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事头条|畅听版

1006热点:嘴上是科普,实际是生意,解读养生科普背后的生意经


Listen Later

热点:嘴上是科普,实际是生意,解读养生科普背后的生意经

随着短视频和直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在线分享医学知识。

将复杂的医学知识转化为听得懂、用得上的生活常识,有助于提升民众的健康素养。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一些伪装医生、“伪科普”、带货卖课博取流量的行为,却让医疗健康科普变了味、走了样。

这些短视频账号常以两性话题等方式引流,有的“医生”出镜时,还偶尔穿着吊带裙、睡袍、紧身衣当“福利”。

此前,网红医生擦边引流带货的现象就曾被曝光。有的视频账号粉丝量在百万以上,经常发布“足控”、“少妇”等话题,时而穿“黑丝”出镜,被网友调侃为“黄医生”。

而博取流量的最终目的就是推广药品,有的账号从6月至今,已发布了超过60条推荐药物的视频。

相似的封面、雷同的文案、推荐同类药物……部分短视频账号背后有MCN的身影,有的医生IP所在地与医院所在地相距甚远。

对于医生直播带货这一新业态,外界也曾有过争论。

《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也有明确规定:禁止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等形式,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广告。

然而,有利可图却让一些博主突破了道德底线,“嘴上说的是科普,背后做的却是生意”。穿上“医生”的“马甲”,就能在科普中获得巨大经济利益。

据一位从事线上“达人”资源对接的王女士透露:“医生给保健品带货的抽佣,能达到30%到60%。”王女士称:“维生素C、叶酸这类产品最多,吃了对人没什么太大影响,又能获得可观提成。”

而平台的监管缺失,也为“造假”和“引流”创造了空间。

当前,平台对于医生身份审核认证的标准不一。一些平台需要医院出具在职在岗证明来验证医生的真实身份,有的平台仅需提供执业医师证就能获得认证,还有一些平台对药剂师、护士等身份的证明也能予以认证。

业内人士表示:对于健康“伪科普”,往往很难被认定为“谣言”,处罚也很难起到震慑效果。而所谓的健康科普资源也很容易获取。在某二手交易平台上,花费0.99元就能获取9500份“体质养生科普文案”,其中包括诸如“最快提高免疫力的方法”、“最快瘦大腿的方法”等多个看似“实用”的健康科普文案。

冒用医生身份或以医生身份进行“伪科普”的行为,不仅可能对普通人的健康造成危害,还严重损害医护群体的形象

律师认为:根据刑法、医师法的有关规定,在平台上冒充医生,进而宣传售卖保健品或药品,有可能构成诈骗罪或非法行医罪。执业医师在网上诊断与自己执业范围不符的疾病,或推销与自己执业范围不符的药物,可能构成“超范围执业”;造成严重后果的,可能构成“医疗事故罪”。

对于充斥在各大平台的真假难辨的健康科普内容,多位健康科普博主建议:应尽量关注经平台身份认证的博主,或观看经权威媒体核查证实的科普内容,切勿轻易购买伪“医生”在视频或直播中推销的保健药品。“更不要随意套用健康科普中的症状和诊断。当身体出现不适时,应直接前往医院就诊。”

您是否也有过把百度当医生的经历?对于各类健康科普类文章,您会对号入座吗?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网事头条|畅听版By 听梦想小分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