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栖品读《诗经》(国风篇)

145《秦风•黄鸟》(一)神秘的殉葬之死


Listen Later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微信公众号:听林栖
新浪微博:@听林栖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秦风•黄鸟]
*  三良从穆公殉葬
*  是被逼还是自愿
*  黄鸟无所立,良死不的所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秦风•黄鸟]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针虎。维此针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鸟鸣声。

黄鸟:即黄雀。

棘:酸枣树。棘之言“急”,双关语。

桑:桑树。桑之言“丧”,双关语。

楚:荆树。楚之言“痛楚”。亦为双关。



“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鍼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左传•文公六年》

【大白话】

秦穆公死后,秦国施行了极其残忍的活人殉葬制度,根据《史记》的记载,为秦穆公殉葬有一百七十七人,在这些人中间有三人都姓子车,名字分别叫奄息、仲行、鍼虎,这三人是秦国的贤良之士,也随着秦穆公一同殉葬了,所以当时秦国人为这三位良士感到悲痛哀悼,因此写下了《黄鸟》这首诗歌。



“盖其初特出于戎狄之俗,而无明王贤伯以讨其罪,于是习以为常,则虽以穆公之贤而不免。” —【宋】朱熹 《诗集传》

【大白话】

因为秦国地处西方边塞,受西方少数民族的影响比较深,在文明程度上不如中原地区,所以有很多原始的习俗都是比较残忍的,其中就包括活人殉葬制度。长期以来秦国人也习以为常,尽管秦穆公是一位非常贤明仁德的君主,也免不了被习俗同化。



“诗盖以黄鸟之止棘、止桑、止楚,为不得其所,兴三良之从死为不得其所也。棘、楚皆小木,桑亦非黄鸟所宜止。” —【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

【大白话】

一般黄雀停留的树木是比较高大的,“棘”和“楚”都是比较低矮的荆棘灌木,并不适合黄雀在上面停歇,而桑树也不是适合黄雀栖息停留之所,所以诗人这里讲到黄雀停留在“棘”、“楚”这样低矮的灌木以及桑树之上鸣叫,是想表示它待在了不应该属于它的位置之上,即所谓的不得其所。



“棘之言急也,桑之言丧也,楚之言痛楚也。” —【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

【大白话】

“棘”、“桑”和“楚”还可以从文字谐音的角度去理解。“棘”的谐音是“急”,表现了人民得知三位良士要殉葬的消息心急如焚,为国家失去了三位极其难得的人才而着急。“桑”的谐音为 “伤”,诗人用以表达心中的惋惜和伤痛之情。“楚”字则更进一步,意味着“痛楚”的“楚”,那一番痛心疾首、撕心裂肺的哀恸也借此表达了出来。



下期预告

《秦风•黄鸟》(二)不杀人者得天下

诗人对于三位良士的殉葬是心中觉得不值的,觉得他们不该就这样死去,他们如果活着可以为这个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做更多有意义的事。但是关于之前提到的这三位良士到底是被迫无奈而死,还是悲壮自愿慷慨就义,诗歌这里并没有给出答案,那这场殉葬背后的真实情况究竟是样的呢?且听林栖下回分解。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林栖品读《诗经》(国风篇)By 听林栖

  • 4.7
  • 4.7
  • 4.7
  • 4.7
  • 4.7

4.7

3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林栖品读《诗经》(国风篇)

View all
李诞 by 李诞

李诞

210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