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栖品读《诗经》(国风篇)

115《齐风•猗嗟》古代射箭运动会


Listen Later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微信公众号:听林栖
新浪微博:@听林栖
官方网站:www.hear07.com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齐风•猗嗟]

* 古人的射箭礼仪

* 描摹庄公,如见其人

* 箭无虚发,技艺超群

* 言外之意的隐约讽刺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齐风•猗嗟]

猗嗟昌兮,颀而长兮。抑若扬兮,美目扬兮。巧趋跄兮,射则臧兮。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仪既成兮。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

猗嗟娈兮,清扬婉兮。舞则选兮,射则贯兮。四矢反兮,以御乱兮。


猗(yī)嗟:赞叹声。

昌:美好的样子。

颀而:即“颀然”,指身材高大。

抑(yì):同“懿”,美好。

趋:急走,巧趋即指步伐轻巧。

跄:步有节奏,摇曳生姿。

臧(zāng):好,善。

名:借为“明”,面色明净。

仪:射仪。

射侯:射靶。


侯字的甲骨文


正:靶心。设的于侯中而射之者也。

展:诚然,真是。

甥:姊妹之子曰甥。

娈:美好。

选:才华出众。

贯:穿透。

反:箭皆射中一个点。

御乱:防御战乱。


“冬,及齐人狩于禚。”—《春秋•庄公四年》

【大白话】

鲁庄公四年的冬天,鲁庄公到齐国,在禚(zhuo2)这个地方参加狩猎射礼活动。



“瞻视清明,其美自见。”—【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

【大白话】

鲁庄公眼神光亮清明,俊美不已。



“描摹庄公,如见其人。”—【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大白话】

诗歌第一段诗人生动地描绘了鲁庄公的形象,就好像我们读者也都参与亲历这场“射礼”,如同亲眼见到了鲁庄公本人一样。



“清,目之美也,扬,眉之美也。”—【宋】朱熹《诗集传》

【大白话】

清,是形容眼睛之美;扬,是形容眉间额头之美。



“射必四矢者,象其能御四方之乱也。”—【汉】郑玄《毛诗郑笺》

【大白话】

射箭每次射四发,是象征射手英勇威武能够抵御四方之乱。



“齐人伤鲁庄公有威仪技艺,然而不能以礼放闲其母,失子之道。”—【汉】毛亨《毛诗》

【大白话】

《猗嗟》这首诗歌的主旨是诗人讽刺鲁庄公虽然容颜俊美、体魄矫健,射箭的技艺也高超非凡,但是却不能够对其母亲文姜与齐襄公的私通加以制止,反而放纵文姜,坐视不管,这是其作为国君,作为儿子的失道失德。



“此诗三章,讥刺之意皆在言外,嗟叹再三,则庄公所大阙者,不言可见矣。”—【宋】朱熹《诗集传》

【大白话】

《猗嗟》这首诗歌一共三章,讽刺之意虽然都在言语之外,没有很明显,但是细心品味诗人的赞叹之语,即可发现虽则赞叹,其实却是隐约的讥讽,一切尽在不言中。



知识拓展

射礼

射礼是中华礼仪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在西周、春秋时期,“射礼”不单单是一项日常关于射箭技艺的学习实践,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贵族军事训练。

西周、春秋时期的射礼一共有四种,称为“大射”、“乡射”、“燕射”和“宾射”,前两种“大射”、“乡射”都是比较重要正式礼仪,“大射”是由周天子或者诸侯组织举行的射礼,“乡射”是由地方的乡大夫或士,既比较低等级的贵族所组织举行的射礼。后两种“燕射”和“宾射”,是比较偏休闲娱乐的射礼,主要是贵族在宴会之后或者招待宾客的时候所举行。



下期预告

《魏风•葛屦》富而无骄,乐道好礼

《魏风》里的诗歌基本都是魏国灭亡之前所作,因为魏国本身相对贫穷,人民生活艰苦,而统治者却还奢侈享乐,所以诗歌的基调基本都是反映了当时魏国百姓对于统治者横征暴敛的不满之作,怨气很重。第一首诗歌《葛屦》就是一首讽刺诗,具体故事如何,且听林栖下回分解。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林栖品读《诗经》(国风篇)By 听林栖

  • 4.7
  • 4.7
  • 4.7
  • 4.7
  • 4.7

4.7

3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林栖品读《诗经》(国风篇)

View all
李诞 by 李诞

李诞

210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