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金句:
许多和我们一样的人,通过努力做到始终不愚蠢,而不是努力做到非常聪明,从而获得了长期优势。
——查理芒格
你好,欢迎收听简七周报!
一起看看本周发生了哪些大事,希望我的解读,能让你收获有用又易懂的理财知识,逐渐培养经济敏感度。
一、宏观政策:2月PMI出炉,春节消费「红红火火」
昨天(3月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月PMI数据。其中,制造业PMI为49.1,比上月下降0.1,但降幅比预期来得少;非制造业PMI为51.4,比上月上升0.7,综合PMI为50.9,跟上月持平。
这意味着什么呢?
先来科普一下,PMI(采购经理人指数)是判断经济走势的先行指标,荣枯线是50;PMI大于50说明经济在扩张,小于50说明经济在收缩。
2月综合PMI大于50,说明春节期间的经济景气度还挺不错。具体来看——
制造业景气小降。生产降到荣枯线下,这主要是因为2月本来就是生产淡季,以及员工返乡过年。春节期间生产慢下来,采购量、原材料和产成品库存也跟着下滑。但需求和1月持平,表现还算不错。
服务业喜气洋洋。服务业PMI超季节性回升,今年春节,大家走动、消费都变多了,带着交通运输、餐饮、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景气比较高。
建筑业稍事休息。建筑业PMI出现下降,主要还是因为春节以及低温雨雪天气影响施工。房地产行业景气则是依然比较「丧」,前两个月,百强房企销量同比下降50%。
这有什么影响呢?
整体上看,2月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数据的表现都比季节性要好,咱们的经济恢复势头并不差。
接下来的「重点」比较多:首先,下周召开的全国两会比较重要,得看看有啥提振经济的举措;其次,可以等假日「狂欢」之后,日常消费能不能继续支撑服务业的表现;最后,房产地产依然是重点,看看专项债、国债的落地情况,以及一线城市有没有啥政策「惊喜」。
而在投资上,大家可以跟着国家重点布局项目,关注一些科技创新、国企改革的机会~
二、市场热点:A股19年,市场原来有这些规律
前天(2月29日),有知有行发布了《中国大类资产投资 2023年报》,对各类产品的历史收益作了梳理。
这意味着什么呢?
具体来看看年报都说了啥——
收益上,19年的时间里(2005-2023)A股的整体年化收益为9.6%。其中,小盘股的年化收益最高,达到10%,大盘股略逊一筹,能有8.72%。债券方面,长期国债的收益(4.28%)高于短期国债(2.52%)。
美国90年的金融市场,同样有小盘股>大盘股>长期国债>短期国债的现象。
虽然整体收益不错,但A股的波动却很大。例如,从2018 年到 2023 年,年化收益为 -0.06%,不小心在高点买入,就算持有五年,仍然是亏损的。
不过,持有时间越长,获得正收益的概率越大,年化收益率也越稳定。比如,持有10年,能全部获得正收益,年化收益在0.78%到21.58%之间。
风险上,A股波动性带你体验「心跳加速」。
和美国20%-30%的波动率相比,A股的长期波动率超过50%。这也意味,每4年左右,A股就要经历一次高达30%的回撤,而美股大约每30年才会经历一次。
相比于「出奇制胜」,「大心脏选手」才是A股的制胜法宝。
这有什么影响呢?
了解历史,是为了更好地面对现在。
最近,A股表现相当不错,但就在1个月之前,市场上还被悲观的声音充斥着,面对这种情况,这里有3条建议给你——
首先,做好资产配置。不仅要有追求更高收益的股票类资产,也要有「压仓」的债券类资产,这样,在风雨来临时,咱们才能做到心中不慌;
其次,秉持着长期投资的理念,不被一时的得失所左右;
最后,面对亏损保持心态,明白承担不确定性是获得长期收益必须付出的代价,也要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三、生活财经:花了3天,抵扣额多出3600元
昨天(1日)开始,预约了个税年度汇算的小伙伴就能退税啦。今天来说说大家容易忽略的一个抵扣项目——继续教育。
这意味着什么呢?
继续教育中有一项「职业资格继续教育」,申报要求是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在获得证书的当年(时间以证书批准日期为准),可享受3600元/年的定额扣除。
比如23年新拿到资格证书的朋友,就可以在「继续教育」栏目中填报信息。假设你的税率档位是20%,能省税720元。
当前,《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中列了能抵税的139种证书*,分成两类——
一种是专业类的,比如教师资格证、注册会计师、导游资格证等等,给从业做准备;
另一种是技能类的,比如游泳救生员、焊接操作工,给实战打好基础。
有网友分享自己参加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的考试经历,也就是网约车司机。符合本地户口、驾龄要求之后,就能免费报名,试题比较简单,他本人刷题3天后通过了考试~
图源:小红书
等拿到证书,在填写界面选择继续教育类型、输入证书编号进行申报就可以了。
这有什么影响呢?
对考证感兴趣的小伙伴,不妨在《国家职业资格目录》里找找自己能参加的考试,精进专业知识的同时,顺带享受抵扣优惠~
另外,继续教育一年只能填报一次,如果当年取得两份证书,不能重复计算。这个规则,倒是可以激励我们每年一考,细水长流,向「终身学习者」迈进~
四、其他值得关心的事儿
可支配收入变多了:
前天(29日),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比上年增长6.3%。可支配收入可以理解成咱们到手的钱。从来源看,工资占了收入大头(70%),包含租金、投资收益在内的财产性收入,占比不到10%。另外,收入的「马太效应」很明显,高收入人群的赚得更多、更快。
鼓励外国人多花钱:
随着中国免签的「朋友圈」扩容,中外往来越来越密切。但国内普遍习惯现金支付,而外国人大多使用银行卡和现金,经常遇到「有钱花不掉」的困扰。昨天,国务院例行吹风会上提到了要让外籍来华人员的支付更方便,包括简化身份验证步骤、提高交易限额,一年累计值从1万美元提高到5万美元。
KTV出现倒闭潮:
曾经,KTV是年轻人最爱的聚集地,如今却无人问津,最近「KTV9年倒闭7万家」的话题登上了热搜。一方面,大家的娱乐方式更丰富,citywalk、剧本杀都在分食KTV的流量;另一方面,经济下行期,很多人对高消费说「不」,自带酒水、团购下单降低成本,KTV赚钱变难了。有意思的是,有钱有闲的银发一族,正在成为KTV的消费主力*。
*2021年上半年,全国量贩式KTV60-70岁用户量同比+30%;70-80岁用户量、订单量同比+100%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
我们一起讨论了2月PMI数据,然后带你了解了中国大类资产报告,最后和你聊了聊继续教育抵税。
感谢观看(收听)简七周报,喜欢本期内容的话,欢迎分享给朋友免费收听~
金句:
许多和我们一样的人,通过努力做到始终不愚蠢,而不是努力做到非常聪明,从而获得了长期优势。
——查理芒格
你好,欢迎收听简七周报!
一起看看本周发生了哪些大事,希望我的解读,能让你收获有用又易懂的理财知识,逐渐培养经济敏感度。
一、宏观政策:2月PMI出炉,春节消费「红红火火」
昨天(3月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月PMI数据。其中,制造业PMI为49.1,比上月下降0.1,但降幅比预期来得少;非制造业PMI为51.4,比上月上升0.7,综合PMI为50.9,跟上月持平。
这意味着什么呢?
先来科普一下,PMI(采购经理人指数)是判断经济走势的先行指标,荣枯线是50;PMI大于50说明经济在扩张,小于50说明经济在收缩。
2月综合PMI大于50,说明春节期间的经济景气度还挺不错。具体来看——
制造业景气小降。生产降到荣枯线下,这主要是因为2月本来就是生产淡季,以及员工返乡过年。春节期间生产慢下来,采购量、原材料和产成品库存也跟着下滑。但需求和1月持平,表现还算不错。
服务业喜气洋洋。服务业PMI超季节性回升,今年春节,大家走动、消费都变多了,带着交通运输、餐饮、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景气比较高。
建筑业稍事休息。建筑业PMI出现下降,主要还是因为春节以及低温雨雪天气影响施工。房地产行业景气则是依然比较「丧」,前两个月,百强房企销量同比下降50%。
这有什么影响呢?
整体上看,2月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数据的表现都比季节性要好,咱们的经济恢复势头并不差。
接下来的「重点」比较多:首先,下周召开的全国两会比较重要,得看看有啥提振经济的举措;其次,可以等假日「狂欢」之后,日常消费能不能继续支撑服务业的表现;最后,房产地产依然是重点,看看专项债、国债的落地情况,以及一线城市有没有啥政策「惊喜」。
而在投资上,大家可以跟着国家重点布局项目,关注一些科技创新、国企改革的机会~
二、市场热点:A股19年,市场原来有这些规律
前天(2月29日),有知有行发布了《中国大类资产投资 2023年报》,对各类产品的历史收益作了梳理。
这意味着什么呢?
具体来看看年报都说了啥——
收益上,19年的时间里(2005-2023)A股的整体年化收益为9.6%。其中,小盘股的年化收益最高,达到10%,大盘股略逊一筹,能有8.72%。债券方面,长期国债的收益(4.28%)高于短期国债(2.52%)。
美国90年的金融市场,同样有小盘股>大盘股>长期国债>短期国债的现象。
虽然整体收益不错,但A股的波动却很大。例如,从2018 年到 2023 年,年化收益为 -0.06%,不小心在高点买入,就算持有五年,仍然是亏损的。
不过,持有时间越长,获得正收益的概率越大,年化收益率也越稳定。比如,持有10年,能全部获得正收益,年化收益在0.78%到21.58%之间。
风险上,A股波动性带你体验「心跳加速」。
和美国20%-30%的波动率相比,A股的长期波动率超过50%。这也意味,每4年左右,A股就要经历一次高达30%的回撤,而美股大约每30年才会经历一次。
相比于「出奇制胜」,「大心脏选手」才是A股的制胜法宝。
这有什么影响呢?
了解历史,是为了更好地面对现在。
最近,A股表现相当不错,但就在1个月之前,市场上还被悲观的声音充斥着,面对这种情况,这里有3条建议给你——
首先,做好资产配置。不仅要有追求更高收益的股票类资产,也要有「压仓」的债券类资产,这样,在风雨来临时,咱们才能做到心中不慌;
其次,秉持着长期投资的理念,不被一时的得失所左右;
最后,面对亏损保持心态,明白承担不确定性是获得长期收益必须付出的代价,也要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三、生活财经:花了3天,抵扣额多出3600元
昨天(1日)开始,预约了个税年度汇算的小伙伴就能退税啦。今天来说说大家容易忽略的一个抵扣项目——继续教育。
这意味着什么呢?
继续教育中有一项「职业资格继续教育」,申报要求是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在获得证书的当年(时间以证书批准日期为准),可享受3600元/年的定额扣除。
比如23年新拿到资格证书的朋友,就可以在「继续教育」栏目中填报信息。假设你的税率档位是20%,能省税720元。
当前,《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中列了能抵税的139种证书*,分成两类——
一种是专业类的,比如教师资格证、注册会计师、导游资格证等等,给从业做准备;
另一种是技能类的,比如游泳救生员、焊接操作工,给实战打好基础。
有网友分享自己参加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的考试经历,也就是网约车司机。符合本地户口、驾龄要求之后,就能免费报名,试题比较简单,他本人刷题3天后通过了考试~
图源:小红书
等拿到证书,在填写界面选择继续教育类型、输入证书编号进行申报就可以了。
这有什么影响呢?
对考证感兴趣的小伙伴,不妨在《国家职业资格目录》里找找自己能参加的考试,精进专业知识的同时,顺带享受抵扣优惠~
另外,继续教育一年只能填报一次,如果当年取得两份证书,不能重复计算。这个规则,倒是可以激励我们每年一考,细水长流,向「终身学习者」迈进~
四、其他值得关心的事儿
可支配收入变多了:
前天(29日),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比上年增长6.3%。可支配收入可以理解成咱们到手的钱。从来源看,工资占了收入大头(70%),包含租金、投资收益在内的财产性收入,占比不到10%。另外,收入的「马太效应」很明显,高收入人群的赚得更多、更快。
鼓励外国人多花钱:
随着中国免签的「朋友圈」扩容,中外往来越来越密切。但国内普遍习惯现金支付,而外国人大多使用银行卡和现金,经常遇到「有钱花不掉」的困扰。昨天,国务院例行吹风会上提到了要让外籍来华人员的支付更方便,包括简化身份验证步骤、提高交易限额,一年累计值从1万美元提高到5万美元。
KTV出现倒闭潮:
曾经,KTV是年轻人最爱的聚集地,如今却无人问津,最近「KTV9年倒闭7万家」的话题登上了热搜。一方面,大家的娱乐方式更丰富,citywalk、剧本杀都在分食KTV的流量;另一方面,经济下行期,很多人对高消费说「不」,自带酒水、团购下单降低成本,KTV赚钱变难了。有意思的是,有钱有闲的银发一族,正在成为KTV的消费主力*。
*2021年上半年,全国量贩式KTV60-70岁用户量同比+30%;70-80岁用户量、订单量同比+100%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
我们一起讨论了2月PMI数据,然后带你了解了中国大类资产报告,最后和你聊了聊继续教育抵税。
感谢观看(收听)简七周报,喜欢本期内容的话,欢迎分享给朋友免费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