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热点:亚硝酸盐超标百倍的血燕卷土重来
日前,有消费者反映:10年前被曝光过的人工熏染“血燕”,近几年似乎卷土重来了。
据该消费者称:“他们另造概念,把正规进口的能溯源的燕窝贬低成劣等货,说燕窝越黄越红营养越高,毛燕窝是纯天然野生燕窝。实际上,深色燕窝,很多亚硝酸盐超标,而毛燕窝未经消杀,更是有病毒风险,在我国是被禁止个人销售的。”
封面新闻记者在一些社交平台和电商平台上发现,每天有多个类似账号在宣传和销售,有账号月销售额上百万元。
记者随即从这些账号里购买了10份样品送检,结果显示:其中6份亚硝酸盐超标严重,2份超标100倍以上;6份燕窝的霉菌数值超过200个单位,最高的一份数值为9200个单位。
虽说亚硝酸盐本身并不致癌,但在某些条件下,当其与氨基酸结合成为亚硝胺之后则会致癌。国家相关强制性标准严格限制添加亚硝酸盐,而这些“黑燕窝”中的亚硝酸盐动辄超标上百倍,无疑给消费者带来了重大的健康隐患。
事实上,这个问题早在十多年前就出现过。
2011年,问题“血燕”在全国范围内频频被爆出。随后,一些地方的工商部门发现,“血燕”不仅亚硝酸盐等超标严重,抽查的各路品牌里不合格率竟然高达100%。
没想到十多年过去,“黑燕窝”又再次出现。而且相比于上一次,这一次“黑燕窝”还搭上了电商平台和带货直播的顺风车,正在快速地“收复失地”。
据悉,多家销售“燕窝”的账号每天都在重复直播。
记者发现,直播间销售毛燕、深红色或深黄色燕窝时,挂出的链接显示,产品并不是直播间里展示的产品。
有消费者反映:改价链接和频繁更换账号、更改绑定店铺,是这些账号规避监管的方式之一,“一旦消费者投诉,平台调取数据,则显示发出的是正经溯源码的白燕窝,并不是问题产品。
记者通过这些账号绑定的店铺、营业执照,以及商品链接进行溯源发现,一些主账号延伸出相同关键词的小号,背后绑定的店铺、营业执照相同。还有一些隐藏更深的账号,与关联账号并无外在关系,视频内容也刻意错开,背后绑定的店铺或营业执照也不相同。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部分店铺在发货前会通过客服发布声明称:“下单即是认可发生纠纷后,只能通过佛山市顺德区人民法院诉讼解决,店内所有产品均为国产,不遵守进口燕窝相关规定”。
而其中一款品牌名称为“天然野生进口哥曼洞洞燕稀缺红色洞燕正品”的商品,给网友的感觉就是从马来西亚哥曼洞进口的燕窝。
对此,客服的解释是:哥曼洞的名字是自己发挥想象力随便取的名字,和马来西亚没有关系。
当记者质疑卖家产品名称带有“野生进口燕窝”字样,为何还要做“店内所有产品均为国产,不遵守进口燕窝相关规定”的免责声明时,对方回复称:“进口,指的是进入嘴巴里食用,因为很多人不知道燕窝是用来吃的。”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两款原本标注了“天然野生进口”、“雨季头期泰国”字样的产品,突然删除了“进口”、“泰国”等字样,店铺的名称也改为了“某某燕窝滋补”。
而在一个月后,上述产品的标签名称又恢复了“天然野生哥曼洞”、“泰国”等相关字样。
对于时隔多年后再度卷土重来的“黑燕窝”,一方面,消费者要擦亮眼睛,不要跟风,要根据自身真实需要消费燕窝。毕竟,健康消费浪潮再涌动,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另一方面,相关部门也应持续加强监管,针对网络销售的特点,严查进货渠道,及时采样检验,迅速固定证据,建立更加科学、完善的日常监管体系。对于那些明目张胆欺诈消费者的行为,该查则查,该叫停则叫停。
只有把好食品安全关,才有可能解决消费者痛点,满足消费需求,真正促进行业实现新的飞跃。
热点:亚硝酸盐超标百倍的血燕卷土重来
日前,有消费者反映:10年前被曝光过的人工熏染“血燕”,近几年似乎卷土重来了。
据该消费者称:“他们另造概念,把正规进口的能溯源的燕窝贬低成劣等货,说燕窝越黄越红营养越高,毛燕窝是纯天然野生燕窝。实际上,深色燕窝,很多亚硝酸盐超标,而毛燕窝未经消杀,更是有病毒风险,在我国是被禁止个人销售的。”
封面新闻记者在一些社交平台和电商平台上发现,每天有多个类似账号在宣传和销售,有账号月销售额上百万元。
记者随即从这些账号里购买了10份样品送检,结果显示:其中6份亚硝酸盐超标严重,2份超标100倍以上;6份燕窝的霉菌数值超过200个单位,最高的一份数值为9200个单位。
虽说亚硝酸盐本身并不致癌,但在某些条件下,当其与氨基酸结合成为亚硝胺之后则会致癌。国家相关强制性标准严格限制添加亚硝酸盐,而这些“黑燕窝”中的亚硝酸盐动辄超标上百倍,无疑给消费者带来了重大的健康隐患。
事实上,这个问题早在十多年前就出现过。
2011年,问题“血燕”在全国范围内频频被爆出。随后,一些地方的工商部门发现,“血燕”不仅亚硝酸盐等超标严重,抽查的各路品牌里不合格率竟然高达100%。
没想到十多年过去,“黑燕窝”又再次出现。而且相比于上一次,这一次“黑燕窝”还搭上了电商平台和带货直播的顺风车,正在快速地“收复失地”。
据悉,多家销售“燕窝”的账号每天都在重复直播。
记者发现,直播间销售毛燕、深红色或深黄色燕窝时,挂出的链接显示,产品并不是直播间里展示的产品。
有消费者反映:改价链接和频繁更换账号、更改绑定店铺,是这些账号规避监管的方式之一,“一旦消费者投诉,平台调取数据,则显示发出的是正经溯源码的白燕窝,并不是问题产品。
记者通过这些账号绑定的店铺、营业执照,以及商品链接进行溯源发现,一些主账号延伸出相同关键词的小号,背后绑定的店铺、营业执照相同。还有一些隐藏更深的账号,与关联账号并无外在关系,视频内容也刻意错开,背后绑定的店铺或营业执照也不相同。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部分店铺在发货前会通过客服发布声明称:“下单即是认可发生纠纷后,只能通过佛山市顺德区人民法院诉讼解决,店内所有产品均为国产,不遵守进口燕窝相关规定”。
而其中一款品牌名称为“天然野生进口哥曼洞洞燕稀缺红色洞燕正品”的商品,给网友的感觉就是从马来西亚哥曼洞进口的燕窝。
对此,客服的解释是:哥曼洞的名字是自己发挥想象力随便取的名字,和马来西亚没有关系。
当记者质疑卖家产品名称带有“野生进口燕窝”字样,为何还要做“店内所有产品均为国产,不遵守进口燕窝相关规定”的免责声明时,对方回复称:“进口,指的是进入嘴巴里食用,因为很多人不知道燕窝是用来吃的。”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两款原本标注了“天然野生进口”、“雨季头期泰国”字样的产品,突然删除了“进口”、“泰国”等字样,店铺的名称也改为了“某某燕窝滋补”。
而在一个月后,上述产品的标签名称又恢复了“天然野生哥曼洞”、“泰国”等相关字样。
对于时隔多年后再度卷土重来的“黑燕窝”,一方面,消费者要擦亮眼睛,不要跟风,要根据自身真实需要消费燕窝。毕竟,健康消费浪潮再涌动,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另一方面,相关部门也应持续加强监管,针对网络销售的特点,严查进货渠道,及时采样检验,迅速固定证据,建立更加科学、完善的日常监管体系。对于那些明目张胆欺诈消费者的行为,该查则查,该叫停则叫停。
只有把好食品安全关,才有可能解决消费者痛点,满足消费需求,真正促进行业实现新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