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1789年法國大革命之前,最後一個朝代Bourbon 王朝(1272-1789)時,亨利四世(1589-1610)統治時期起,晚期「矯飾主義風格」開始發展,亦稱為「楓丹白露第二學派」,與法國第四個朝代,Valois 王朝,法王François一世時期發展的「楓丹白露第一學派」(Première École de Fontainebleau)相呼應。
「楓丹白露第二學派」指的是法王亨利四世統治和王后Marie de Medici (1610-1617)攝政期間,參與王家建築裝飾的藝術家的風格學派。
楓丹白露第一和第二學派的差別:
「楓丹白露第一學派」時期的藝術創作只在巴黎南方的楓丹白露宮(château de Fontainebleau),第二學派的範圍包括羅浮宮和位於巴黎西郊,建於1122年,國王路易十四的出生地,聖日耳曼昂萊宮(Saint-Germain-en-Laye)亦包括為王家掛毯工廠的創作。第二學派的藝術新團隊與第一學派的區別,第二學派有較多來自歐洲北方比利時和荷蘭法蘭德斯(Flanders)裔的藝術家參與,因而受到Flanders風格的影響。
為何會發展出「楓丹白露第二學派」?
法國在經歷了30年的宗教戰爭的動盪後,從亨利四世統治時期起,復興藝術的政策影響到繪畫、雕塑、建築、書籍藝術、以及花園和宮廷藝術,亦包括芭蕾舞和凱旋作品。
繼前朝Valois(1328 -1589)王朝的法王法蘭西斯一世後(François I),亨利四世著力於透過贊助,推廣和振興法國藝術。為了吸引在動盪時期逃離巴黎的藝術家返回法國,從1590 年代起,亨利四世鼓勵藝術家參與他的宮廷裝飾計畫(黛安娜畫廊(Galerie de Diane)、鹿畫廊(Galerie des Cerfs)、波埃勒斯館(Pavillon des Poêles)、新聖-日耳曼昂萊城堡(Château Neuf de Saint-Germain-en-Laye)等。)
亨利四世是法國的第五個朝代,Bourbon 王朝的創始人,也是前朝Valois 的王位繼承人,為了穩固他得來不易的合法政權,他延續完成了前朝的楓丹白露宮的裝飾工程,亦振興了首都在藝術領域的主導地位。
在推動藝術復興的背景下,「楓丹白露第二學院」應運而生,融入了國際多元風格: 矯飾主義(maniérisme); 16世紀義大利矯飾主義風格畫家及版畫家 Girolamo Francesco Maria Mazzola(1503—1540),他的作品誇張,人物肢體修長;義大利的畫家、雕刻家、室內裝飾家Francesco Primaticcio(1504—1570),他於1532年應法國國王François一世的邀請為法國王室服務。
第二學院時期,義大利主導藝術的榮景不再(風景和世俗畫家Primaticcio、Rosso 或Nicolò Dell'Abate),法國取而代之引領風潮。矯飾風格融入了歐洲北方Flanders畫派的風格,以更個人化和寫實的風格來詮釋。(主要的大師:Toussaint Dubreuil, Ambroise Dubois ou Martin Fréminet )。
亨利四世統治期間,參與王家建築裝飾計劃的藝術家們,致力於創新法國藝術的裝飾風格。新的藝術家團隊從前期楓丹白露第一學派風格、以及16至17世紀Alpes 山北方當代義大利Flamand(Flamands italianisants contemporains)的藝術中汲取𩆜感。(Flanders的Ambroise Dubois和法國的Toussaint Dubreuil )
第二學派的法國藝術家中,沒有一位達到第一學派時期的Rosso Fiorentino(1494-1540)或Francesco Primaticcio(1503-1570)的價值和魅力。儘管第二學派的試圖創新,仍然會被義大利晚期華麗和奇幻的視覺元素所影響。風格特色較膚淺、透視誇張、色調濃鬱,傾向混亂和情色主義。
「楓丹白露第一學派」時期的兩位大師,義大利的Primaticce 和Niccolò dell'Abbate(1512—1571)的作品,在兩個流派發展期間,於17世紀仍持續影響了許多法國藝術家(Laurent de La Hyre, Jacques Blanchard, Lubin Baugin, Frères Le Nain)。第二學派負責裝飾國王宮殿的法國藝術家包括:Jacob Bunel、Guillaume Dumée、Gabriel Honnet以及巴洛克的Martin Fréminet ,為亨利四世的王后Catherine de Médicis創作的Antoine Caron )。
楓丹白露第二學派的主題:
第二學派不再關注古代神話或寓言主題,成功的將義大利16世紀詩人 Torquato Tasso(1544— 1595)創作於1581年的《耶路撒冷的解放》(Jérusalem délivrée) ;義大利文藝復興詩人Ludovico Ariosto(1474—1533)的《瘋狂的羅蘭》(Orlando Furioso)或法國Pierre de Ronsard的傳唱史詩《弗蘭西亞德 》(Franciade)和文學成為主流。然而,重要和知名的委託人仍偏好宗教主題,例如Martin Fréminet(1567-1619)為三一禮拜堂( chapelle de la Trinité)創作的巴洛克風格的裝飾,被譽為17 世紀的「新法國西斯汀」(Sixtine Française)。
亨利四世時期,楓丹白露宮華麗的新巴黎藝術風格,使該宮成為新王朝時期的主要藝術中心。亨利四世和王后Marie de Médicis 成功的使法國成為歐洲藝術中心,新團隊的藝術家與歐洲其他的藝術中心,包括義大利的Florence ; 荷蘭的Anvers ,法國的Nancy 相串聯。由Jacques Bellange(-1616 )主導,在Jean de Hoey 和Jérôme Franck 的影響下,風格變得更加厚重。
在法國何處可觀賞?
現今許多第二學派的作品已不知去向,好在仍有Ancy-le-Franc城堡,保存和見證了法國文藝復興時期楓丹白露第一與第二學派的風格。
楓丹白露第二學派的代表名畫
《加布里埃爾·德斯特雷和她的姐妹》(Gabrielle d'Estrées and one of her sisters),由楓丹白露畫派不知名作者創作創作於1594 年左右。這幅橡木板上的油畫自1937 年以來一直保存在羅浮宮博物館。完美地詮釋了法國宮廷繪畫的特點,融合了感性、清新的色彩和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這幅作品的畫家仍然沉浸在第一時期義大利矯飾主義的風格中,但以更溫暖和對比的色彩與第一學派區分,此風格的轉變,對17 世紀早期在巴黎,從晚期文藝復興到巴洛克和古典主義的藝術發展新趨勢影響深遠。
盧森堡宮(palais de Luxembourg)的建築施工以及在巴黎的佛蘭德藝術家:
1620 年代,巴黎的地標盧森堡宮是法國第五個朝代Bourbon 王朝,太后Marie de Medici(1575-1642)指示建造的。許多法國的精英藝術家們都為了此建案來到巴黎,投入王家建築和教堂的裝飾工程(Orazio Gentileschi、Rubens、Blais Jean Mosnier、Horace Le Blanc、Laurent de La Hyre 和從羅馬返法的Claude Vignon等畫家)。
法國的風俗畫家Le Nain 兄弟(Antoine Le Nain (c.1600–1648), Louis Le Nain (c.1603–1648), and Mathieu Le Nain (1607–1677)或巴洛克的Jacques Blanchard (1600–1638)的第一批作品展現了十年間在法國發展的多元繪畫風格,包括古典主義、矯飾主義、巴洛克或威尼斯色彩的風格。
16世紀,法國藝術家並不流行赴美義大利遊歷。然而,隨著義大利半島的平定和法國宗教戰爭的結束,赴義大利旅行不再那麼危險,著迷於矯飾主義或古典主義的畫家赴義大利研究古代遺跡、向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和當代畫家學習,他們返回法國後在巴黎獲得迴響。
羅馬從第二個25年開始發展出兩種藝術風格,包括「巴洛克風格」或「宏偉風格」(Pierre de Cortone, Le Bernin) ,以及「古典主義」( Sacchi, Carrache)。
「古典主義」重視歷史繪畫,原創是繪畫的起始,表達是基本原則,包括地點的適宜性、構圖的清晰度以及色彩的清晰度。
「巴洛克風格」也重視表達,但取決於心理方面的興趣,尤其是裝飾方面。當時許多官方好主要贊助者對巴洛克風格特別青睞。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1789年法國大革命之前,最後一個朝代Bourbon 王朝(1272-1789)時,亨利四世(1589-1610)統治時期起,晚期「矯飾主義風格」開始發展,亦稱為「楓丹白露第二學派」,與法國第四個朝代,Valois 王朝,法王François一世時期發展的「楓丹白露第一學派」(Première École de Fontainebleau)相呼應。
「楓丹白露第二學派」指的是法王亨利四世統治和王后Marie de Medici (1610-1617)攝政期間,參與王家建築裝飾的藝術家的風格學派。
楓丹白露第一和第二學派的差別:
「楓丹白露第一學派」時期的藝術創作只在巴黎南方的楓丹白露宮(château de Fontainebleau),第二學派的範圍包括羅浮宮和位於巴黎西郊,建於1122年,國王路易十四的出生地,聖日耳曼昂萊宮(Saint-Germain-en-Laye)亦包括為王家掛毯工廠的創作。第二學派的藝術新團隊與第一學派的區別,第二學派有較多來自歐洲北方比利時和荷蘭法蘭德斯(Flanders)裔的藝術家參與,因而受到Flanders風格的影響。
為何會發展出「楓丹白露第二學派」?
法國在經歷了30年的宗教戰爭的動盪後,從亨利四世統治時期起,復興藝術的政策影響到繪畫、雕塑、建築、書籍藝術、以及花園和宮廷藝術,亦包括芭蕾舞和凱旋作品。
繼前朝Valois(1328 -1589)王朝的法王法蘭西斯一世後(François I),亨利四世著力於透過贊助,推廣和振興法國藝術。為了吸引在動盪時期逃離巴黎的藝術家返回法國,從1590 年代起,亨利四世鼓勵藝術家參與他的宮廷裝飾計畫(黛安娜畫廊(Galerie de Diane)、鹿畫廊(Galerie des Cerfs)、波埃勒斯館(Pavillon des Poêles)、新聖-日耳曼昂萊城堡(Château Neuf de Saint-Germain-en-Laye)等。)
亨利四世是法國的第五個朝代,Bourbon 王朝的創始人,也是前朝Valois 的王位繼承人,為了穩固他得來不易的合法政權,他延續完成了前朝的楓丹白露宮的裝飾工程,亦振興了首都在藝術領域的主導地位。
在推動藝術復興的背景下,「楓丹白露第二學院」應運而生,融入了國際多元風格: 矯飾主義(maniérisme); 16世紀義大利矯飾主義風格畫家及版畫家 Girolamo Francesco Maria Mazzola(1503—1540),他的作品誇張,人物肢體修長;義大利的畫家、雕刻家、室內裝飾家Francesco Primaticcio(1504—1570),他於1532年應法國國王François一世的邀請為法國王室服務。
第二學院時期,義大利主導藝術的榮景不再(風景和世俗畫家Primaticcio、Rosso 或Nicolò Dell'Abate),法國取而代之引領風潮。矯飾風格融入了歐洲北方Flanders畫派的風格,以更個人化和寫實的風格來詮釋。(主要的大師:Toussaint Dubreuil, Ambroise Dubois ou Martin Fréminet )。
亨利四世統治期間,參與王家建築裝飾計劃的藝術家們,致力於創新法國藝術的裝飾風格。新的藝術家團隊從前期楓丹白露第一學派風格、以及16至17世紀Alpes 山北方當代義大利Flamand(Flamands italianisants contemporains)的藝術中汲取𩆜感。(Flanders的Ambroise Dubois和法國的Toussaint Dubreuil )
第二學派的法國藝術家中,沒有一位達到第一學派時期的Rosso Fiorentino(1494-1540)或Francesco Primaticcio(1503-1570)的價值和魅力。儘管第二學派的試圖創新,仍然會被義大利晚期華麗和奇幻的視覺元素所影響。風格特色較膚淺、透視誇張、色調濃鬱,傾向混亂和情色主義。
「楓丹白露第一學派」時期的兩位大師,義大利的Primaticce 和Niccolò dell'Abbate(1512—1571)的作品,在兩個流派發展期間,於17世紀仍持續影響了許多法國藝術家(Laurent de La Hyre, Jacques Blanchard, Lubin Baugin, Frères Le Nain)。第二學派負責裝飾國王宮殿的法國藝術家包括:Jacob Bunel、Guillaume Dumée、Gabriel Honnet以及巴洛克的Martin Fréminet ,為亨利四世的王后Catherine de Médicis創作的Antoine Caron )。
楓丹白露第二學派的主題:
第二學派不再關注古代神話或寓言主題,成功的將義大利16世紀詩人 Torquato Tasso(1544— 1595)創作於1581年的《耶路撒冷的解放》(Jérusalem délivrée) ;義大利文藝復興詩人Ludovico Ariosto(1474—1533)的《瘋狂的羅蘭》(Orlando Furioso)或法國Pierre de Ronsard的傳唱史詩《弗蘭西亞德 》(Franciade)和文學成為主流。然而,重要和知名的委託人仍偏好宗教主題,例如Martin Fréminet(1567-1619)為三一禮拜堂( chapelle de la Trinité)創作的巴洛克風格的裝飾,被譽為17 世紀的「新法國西斯汀」(Sixtine Française)。
亨利四世時期,楓丹白露宮華麗的新巴黎藝術風格,使該宮成為新王朝時期的主要藝術中心。亨利四世和王后Marie de Médicis 成功的使法國成為歐洲藝術中心,新團隊的藝術家與歐洲其他的藝術中心,包括義大利的Florence ; 荷蘭的Anvers ,法國的Nancy 相串聯。由Jacques Bellange(-1616 )主導,在Jean de Hoey 和Jérôme Franck 的影響下,風格變得更加厚重。
在法國何處可觀賞?
現今許多第二學派的作品已不知去向,好在仍有Ancy-le-Franc城堡,保存和見證了法國文藝復興時期楓丹白露第一與第二學派的風格。
楓丹白露第二學派的代表名畫
《加布里埃爾·德斯特雷和她的姐妹》(Gabrielle d'Estrées and one of her sisters),由楓丹白露畫派不知名作者創作創作於1594 年左右。這幅橡木板上的油畫自1937 年以來一直保存在羅浮宮博物館。完美地詮釋了法國宮廷繪畫的特點,融合了感性、清新的色彩和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這幅作品的畫家仍然沉浸在第一時期義大利矯飾主義的風格中,但以更溫暖和對比的色彩與第一學派區分,此風格的轉變,對17 世紀早期在巴黎,從晚期文藝復興到巴洛克和古典主義的藝術發展新趨勢影響深遠。
盧森堡宮(palais de Luxembourg)的建築施工以及在巴黎的佛蘭德藝術家:
1620 年代,巴黎的地標盧森堡宮是法國第五個朝代Bourbon 王朝,太后Marie de Medici(1575-1642)指示建造的。許多法國的精英藝術家們都為了此建案來到巴黎,投入王家建築和教堂的裝飾工程(Orazio Gentileschi、Rubens、Blais Jean Mosnier、Horace Le Blanc、Laurent de La Hyre 和從羅馬返法的Claude Vignon等畫家)。
法國的風俗畫家Le Nain 兄弟(Antoine Le Nain (c.1600–1648), Louis Le Nain (c.1603–1648), and Mathieu Le Nain (1607–1677)或巴洛克的Jacques Blanchard (1600–1638)的第一批作品展現了十年間在法國發展的多元繪畫風格,包括古典主義、矯飾主義、巴洛克或威尼斯色彩的風格。
16世紀,法國藝術家並不流行赴美義大利遊歷。然而,隨著義大利半島的平定和法國宗教戰爭的結束,赴義大利旅行不再那麼危險,著迷於矯飾主義或古典主義的畫家赴義大利研究古代遺跡、向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和當代畫家學習,他們返回法國後在巴黎獲得迴響。
羅馬從第二個25年開始發展出兩種藝術風格,包括「巴洛克風格」或「宏偉風格」(Pierre de Cortone, Le Bernin) ,以及「古典主義」( Sacchi, Carrache)。
「古典主義」重視歷史繪畫,原創是繪畫的起始,表達是基本原則,包括地點的適宜性、構圖的清晰度以及色彩的清晰度。
「巴洛克風格」也重視表達,但取決於心理方面的興趣,尤其是裝飾方面。當時許多官方好主要贊助者對巴洛克風格特別青睞。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