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秀荣终极预测四套卷,卷一马原分析题第34题精简带背
问题1: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角度,说明如何处理好“调査”和“研究”两个环节的关系。
1.总述(什么体现了什么):“调查”是指获取感性认识。“研究”是指在实践基础上认识活动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
2.分述(写原理):
(1)相互区别:①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②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2)相互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的。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起点,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不是完全的认识。
(3)如何升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①投身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②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抽象,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处理,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3.总述(结合材料):要想获得解决问题的正确认识,“调查”和“研究”缺一不可。如果割裂了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犯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错误。
问题2:为什么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
1.总述(概念的提出:什么是什么):坚持问题导向是习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观点和矛盾分析方法的时代表达和时代升华。
2.分述(写原理,问题=矛盾):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1)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发现了问题就等于抓住了事物的矛盾。
(2)坚持问题导向,①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就是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②在工作和实践中就是要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
3.总述(方法论,怎样解决问题):坚持问题导向,①不仅要增强问题意识,还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正视问题;②不仅要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还要勇于触及矛盾、长于化解矛盾,尤其是要善于灵活运用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等科学思维方法解决各种复杂问题。因此,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抄材料,不用自己写)
问题3:运用唯物史观原理,说明调查研究为什么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1.总述(什么要求什么):唯物史观认为,调查研究要求我们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2.分述(写原理):
(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3)人民群众是社会宣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总述(方法论):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
(1)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2)群众路线的实质,就在于充分相信群众,坚决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
(3)调查研究必须坚持群众路线,自觉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获得正确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