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01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诗人苏轼行至庐山,有感于山势奇美,于是借助庐山的形象,深入浅出地表达了饶富人生的哲理,从而写下了这首耐人寻味并传诵久远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意思是说庐山从正面看是一道道丘壑纵横、绵延逶迤的峰峦高岭;从侧面看却是一座座巍然突起、耸入云端的峭拔奇峰。所处位置的不同,望见的山色和气势也就风景各异。无论是从远处、近处、高处甚至是低处观看,时间不一,角度不同,形象感受各异,便呈显出千差万别的庐山风貌,究其实,看的都是同样的事物。一如同是一朵梅花,有人赞叹它凌寒傲霜,有人却哀叹它孤芳落寞;本是一块石头,有人觉得它冥顽不灵,有人则欣赏它坚韧不移。既是同一种事物,何以理解却大
相径庭?答案其实很简单,观察事物角度的不同而已。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借景说理,犹如画龙点睛,道出了游山的体会。然而为何无法看到庐山的真实面目呢?那是因为作者身在庐山之中,由于所处位置的限制,观看问题起点不同之步移形换,千姿万态的庐山气象,便在他局限片面的视野给笼罩遮蔽了。因此,只能是見树不見林,无法见着庐山的全景风貌。
推荐:
罗博士的第二个专辑:罗惠龄导读孟子。
罗博士的第三个专辑:罗惠龄品读论语。
--- 主讲人 ---
罗惠龄,台湾淡江大学文学博士。
语文及国学的专业教师。
研究领域为儒道经典及中西哲学。
在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系联有其独到精辟的见解。
微信:enigma851129
By 罗惠龄01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诗人苏轼行至庐山,有感于山势奇美,于是借助庐山的形象,深入浅出地表达了饶富人生的哲理,从而写下了这首耐人寻味并传诵久远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意思是说庐山从正面看是一道道丘壑纵横、绵延逶迤的峰峦高岭;从侧面看却是一座座巍然突起、耸入云端的峭拔奇峰。所处位置的不同,望见的山色和气势也就风景各异。无论是从远处、近处、高处甚至是低处观看,时间不一,角度不同,形象感受各异,便呈显出千差万别的庐山风貌,究其实,看的都是同样的事物。一如同是一朵梅花,有人赞叹它凌寒傲霜,有人却哀叹它孤芳落寞;本是一块石头,有人觉得它冥顽不灵,有人则欣赏它坚韧不移。既是同一种事物,何以理解却大
相径庭?答案其实很简单,观察事物角度的不同而已。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借景说理,犹如画龙点睛,道出了游山的体会。然而为何无法看到庐山的真实面目呢?那是因为作者身在庐山之中,由于所处位置的限制,观看问题起点不同之步移形换,千姿万态的庐山气象,便在他局限片面的视野给笼罩遮蔽了。因此,只能是見树不見林,无法见着庐山的全景风貌。
推荐:
罗博士的第二个专辑:罗惠龄导读孟子。
罗博士的第三个专辑:罗惠龄品读论语。
--- 主讲人 ---
罗惠龄,台湾淡江大学文学博士。
语文及国学的专业教师。
研究领域为儒道经典及中西哲学。
在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系联有其独到精辟的见解。
微信:enigma85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