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精神主旨
外化而内不化,不以俗事失其本真,
毋让造作损其性命,勿用有限毁其无穷。
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安化安不化,安之相靡,必与之莫多?〈知北游〉
人活在世间,其实就是外在体验和内心感悟的两个空间的世界。外在是有形可见的,是与众人共同参与的世界;而内在便是指知情意之人类心理所感的活动世界。庄子在〈知北游〉中说道:古代的人,外在的言行与世俗同化,内心却保持对道的清明与体认,不放弃真我;反观现代的人,内心迷惘善变,无法随着外物的变化而与之因应变化。能够随物而做出适当变化的人,内心将能凝静清明,持守不变。化和不化皆能安然处之,能够安然的和变动的外境相互衬应,以其内心不变来因应万变,就可以合乎分寸以安适之适来参与变化。
所谓的“外化”,为因应时代环境的变动,在形式上能够有着与时俱变的调整,随着外物变化做出因应而与之变化;“内不化”,是万变不离其宗,对于喜怒哀乐的苦痛与欢愉,不需要刻意送往也不要沉湎的迎来,时时保持自我内心寂然不动的超越态度。尽管形式上变化多端,其本质目的不变,内心抱持着不变的信念及价值观。
不让红尘俗事失掉了固有的本性本真,毋让人为造作损耗了本源的真实性命,
勿用有限拘泥毁伤了无穷的安适大用。安于时机并且顺应情势与之变化,哀乐之情就无法进入心中任由主宰。达尔文说过:能够生存下来且生存最好的,既非最强壮,亦非最聪明,而是能对改变做出最佳反应的人。
眼前当下并非是个静止永恒的世界。我们无所逃的都要也必须投入无法阻挡的造化流行当中。可千千万万别怪罪世界的单薄,夺去生命展延的厚度。既是身处在无法阻挡的能动过程,便要学着知变而后安变,用有无、变通、虚实这样的变化和一体化,随着环境的与时俱变、因时制宜而不将不断灵光乍现的变化而予它固定下来,才能更显其邯郸学步哲学的超越劲道。。
反思讨论
如何在人的两种选择中,试图做出安顿自己,
认真生活并乐在当下的可能?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比如绝大部分的人都已经曾经或正在即将要面对经历且无所逃的择系选科就业问题,究竟是要因应当下主流情势,遵从父母长辈意愿,还是顺应儿女的志向兴趣?有趣的是大部分的人都倾向成群结伴的迈向看似锦绣前程的康庄大道。不依其自我的选择,便满足了大家的期待。安安分分的跟着热门潮流,群众流行,不凸显角色,不张扬特色,外表如同,吃喝一样,欲求雷同,最后,内心也幻化为一致了。
然而,究竟是要当别人还是做自己,大部分人口中所说的做自己,说到底来还是不免做别人。看着他人拥有外在的功名成就,不免心生羡慕,起而效尤。但如果自身没有与之匹配的优势条件,获得佳评的渴切动机,最后不仅当不成别人,还有着找不回自己的困窘尴尬。英国作家王尔德说过,“人生有两种悲剧:一是得不到我所要的;二是得到我所要的。”因为得不到所希所想而椎心刺骨,是容易被理解的。可是为何已得到所欲所盼仍觉得是悲剧一桩呢?因为孜孜矻矻,日夜苦求终于得到手的结果,却晴天霹雳的发现竟然全非初衷所愿。付出了大半辈子,徒绕生命的一大圈,才明白痛悟选错了方向。人生悲剧,莫过于此啊!
吾所谓聪者,非谓其闻彼也,自闻而已矣;吾所谓明者,非谓其见彼也,自见而已矣。夫不自见而见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骈拇〉
我所谓的聪敏机智,指的不是倾听纷杂的外物,而是倾听沉静的自我。我所说的明目洞察,指的并非是看清错综的外物,而是看见安恬的自己。只能是看清他人而无法观照自身,只能是羡慕别人而不去肯定自我,这就成了一天到晚只想坐拥他人的一切所有,而无法满足自身的已有,贪恋他人的安适而不求自身安适的人。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以无保证为保证,以其变动为其不变。现在的热门谁又能保证热门的永远,当下的冷门谁又晓得何时会来个华丽逆转。每个人都想告诉你该做什么,你能成为什么,可也只有你自己能决定自己要做什么。你若不是真心喜爱,不必风雨来扰,毋须困顿考验,依旧摇摆,永远不安;你要真心喜爱,你才愿意付出,风雨迎难亦无怨无悔。就算是全天下不看好的冷门,也是专属于本人我独一无二的热门。做自己会很辛苦,但不做自己会更痛苦。不要拿着别人的标准来框定自己的人生,不需要别人来给我们的人生下定义,别人所谓的为你好并不一定适合自己,别人所说的理想也不见得就是我们想过的人生状态。过怎么样的生活,希翼的幸福是什么,只有你自己最明白。
勿盲目崇拜别人,不削足适履模仿他人,要有与众不同的见解。而如何能够选择成为自己,发挥自我的独特性呢?设法把握关键时刻,拿回生命的主导权,不丢失本真的自我,尽其在我的成就自信,生命才能得到本质的滋养保证。如此一来,深谙自我生命价值的你,将不再被别人的公众价值给牵着鼻子走;同样的,也不再让全世界的单薄,来夺去你能够尽情延展的生命厚度。
推荐:
罗博士的第二个专辑:罗惠龄导读孟子。
罗博士的第三个专辑:罗惠龄品读论语。
--- 主讲人 ---
罗惠龄,台湾淡江大学文学博士。
现任职于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
语文及国学的专业教师。
研究领域为儒道经典及中西哲学。
在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系联有其独到精辟的见解。
著作:当代《孟子》人性论的省察──以汉学家的诠释所展开的反思(繁体版) 、 樗下咏《庄子》(繁体版)、 《站在庄子的肩膀上》。
微信:enigma851129
By 罗惠龄精神主旨
外化而内不化,不以俗事失其本真,
毋让造作损其性命,勿用有限毁其无穷。
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安化安不化,安之相靡,必与之莫多?〈知北游〉
人活在世间,其实就是外在体验和内心感悟的两个空间的世界。外在是有形可见的,是与众人共同参与的世界;而内在便是指知情意之人类心理所感的活动世界。庄子在〈知北游〉中说道:古代的人,外在的言行与世俗同化,内心却保持对道的清明与体认,不放弃真我;反观现代的人,内心迷惘善变,无法随着外物的变化而与之因应变化。能够随物而做出适当变化的人,内心将能凝静清明,持守不变。化和不化皆能安然处之,能够安然的和变动的外境相互衬应,以其内心不变来因应万变,就可以合乎分寸以安适之适来参与变化。
所谓的“外化”,为因应时代环境的变动,在形式上能够有着与时俱变的调整,随着外物变化做出因应而与之变化;“内不化”,是万变不离其宗,对于喜怒哀乐的苦痛与欢愉,不需要刻意送往也不要沉湎的迎来,时时保持自我内心寂然不动的超越态度。尽管形式上变化多端,其本质目的不变,内心抱持着不变的信念及价值观。
不让红尘俗事失掉了固有的本性本真,毋让人为造作损耗了本源的真实性命,
勿用有限拘泥毁伤了无穷的安适大用。安于时机并且顺应情势与之变化,哀乐之情就无法进入心中任由主宰。达尔文说过:能够生存下来且生存最好的,既非最强壮,亦非最聪明,而是能对改变做出最佳反应的人。
眼前当下并非是个静止永恒的世界。我们无所逃的都要也必须投入无法阻挡的造化流行当中。可千千万万别怪罪世界的单薄,夺去生命展延的厚度。既是身处在无法阻挡的能动过程,便要学着知变而后安变,用有无、变通、虚实这样的变化和一体化,随着环境的与时俱变、因时制宜而不将不断灵光乍现的变化而予它固定下来,才能更显其邯郸学步哲学的超越劲道。。
反思讨论
如何在人的两种选择中,试图做出安顿自己,
认真生活并乐在当下的可能?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比如绝大部分的人都已经曾经或正在即将要面对经历且无所逃的择系选科就业问题,究竟是要因应当下主流情势,遵从父母长辈意愿,还是顺应儿女的志向兴趣?有趣的是大部分的人都倾向成群结伴的迈向看似锦绣前程的康庄大道。不依其自我的选择,便满足了大家的期待。安安分分的跟着热门潮流,群众流行,不凸显角色,不张扬特色,外表如同,吃喝一样,欲求雷同,最后,内心也幻化为一致了。
然而,究竟是要当别人还是做自己,大部分人口中所说的做自己,说到底来还是不免做别人。看着他人拥有外在的功名成就,不免心生羡慕,起而效尤。但如果自身没有与之匹配的优势条件,获得佳评的渴切动机,最后不仅当不成别人,还有着找不回自己的困窘尴尬。英国作家王尔德说过,“人生有两种悲剧:一是得不到我所要的;二是得到我所要的。”因为得不到所希所想而椎心刺骨,是容易被理解的。可是为何已得到所欲所盼仍觉得是悲剧一桩呢?因为孜孜矻矻,日夜苦求终于得到手的结果,却晴天霹雳的发现竟然全非初衷所愿。付出了大半辈子,徒绕生命的一大圈,才明白痛悟选错了方向。人生悲剧,莫过于此啊!
吾所谓聪者,非谓其闻彼也,自闻而已矣;吾所谓明者,非谓其见彼也,自见而已矣。夫不自见而见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骈拇〉
我所谓的聪敏机智,指的不是倾听纷杂的外物,而是倾听沉静的自我。我所说的明目洞察,指的并非是看清错综的外物,而是看见安恬的自己。只能是看清他人而无法观照自身,只能是羡慕别人而不去肯定自我,这就成了一天到晚只想坐拥他人的一切所有,而无法满足自身的已有,贪恋他人的安适而不求自身安适的人。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以无保证为保证,以其变动为其不变。现在的热门谁又能保证热门的永远,当下的冷门谁又晓得何时会来个华丽逆转。每个人都想告诉你该做什么,你能成为什么,可也只有你自己能决定自己要做什么。你若不是真心喜爱,不必风雨来扰,毋须困顿考验,依旧摇摆,永远不安;你要真心喜爱,你才愿意付出,风雨迎难亦无怨无悔。就算是全天下不看好的冷门,也是专属于本人我独一无二的热门。做自己会很辛苦,但不做自己会更痛苦。不要拿着别人的标准来框定自己的人生,不需要别人来给我们的人生下定义,别人所谓的为你好并不一定适合自己,别人所说的理想也不见得就是我们想过的人生状态。过怎么样的生活,希翼的幸福是什么,只有你自己最明白。
勿盲目崇拜别人,不削足适履模仿他人,要有与众不同的见解。而如何能够选择成为自己,发挥自我的独特性呢?设法把握关键时刻,拿回生命的主导权,不丢失本真的自我,尽其在我的成就自信,生命才能得到本质的滋养保证。如此一来,深谙自我生命价值的你,将不再被别人的公众价值给牵着鼻子走;同样的,也不再让全世界的单薄,来夺去你能够尽情延展的生命厚度。
推荐:
罗博士的第二个专辑:罗惠龄导读孟子。
罗博士的第三个专辑:罗惠龄品读论语。
--- 主讲人 ---
罗惠龄,台湾淡江大学文学博士。
现任职于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
语文及国学的专业教师。
研究领域为儒道经典及中西哲学。
在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系联有其独到精辟的见解。
著作:当代《孟子》人性论的省察──以汉学家的诠释所展开的反思(繁体版) 、 樗下咏《庄子》(繁体版)、 《站在庄子的肩膀上》。
微信:enigma85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