人接纳,满腔的抱负无处施展,心中不平至极,才产生那种逆反的心理,走到了“礼”的对立面,完全的放纵自己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恨。
“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论语·宪问》
【大白话】
贤德的人遇到乱世会避开,那差一点的人遇到是非之地会避开,再差一点的人看到别人的脸色不好会避开,更差一点的人听到不好的言辞会避开。
下期预告
063《国风•卫风•硕人》(一)
《硕人》这首诗歌是一首描写卫庄公的夫人卫庄姜的诗歌,诗歌非常生动详细地描写了她初嫁到卫国的盛况。诗歌的背后具体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其中又体现了哪些先秦周代贵族婚姻的基本原则呢?我们下期一同品读。
4.7
33 ratings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微信公众号:听林栖
新浪微博:@听林栖
官方网站:www.hear07.com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卫风•考槃]
* 中国隐逸诗之始
* 浅谈中国隐逸文化及隐士的心境
* 中国文化的儒道交融
* 贤人为何选择隐逸于世
* 隐士背后矛盾的心理探究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卫风•考槃]
考槃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弗谖。
考槃在阿,硕人之薖。独寐寤歌,永矢弗过。
考槃在陆,硕人之轴。独寐寤宿,永矢弗告。
▷考槃(pán):考,筑成,建成。槃,架木为屋。一说“考”是“扣”的假借字;“槃”通“盘”,指盛水的木制器皿。
▷涧:山间流水的沟。朱熹《诗集传》:“山夹水曰涧。”
▷硕人,大人,美人,贤人。本指形象高大丰满的人,不仅指形体而言,更主要指人道德高尚。此指隐者。
▷宽,心宽。一说貌美。
▷独寤寐言:独睡,独醒,独自言语。指不与人交往。寤,睡醒;寐,睡着。
▷永:永久。
▷矢:同“誓”。
▷弗谖(xuān):不忘却。
▷阿(ē):山阿,大陵,山的曲隅。
▷薖(kē):“窠”的假借字,指居所。
▷歌:此处作动词,歌唱。
▷永矢弗过:永远不与人交往。
▷陆:高平之地。一说土丘。
▷轴:本义为车轴,此处指,盘桓不行貌。
▷弗告:不告人。
“槃者,架木为屋,盤结之意也。”—【明】黄一正
【大白话】
槃,是指用木头架构房屋的意思,因此“考槃”二字就被解释为“建造木屋”之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唐】刘禹锡《陋室铭》
【大白话】
虽然屋子简陋狭小,但这种物质上的局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住屋的人品德高尚、内心广阔。
“结庐不在尘境,而在溪涧之间,陋且隘矣。即或深傍曲阿,旷处平陆,亦不过老屋三间,风雨一床,亦何适意之有?然自硕人视之,则甚宽也,可以为吾之安乐窝矣。”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大白话】
诗人不在尘世世俗之地建造居所,而在山涧溪流旁,或是山陵弯曲处,或是山林高平处修筑木屋,这种环境里的居所当然一定是很简陋狭窄,屋子也不过老屋三间,刮风下雨也不一定能完全挡住,从物质上来说肯定不能说是很舒适的,然而对于这位硕人,也就是这位贤者隐士而言,由于他内心的宽广开阔,即便是这样的陋室也成了安乐窝。
“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庄子•逍遥游》
【大白话】
尧治理天下,平定四海,又贤明有德,是儒家心中君王的典范,这世间应该没有人比他更德高望重,受人尊崇,富有成就了吧?但他来到远离尘世、遥远缥缈的姑射山,姑射山上住着四位隐士,他们晨吸清风、暮饮白露,于山林白云之端,逍遥于四海尘世之外,伟大的“尧”居然迷茫了,感觉好像“丧其天下”一般,突然觉得天下都不那么重要了,汲汲营营的经营着凡尘琐事,在世间忙碌不止,束缚自己的身心,这一切意义何在?与面前这四位隐士超凡的心境比起来,就算拥有天下,万人尊崇,哪又如何?
“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 —李泽厚《美的历程》
“天地闭,贤人隐。”—《周易》
【大白话】
贤人之所以归隐,是因为天地对他关上了大门,空有一身本领,却在四海之间无立足用武之地,才退而选择消极避世。
“弗过,谓不与人相过也。”—【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
【大白话】
弗过,就是“不再返回俗世,不再与人交往”之意。
“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宋】晏殊《山亭柳·赠歌者》
【大白话】
假如有一个知我心的人“见采”(“采”,选择、接纳),那么我将唱尽高雅美好的《阳春白雪》的曲子,把一切最美好的东西都奉献给他也在所不辞。
“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不平之极,无计可施,激而变成不谈礼教,不信礼教,甚至于反对礼教。”—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大白话】
魏晋时代的那些贤人隐士,表面看特别放荡不羁,不讲礼教,但其实他们内心的深处是很相信礼,很有抱负的,只是那个时代太过昏暗,社会太过混乱,他们的志向无人接纳,满腔的抱负无处施展,心中不平至极,才产生那种逆反的心理,走到了“礼”的对立面,完全的放纵自己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恨。
“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论语·宪问》
【大白话】
贤德的人遇到乱世会避开,那差一点的人遇到是非之地会避开,再差一点的人看到别人的脸色不好会避开,更差一点的人听到不好的言辞会避开。
下期预告
063《国风•卫风•硕人》(一)
《硕人》这首诗歌是一首描写卫庄公的夫人卫庄姜的诗歌,诗歌非常生动详细地描写了她初嫁到卫国的盛况。诗歌的背后具体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其中又体现了哪些先秦周代贵族婚姻的基本原则呢?我们下期一同品读。
210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