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柔性真义
《史记》曰:“殷道亲亲。”坤顺,柔道之总称。
老子继承了殷商母系氏族社会崇尚母性、以慈悲柔顺经世致用的特点,深刻认识到柔性力量深在的恢宏博大,并以道德五千言传记之。
在《道德经》中,老子满含无限深情,对貌似柔弱的水性,有着毫不掩饰的赞美与感叹。“上善若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老子直言不讳地指出:“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表达出老子对世人无知无行于柔弱之美的深深失望。
道家秉承老子哲学,洞悉宇宙万有至深之本性,倡以柔弱之观念及行为来应对世间万事万物。
“弱者道之用。”(《道德经》)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深入探究老子柔弱大义,并贯彻、运用于骨伤医术,成就“东方骨道”之价值体系。
柔之道与理贯通,柔之法与理和合。柔性技艺,直出道源,利贞万物。
从体用而言,“东方柔性正骨”以“乾健”为体,“坤柔”为用。乾健者,刚也,内藏于心,为柔之所依;坤柔者,顺也,厚德于外,乃刚之所安。受物以咸虚,自立以恒常。内在信念不移,外现柔顺不争,外圆内方。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以拳拳进取之心,纠偏疗疾,责无旁贷。临证于外,则以诚信之德,柔顺之手,“感而遂通”。
骨性刚强,傲然挺立。刚刚相对,非损即折。御刚之道,亲亲以归。
《易》之“大有”,以至尊之位,行载物之厚德,虚中而柔顺,笃信于人,故上下群阳皆与之呼应。阴柔得尊位,群阳拥戴,苍天亦佑之。《彖》曰:“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
“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彖》)“大有”外卦“离”明,内卦“乾”健。心明眼亮、智慧日生谓之明。明以行健,健出愈明。“大有”实学,健以治内,明应内外,既有文明虚心之德,又能如天之乾进,生生不息。
从心性方面论,柔是“坤”之谦卑、亲切、耐心、毅力、包容、智慧等等载物之“德”的综合表达。
“道”于人身,体现为“德”。“德”是“道”在人们思想、观念及行为中具体的反映与表现。对“道”的体认不同,表现为“德”行的千差万别。
道贵谦卑。谦者,安止顺受,有而弗居;卑者,谦恭处下。浮躁与狂妄是“柔性正骨”技艺的天敌。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的根本性指导思想,合于“大有”义理,以柔为尊,以柔为纲,以柔为行为准则,以柔应对骨性之刚强。
“大有”义理,外可指导治骨疗疾,巧手夺天工。内能励志律己,养吾浩然之正气。
虚以受物,有容乃大。柔性正骨学人,必须要消除对待,心性涵良、和谦礼让。柔和的心性乃是柔性技法之根。
道无奇怪,格物致知。
柔性之义,契合人体结构生理,乃格物之知也。此格物,外从科学上求,内从心性上修。内外路径虽然不同,但其最终目标殊途同归。
柔性技法,从生理科学而言,基于操作者对人体内外诸结构生理病理变化规律认知的深度与广度。从生物力学角度来说,体现出对人体筋骨结构空间及软组织结构黏滞与流动原理的把握。而实现柔性技法的条件,则离不开柔和、静定之心性的参与、贯彻。
内外共修,人我互参。以其把握疾病发生与变化之机,故能强调策略性的整复计划与进程。
毛泰之正骨箴言
挪骨举手,顺理以成章。
“枯则物死也,柔则形生也”(《至真语录》),“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道德经》)。
洋洋五千言之老子《道德》,对柔弱之性的推崇与赞美无以复加。不仅“坚强处下,柔弱处上”的观念随手可拈,更直言貌似“柔弱”的新生事物常常有着最为旺盛、强大的生命力。
力量与信息、能量的关系,相合又相对。力量本身即饱含信息、能量。然而,力量大小与信息、能量的关系,却甚为微妙。
当代信息科学的前沿探索,已经开始领悟到无形而神秘的未知领域才是宇宙的主要构成部分。量子物理科学已经深入玄秘的境地。
柔与静相通,柔与空明无碍。能柔能静,竟至于“虚极静笃”。
静定之中所观照的惊人现实,是伟大的灵动信息及其力量于柔静之极中氤氲而生。
黄元吉云:“大道根源只是希夷微妙。”(《乐育堂语录》)
美国著名身心灵导师巴夏带给我们的信息:“最伟大的力量,所需要的只是最轻微的触碰。”
台湾作家林清玄在《柔软心》一文中指出:“唯其柔软,我们才能敏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包容;唯其柔软,我们才能精致。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超拔自我。”诗文所描述的不仅仅是文学家的思想境界,更表达出我们骨伤手法医者掌指之下的现实。
柔性真义
《史记》曰:“殷道亲亲。”坤顺,柔道之总称。
老子继承了殷商母系氏族社会崇尚母性、以慈悲柔顺经世致用的特点,深刻认识到柔性力量深在的恢宏博大,并以道德五千言传记之。
在《道德经》中,老子满含无限深情,对貌似柔弱的水性,有着毫不掩饰的赞美与感叹。“上善若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老子直言不讳地指出:“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表达出老子对世人无知无行于柔弱之美的深深失望。
道家秉承老子哲学,洞悉宇宙万有至深之本性,倡以柔弱之观念及行为来应对世间万事万物。
“弱者道之用。”(《道德经》)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深入探究老子柔弱大义,并贯彻、运用于骨伤医术,成就“东方骨道”之价值体系。
柔之道与理贯通,柔之法与理和合。柔性技艺,直出道源,利贞万物。
从体用而言,“东方柔性正骨”以“乾健”为体,“坤柔”为用。乾健者,刚也,内藏于心,为柔之所依;坤柔者,顺也,厚德于外,乃刚之所安。受物以咸虚,自立以恒常。内在信念不移,外现柔顺不争,外圆内方。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以拳拳进取之心,纠偏疗疾,责无旁贷。临证于外,则以诚信之德,柔顺之手,“感而遂通”。
骨性刚强,傲然挺立。刚刚相对,非损即折。御刚之道,亲亲以归。
《易》之“大有”,以至尊之位,行载物之厚德,虚中而柔顺,笃信于人,故上下群阳皆与之呼应。阴柔得尊位,群阳拥戴,苍天亦佑之。《彖》曰:“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
“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彖》)“大有”外卦“离”明,内卦“乾”健。心明眼亮、智慧日生谓之明。明以行健,健出愈明。“大有”实学,健以治内,明应内外,既有文明虚心之德,又能如天之乾进,生生不息。
从心性方面论,柔是“坤”之谦卑、亲切、耐心、毅力、包容、智慧等等载物之“德”的综合表达。
“道”于人身,体现为“德”。“德”是“道”在人们思想、观念及行为中具体的反映与表现。对“道”的体认不同,表现为“德”行的千差万别。
道贵谦卑。谦者,安止顺受,有而弗居;卑者,谦恭处下。浮躁与狂妄是“柔性正骨”技艺的天敌。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的根本性指导思想,合于“大有”义理,以柔为尊,以柔为纲,以柔为行为准则,以柔应对骨性之刚强。
“大有”义理,外可指导治骨疗疾,巧手夺天工。内能励志律己,养吾浩然之正气。
虚以受物,有容乃大。柔性正骨学人,必须要消除对待,心性涵良、和谦礼让。柔和的心性乃是柔性技法之根。
道无奇怪,格物致知。
柔性之义,契合人体结构生理,乃格物之知也。此格物,外从科学上求,内从心性上修。内外路径虽然不同,但其最终目标殊途同归。
柔性技法,从生理科学而言,基于操作者对人体内外诸结构生理病理变化规律认知的深度与广度。从生物力学角度来说,体现出对人体筋骨结构空间及软组织结构黏滞与流动原理的把握。而实现柔性技法的条件,则离不开柔和、静定之心性的参与、贯彻。
内外共修,人我互参。以其把握疾病发生与变化之机,故能强调策略性的整复计划与进程。
毛泰之正骨箴言
挪骨举手,顺理以成章。
“枯则物死也,柔则形生也”(《至真语录》),“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道德经》)。
洋洋五千言之老子《道德》,对柔弱之性的推崇与赞美无以复加。不仅“坚强处下,柔弱处上”的观念随手可拈,更直言貌似“柔弱”的新生事物常常有着最为旺盛、强大的生命力。
力量与信息、能量的关系,相合又相对。力量本身即饱含信息、能量。然而,力量大小与信息、能量的关系,却甚为微妙。
当代信息科学的前沿探索,已经开始领悟到无形而神秘的未知领域才是宇宙的主要构成部分。量子物理科学已经深入玄秘的境地。
柔与静相通,柔与空明无碍。能柔能静,竟至于“虚极静笃”。
静定之中所观照的惊人现实,是伟大的灵动信息及其力量于柔静之极中氤氲而生。
黄元吉云:“大道根源只是希夷微妙。”(《乐育堂语录》)
美国著名身心灵导师巴夏带给我们的信息:“最伟大的力量,所需要的只是最轻微的触碰。”
台湾作家林清玄在《柔软心》一文中指出:“唯其柔软,我们才能敏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包容;唯其柔软,我们才能精致。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超拔自我。”诗文所描述的不仅仅是文学家的思想境界,更表达出我们骨伤手法医者掌指之下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