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栖品读《诗经》(国风篇)

157《陈风•墓门》长恶不悛,必受其乱


Listen Later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微信公众号:听林栖

新浪微博:@听林栖

官方网站:www.hear07.com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陈风•墓门]
*  长恶不悛,从自及也

*  知而不已,祸之将至
*  忠言逆耳,追悔莫及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陈风•墓门]

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夫也不良,国人知之。知而不已,谁昔然矣。

墓门有梅,有鸮萃止。夫也不良,歌以讯之。讯予不顾,颠倒思予。


墓门:陈国城名。

棘:酸枣树。

斯:析,劈开,砍掉。

夫:这个人,指公子佗。

知而不已:尽管尽人皆知,他却依然如故。

谁昔:往昔,由来已久。

然:这样。

梅:梅即棘,梅古文作“槑”,与棘形近,遂致误。

鸮:猫头鹰,古人认为是恶鸟。

萃:集,栖息。

讯:借作“谇”(suì),斥责,告诫。

顾:管,在意。

颠倒:狼狈之状。


“长恶不悛,从自及也,虽欲救之,其将能乎。”—《左传》

【大白话】

(陈桓公)任凭恶的滋长,而不知悔改,结果自取祸害,到了最后就算是想要挽救,也来不及了。



“于是陈乱,文公子佗杀太子免而代之。公疾病而作乱,国人分散,故再赴。” —《左传•桓公五年》

【大白话】

陈桓公晚年的时候病重,公子佗杀了太子而自立为陈国国君。陈国大乱,陈桓公死后,陈国一共向周边国家报丧报了两次。



“墓门盖陈之城门。” —【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

【大白话】

“墓门”指的是当时陈国都城的一座城门的名字。



“斧以斯之,有断决之意。” —【清】王先谦 《诗三家义集疏》

【大白话】

诗人其实是在这里表达了一种非常决绝的心态,面对阻碍,就要像在城门前用斧子砍掉酸枣树那样,果断决绝。



“谁昔,昔也,犹言疇昔也。” —【宋】朱熹 《诗集传》

【大白话】

“谁昔”意为“往昔”,也可以说成“疇昔”。



“桓公之世,陈人知佗之不臣矣,而桓公不去,以及于乱。是以国人追咎桓公,以为智不及其后,故以《墓门》刺焉。” —【宋】苏辙

【大白话】

桓公在世的时候,陈国的百姓都知道公子佗是个心怀不轨的恶人,但是陈桓公就是没有当机立断除掉公子佗,以至于最后公子佗杀害太子,篡夺王位,陈国也陷入动乱,这一切都是因为陈桓公长期“知而不已”而导致的,所以才有了《墓门》这首诗歌,用来讽刺陈桓公的昏庸无能。



“二章皆刺桓公,始不知人,次又拒谏。”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大白话】

《墓门》这首诗歌的主旨其实就是在讽刺陈桓公,诗歌第一段是讽刺他不能知人,明明身边有公子佗这么一个祸害隐患,但却看不清,也不果断,第二段则是讽刺陈桓公不能听从劝谏,执迷不悟,一意孤行。



下期预告

《陈风•防有鹊巢》无中生有、上下颠倒

《防有鹊巢》这首诗歌虽然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解读,但诗歌的内容有一点是非常确定的,那就是诗人想要表达一种心中极其不安的忧虑之感,那诗人在忧虑什么呢?且听林栖下回分解。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林栖品读《诗经》(国风篇)By 听林栖

  • 4.7
  • 4.7
  • 4.7
  • 4.7
  • 4.7

4.7

3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林栖品读《诗经》(国风篇)

View all
李诞 by 李诞

李诞

210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