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金句:
人们总是害怕改变。电被发明出来的时候他们害怕电,他们害怕煤,害怕蒸汽机车,无知无所不在,并导致恐惧。但随着时间推移,人们终究会接受最新的科技。
——比尔盖茨
你好,欢迎收听简七周报!
一起看看本周发生了哪些大事,希望我的解读,能让你收获有用又易懂的理财知识,逐渐培养经济敏感度。
一、宏观数据:CPI持续上涨,通胀会来吗?
昨天,统计局公布了一月份的物价的变动数据——
CPI同比上涨2.1%,涨幅连续3个月扩大(比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
PPI同比下降0.8%,降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什么呢?
CPI反映的是居民消费结构的最新变动,也就是人们在衣食住行和服务上花钱多了还是少了。
从细分品种看,1月份同比涨幅呈现「7涨1跌」——
食品涨价多:鲜菜鲜果价格(同比上涨6.7%)是CPI的主要推手,这和春节是蔬菜上市淡季、以及天气寒冷影响产量有关。
占比权重较高的猪价和去年相比,上涨了11%。不过由于供给充分,这几个月价格一直在坐滑梯,14元就能买到1公斤肉。
服务在复苏:在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叠加春节消费需求上升的背景下,服务价格上涨。像是飞机票、租车、电影演出票价都有10%以上的涨幅。此外,务工人员返乡潮也给家政、宠物服务、美发提了提价。
再来看看PPI,它反应的是工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1月份由于上游能源价格下跌,PPI整体弱于预期。
一方面,咱们的大宗商品,比如石油,主要依靠进口,所以油价的涨跌是决定因素。1月份,全球油价跌了不少,国内的行业价格跟随下跌。
另一方面,煤炭的供应稳定,煤炭开采行业价格也由涨转降(由去年12月上涨0.8%转为下降0.5%)。
这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
CPi虽然连续上涨,但仍处在央行的通胀目标范围内(3%),涨价的风险可控。
展望未来,有券商(光大证券)认为,疫情的出现让居民杠杆率上升,收入增速放缓,这将制约消费的可持续性和反弹力度,因此消费品物价很难有太好的表现,全年 CPI 都可能处在相对温和状态。
二、市场热点:MSCI中国指数纳入12只
昨天(10日),国际指数编制公司MSCI发布了季度指数调整结果,所有指数调整将在2月底(2月28日)生效。
这意味着什么呢?
先来科普下MSCI——
这是一家美国著名的指数编制公司,类似于咱们的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全球不少资金都追踪它编制的指数,权威性很高。
从17年开始,MSCI就宣布把A股纳入指数编制范围,有了指数之后,海外资金就可以通过这些指数,投入A股市场,这也是外资参与A股市场的重要渠道。
接下来具体看看这次有什么变化——
涉及我国境内境外所有上市公司的MSCI中国指数,这次新增了12只个股,剔除了6只。
图源:中国证券报
生物医药行业正在成为「宠儿」,新增了3家公司。其中创下了国产创新药「出海」交易记录的康方生物备受关注,和海外公司达成合作,预计未来五年收入复合年增长率为60%。
新能源产业链企业也挺受欢迎,同样有3家被纳入,分别是长远锂科、石英股份和东方日升。
这有什么影响呢?
从整体角度来看,MSCI指数的调整,对大盘走势影响不大,咱们不用过分关注外资的一举一动。通常来说,像MSCI这样的国外权威机构,更加看重企业的长期价值。
基金方面,跟踪这些指数的基金产品自然是要被动调仓的,所以新纳入的企业会迎来更多的资金配置,被剔除的就会被卖出。时间上,被动性资金为了减少追踪误差,一般会在最后一天调仓。
三、产品动态: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来啦
昨天(2月10日),中国理财网披露,工银理财、农银理财、中邮理财获批发售7款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
这意味着什么呢?
个人养老金自打去年11月推行以来,一直备受关注。
从参与情况看,在各大银行的开户「羊毛」攻势下,截至去年底,个人养老金的参与人数接近2000万(1954万),尝鲜的人挺多的。
不过,买产品的情况就没那么理想了。缴费人数613万人,占比15%,意味着大多数人还在观望;
人均缴费额大约在2300元,离12000的缴款上限差了一大截。
有分析认为,一是由于去年行情不好,投资者不敢参与基金;二是虽然上线了养老基金、保险、储蓄三大类产品,最为熟知的银行理财却缺席了。
此番银行理财加入后,咱们总算集齐了四大可投品种。
一起看看首批理财产品的具体情况——
工银理财收获最多,首批获批发行4只产品,已经在APP上开始募集。产品的封闭期限短则1年,多则3年,风险为R2到R3等级。
其中,时间越长,评级风险越高,相对应的,业绩比较基准也更高些,最高的一只产品范围在5.25%-5.75%之间,最低的在3.7%-4.2%之间。
值得一提的是,中邮和农银理财推出了「L份额」,它指的是银行用存续产品,给个人养老金账户设置了单独份额类别(L份额),投资策略、管理方式与原产品一致。
这对我们有哪些影响呢?
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投资偏好来选择各类产品——
储蓄和保险类重在保值,适合风险承受能力弱的人群;
基金类有更高的预期收益,需要具备一定的风险承担能力;
理财的风险与收益介于储蓄和基金之间。
你有没有参与个人养老金的投资呢?欢迎在评论区聊聊哦~
四、其他值得关心的事儿
全球电力需求加速增长:
最近,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2023年电力市场报告》预测,虽然去年全球用电需求增长放缓,但用电需求将从今年起加速,未来三年平均增速将达到3%(去年为2%)。其中,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将成为关键电力来源。全球电力需求增长有超过70%将来自中国、印度和东南亚。
1月社融增量超预期:
昨天(10日),央行公布了今年1月份的社融数据,总体来看,是个好的信号。分项看,新增人民币贷款4.9万亿,同比多增9,227亿元,较上月(1.4万亿)明显反弹;社融增量为2022年1月份以来最高,M2-M1剪刀差收敛。说明市场上的活钱正在慢慢恢复,社会活动在逐渐复苏。
基金可以一键查询了:
目前,「基金E账户」进入了公开试运行阶段,这是提供给我们普通投资者一站式查询购买的场外公募基金账户和资产信息的平台,目前可以在华为、苹果、小米等品牌的手机应用商店和中国结算网下载。不过,由于是试运行,目前只能通过联系基金管理人获取注册邀请码注册使用。如果未来顺利推行的话,对我们来说将是很便利的。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
我们一起回顾了1月CPI,然后带你了解了MSCI指数调整,最后和你聊了聊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
感谢观看(收听)简七周报,喜欢本期内容的话,欢迎分享给朋友免费收听~
最后推荐一篇精选的【晚上聊财经】,欢迎点击文字区链接收看。
想要快速致富,听听千万富翁的3条建议
金句:
人们总是害怕改变。电被发明出来的时候他们害怕电,他们害怕煤,害怕蒸汽机车,无知无所不在,并导致恐惧。但随着时间推移,人们终究会接受最新的科技。
——比尔盖茨
你好,欢迎收听简七周报!
一起看看本周发生了哪些大事,希望我的解读,能让你收获有用又易懂的理财知识,逐渐培养经济敏感度。
一、宏观数据:CPI持续上涨,通胀会来吗?
昨天,统计局公布了一月份的物价的变动数据——
CPI同比上涨2.1%,涨幅连续3个月扩大(比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
PPI同比下降0.8%,降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什么呢?
CPI反映的是居民消费结构的最新变动,也就是人们在衣食住行和服务上花钱多了还是少了。
从细分品种看,1月份同比涨幅呈现「7涨1跌」——
食品涨价多:鲜菜鲜果价格(同比上涨6.7%)是CPI的主要推手,这和春节是蔬菜上市淡季、以及天气寒冷影响产量有关。
占比权重较高的猪价和去年相比,上涨了11%。不过由于供给充分,这几个月价格一直在坐滑梯,14元就能买到1公斤肉。
服务在复苏:在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叠加春节消费需求上升的背景下,服务价格上涨。像是飞机票、租车、电影演出票价都有10%以上的涨幅。此外,务工人员返乡潮也给家政、宠物服务、美发提了提价。
再来看看PPI,它反应的是工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1月份由于上游能源价格下跌,PPI整体弱于预期。
一方面,咱们的大宗商品,比如石油,主要依靠进口,所以油价的涨跌是决定因素。1月份,全球油价跌了不少,国内的行业价格跟随下跌。
另一方面,煤炭的供应稳定,煤炭开采行业价格也由涨转降(由去年12月上涨0.8%转为下降0.5%)。
这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
CPi虽然连续上涨,但仍处在央行的通胀目标范围内(3%),涨价的风险可控。
展望未来,有券商(光大证券)认为,疫情的出现让居民杠杆率上升,收入增速放缓,这将制约消费的可持续性和反弹力度,因此消费品物价很难有太好的表现,全年 CPI 都可能处在相对温和状态。
二、市场热点:MSCI中国指数纳入12只
昨天(10日),国际指数编制公司MSCI发布了季度指数调整结果,所有指数调整将在2月底(2月28日)生效。
这意味着什么呢?
先来科普下MSCI——
这是一家美国著名的指数编制公司,类似于咱们的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全球不少资金都追踪它编制的指数,权威性很高。
从17年开始,MSCI就宣布把A股纳入指数编制范围,有了指数之后,海外资金就可以通过这些指数,投入A股市场,这也是外资参与A股市场的重要渠道。
接下来具体看看这次有什么变化——
涉及我国境内境外所有上市公司的MSCI中国指数,这次新增了12只个股,剔除了6只。
图源:中国证券报
生物医药行业正在成为「宠儿」,新增了3家公司。其中创下了国产创新药「出海」交易记录的康方生物备受关注,和海外公司达成合作,预计未来五年收入复合年增长率为60%。
新能源产业链企业也挺受欢迎,同样有3家被纳入,分别是长远锂科、石英股份和东方日升。
这有什么影响呢?
从整体角度来看,MSCI指数的调整,对大盘走势影响不大,咱们不用过分关注外资的一举一动。通常来说,像MSCI这样的国外权威机构,更加看重企业的长期价值。
基金方面,跟踪这些指数的基金产品自然是要被动调仓的,所以新纳入的企业会迎来更多的资金配置,被剔除的就会被卖出。时间上,被动性资金为了减少追踪误差,一般会在最后一天调仓。
三、产品动态: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来啦
昨天(2月10日),中国理财网披露,工银理财、农银理财、中邮理财获批发售7款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
这意味着什么呢?
个人养老金自打去年11月推行以来,一直备受关注。
从参与情况看,在各大银行的开户「羊毛」攻势下,截至去年底,个人养老金的参与人数接近2000万(1954万),尝鲜的人挺多的。
不过,买产品的情况就没那么理想了。缴费人数613万人,占比15%,意味着大多数人还在观望;
人均缴费额大约在2300元,离12000的缴款上限差了一大截。
有分析认为,一是由于去年行情不好,投资者不敢参与基金;二是虽然上线了养老基金、保险、储蓄三大类产品,最为熟知的银行理财却缺席了。
此番银行理财加入后,咱们总算集齐了四大可投品种。
一起看看首批理财产品的具体情况——
工银理财收获最多,首批获批发行4只产品,已经在APP上开始募集。产品的封闭期限短则1年,多则3年,风险为R2到R3等级。
其中,时间越长,评级风险越高,相对应的,业绩比较基准也更高些,最高的一只产品范围在5.25%-5.75%之间,最低的在3.7%-4.2%之间。
值得一提的是,中邮和农银理财推出了「L份额」,它指的是银行用存续产品,给个人养老金账户设置了单独份额类别(L份额),投资策略、管理方式与原产品一致。
这对我们有哪些影响呢?
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投资偏好来选择各类产品——
储蓄和保险类重在保值,适合风险承受能力弱的人群;
基金类有更高的预期收益,需要具备一定的风险承担能力;
理财的风险与收益介于储蓄和基金之间。
你有没有参与个人养老金的投资呢?欢迎在评论区聊聊哦~
四、其他值得关心的事儿
全球电力需求加速增长:
最近,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2023年电力市场报告》预测,虽然去年全球用电需求增长放缓,但用电需求将从今年起加速,未来三年平均增速将达到3%(去年为2%)。其中,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将成为关键电力来源。全球电力需求增长有超过70%将来自中国、印度和东南亚。
1月社融增量超预期:
昨天(10日),央行公布了今年1月份的社融数据,总体来看,是个好的信号。分项看,新增人民币贷款4.9万亿,同比多增9,227亿元,较上月(1.4万亿)明显反弹;社融增量为2022年1月份以来最高,M2-M1剪刀差收敛。说明市场上的活钱正在慢慢恢复,社会活动在逐渐复苏。
基金可以一键查询了:
目前,「基金E账户」进入了公开试运行阶段,这是提供给我们普通投资者一站式查询购买的场外公募基金账户和资产信息的平台,目前可以在华为、苹果、小米等品牌的手机应用商店和中国结算网下载。不过,由于是试运行,目前只能通过联系基金管理人获取注册邀请码注册使用。如果未来顺利推行的话,对我们来说将是很便利的。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
我们一起回顾了1月CPI,然后带你了解了MSCI指数调整,最后和你聊了聊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
感谢观看(收听)简七周报,喜欢本期内容的话,欢迎分享给朋友免费收听~
最后推荐一篇精选的【晚上聊财经】,欢迎点击文字区链接收看。
想要快速致富,听听千万富翁的3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