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豳风•七月]
* 交错编织,正间相衬
* 岁末严寒,衣褐为暖
* 春日农耕,食为民本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火:或称大火,星名,即心宿。
▷授衣:将裁制冬衣的工作交给女工。
▷一之日:十月以后第一个月的日子。以下二之日、三之日等仿此。
▷觱(bì)发(bō):大风触物声。
▷栗烈:形容气寒。
▷褐:粗布衣。
▷于:犹“为”。为耜是说修理耒耜(耕田起土之具)。
▷举趾:耕田。
▷馌(yè):馈送食物。
▷田畯(jùn):农官名,又称农正或田大夫。
“独是每章中,凡为正笔间笔,人未必细检而知之也…犹击鼓者注意于旁声,作绘者留心于画角也。”—【清】姚际恒
【大白话】
《七月》每章中的文字,均由正笔与间笔交错构成,如果不细细咀嚼玩味,就体会不出它们的意涵所在,如优秀的鼓手击鼓时,不单敲打鼓面中心,也会注重鼓边旁声,利用交错的音色,使得节奏动听,又如一位优秀的画家,不单会画好画面的正中的主题内容,也会留意画布边缘角落,令画作层次分明,丰富美丽。
“火,大火,心星也。以六月之昏,加于地之南方。至七月之昏,则下而流矣。” —【宋】朱熹《诗集传》
【大白话】
“火”指“心星”,是中国古代的星宿名,心星六月时在天空的正南方向,到了七月开始,就慢慢往西面下行,消失在天空中,故称“七月流火”。
“火星中而寒暑退,故将言寒,先著火所在。” —【汉】郑玄《毛诗郑笺》
【大白话】
心星在天空中出现,标志着气候的变化,季节要进入秋冬了,天气也变得寒冷起来。
“此诗‘授衣’亦授冬衣使为之,盖九月妇功成,丝麻之事已毕,始可为衣。” —【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
【大白话】
诗中的“授衣”不是“给别人衣服”的意思,而是指让妇女去做冬天穿的衣服,因为九月差不多妇女们纺织织布的工作都完成了,就可以开始用织好的布做过冬的衣服。
“觱发,风寒也。栗烈,寒气也。” —【汉】毛亨《毛诗》
【大白话】
觱发指风吹着非常寒冷,“栗烈”通“凓冽”,指空气非常寒冷。
“人之贵者无衣,贱者无褐,将何以终岁乎。”—【汉】郑玄《毛诗郑笺》
【大白话】
面对寒冷的岁末严冬,贵族如果没有衣服穿,老百姓没有粗布的外衣,该怎么过冬呢?
“田畯,田大夫,劝农之官也。”—《史记•律书》
【大白话】
“田畯”指的就是当时周代在田地里,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员。
下集预告
《豳风•七月》(三)春光莫负,闲愁几许
此诗正是以古人的“衣”和“食”为立足点,铺陈展开描写,从而反映先民真实生活状态。诗歌接下来就要继续深入描写,诗人从“衣”和“食”这两件事出发可写出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且听林栖下回分解。
4.7
33 ratings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豳风•七月]
* 交错编织,正间相衬
* 岁末严寒,衣褐为暖
* 春日农耕,食为民本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火:或称大火,星名,即心宿。
▷授衣:将裁制冬衣的工作交给女工。
▷一之日:十月以后第一个月的日子。以下二之日、三之日等仿此。
▷觱(bì)发(bō):大风触物声。
▷栗烈:形容气寒。
▷褐:粗布衣。
▷于:犹“为”。为耜是说修理耒耜(耕田起土之具)。
▷举趾:耕田。
▷馌(yè):馈送食物。
▷田畯(jùn):农官名,又称农正或田大夫。
“独是每章中,凡为正笔间笔,人未必细检而知之也…犹击鼓者注意于旁声,作绘者留心于画角也。”—【清】姚际恒
【大白话】
《七月》每章中的文字,均由正笔与间笔交错构成,如果不细细咀嚼玩味,就体会不出它们的意涵所在,如优秀的鼓手击鼓时,不单敲打鼓面中心,也会注重鼓边旁声,利用交错的音色,使得节奏动听,又如一位优秀的画家,不单会画好画面的正中的主题内容,也会留意画布边缘角落,令画作层次分明,丰富美丽。
“火,大火,心星也。以六月之昏,加于地之南方。至七月之昏,则下而流矣。” —【宋】朱熹《诗集传》
【大白话】
“火”指“心星”,是中国古代的星宿名,心星六月时在天空的正南方向,到了七月开始,就慢慢往西面下行,消失在天空中,故称“七月流火”。
“火星中而寒暑退,故将言寒,先著火所在。” —【汉】郑玄《毛诗郑笺》
【大白话】
心星在天空中出现,标志着气候的变化,季节要进入秋冬了,天气也变得寒冷起来。
“此诗‘授衣’亦授冬衣使为之,盖九月妇功成,丝麻之事已毕,始可为衣。” —【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
【大白话】
诗中的“授衣”不是“给别人衣服”的意思,而是指让妇女去做冬天穿的衣服,因为九月差不多妇女们纺织织布的工作都完成了,就可以开始用织好的布做过冬的衣服。
“觱发,风寒也。栗烈,寒气也。” —【汉】毛亨《毛诗》
【大白话】
觱发指风吹着非常寒冷,“栗烈”通“凓冽”,指空气非常寒冷。
“人之贵者无衣,贱者无褐,将何以终岁乎。”—【汉】郑玄《毛诗郑笺》
【大白话】
面对寒冷的岁末严冬,贵族如果没有衣服穿,老百姓没有粗布的外衣,该怎么过冬呢?
“田畯,田大夫,劝农之官也。”—《史记•律书》
【大白话】
“田畯”指的就是当时周代在田地里,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员。
下集预告
《豳风•七月》(三)春光莫负,闲愁几许
此诗正是以古人的“衣”和“食”为立足点,铺陈展开描写,从而反映先民真实生活状态。诗歌接下来就要继续深入描写,诗人从“衣”和“食”这两件事出发可写出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且听林栖下回分解。
210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