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栖品读《诗经》(国风篇)

136《唐风•葛生》可怜河边骨,春闺梦里人


Listen Later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微信公众号:听林栖

新浪微博:@听林栖

官方网站:www.hear07.com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唐风•葛生]
*  征妇怨,诗甚悲
*  物存夫亡,睹物思人
*  苦守空房,思夫断肠
*  生不相伴,唯死同穴

*  邀死相从,义至情尽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唐风•葛生]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葛:藤本植物,茎皮纤维可织葛布。

蒙:覆盖。

楚:灌木。

蔹(liǎn):攀缘性多年生草本植物。

予美:我的爱人。

棘:酸枣,有棘刺的灌木。

域:郊外旷野之处。

角枕:就是用兽骨、兽角做装饰的枕头。

锦衾:锦缎褥。

旦:天亮。

夏之日、冬之夜:夏之日长,冬之夜长,言时间长也。

其居:亡夫的墓穴。下文“其室”义同。


“塋之言營,谓经營而区域之,即今所谓地界耳。后儒误以塋域专指墓地,遂以此诗为悼夫死亡之诗,失之。” —【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

【大白话】

 “塋域”指的是古代郊野的地界区域,“域”字与诗歌第一段第一句“蔹蔓于野”的“野”字相呼应,都是指郊外旷野之处,并非专指墓地,后来历代的许多学者都误以为“域”字专指“墓地”,所以也就认为这首诗歌是一首悼念亡故爱人的诗歌。



“妇人以其夫久从征役而不归,故言葛生而蒙于楚,蔹生而蔓于野,各有所依托。”—【宋】朱熹 《诗集传》

【大白话】

这位妇女心中挂念着在远方当兵作战的丈夫,望着野外茂盛生长的藤蔓植物心中不禁忧伤,因为连这生长在旷野中的“葛”和“蔹”还有树枝可以攀覆生长有所依靠。



“死则裹之以葛,投诸沟壑。”—【汉】杨雄《法言》

【大白话】

上古时候的人们还没有非常完备的墓葬制度,早期的习俗是将死去之人的尸体用葛缠绕裹覆扔在山谷沟壑之中。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唐】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

【大白话】

真可怜呵那无定河边成堆的白骨,还是少妇们梦中相依相伴的丈夫。



“亡,无也。言我所美之人无于此,谓其君子也。” —【汉】郑玄《毛诗郑笺》

【大白话】

 “亡”字是“不在”的意思,是指诗人在心中默默哀叹,哎,我这位美好的君子啊!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唐】李白《春思》

【大白话】

当你(丈夫)怀念家园盼归之日,也是我(妻子)思念而愁肠百结之时。



“二章句法只一互换,觉时光流转,瞬息百年,人生几何,能不伤心。”—【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大白话】

“夏之日,冬之夜”,“冬之夜,夏之日”两句只是简单做了一个互换,但是在文学张力上却发挥到了极致,将这种人生漫长的痛楚,时光流转的无常表现的真切动人,怎能叫人不伤心欲绝呢?



“夏日冬夜,独居忧思,于是为切。然君子之归无期,不可得而见矣,要死而相从耳。” —【宋】朱熹 《诗集传》

【大白话】

夏日冬夜如此漫长,剩下漫漫人生旅途,诗人都要在这孤单的思念中煎熬度过,见不到自己的爱人,归期无望,绝望至极,因此才会内心与爱人相约死亡,一同地下相见,只有死亡才能让我们不再分开。



下期预告

《唐风•采苓》谗言误国,君勿信! 

《采苓》这首诗歌的主旨是很明确的,它是一首劝谏诗歌,诗人的目的是劝谏晋国的统治者、管理者不要听信谗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诗歌言语恳切,用心良苦,字字衷心,都是肺腑之言。到底是怎样的劝谏之辞呢?且听林栖下回分解。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林栖品读《诗经》(国风篇)By 听林栖

  • 4.7
  • 4.7
  • 4.7
  • 4.7
  • 4.7

4.7

3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林栖品读《诗经》(国风篇)

View all
李诞 by 李诞

李诞

210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