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件文物中国史8:农业的帮手——骨耜(sì)
文字:朋朋哥哥&傅丫姐姐
声音:朋朋哥哥
当人类发展的步伐迈入一万年左右时,
古代先民们步入了更加先进的新石器时代,
大约距今一万多年前的南方,
就出现了水稻的种植,
使用的农具也有着自身的特点。
今天,我为小朋友们讲述的
就是在南方稻作农业中使用到的工具:骨耜。
我们先来认识下它的形象吧,
骨耜长得像一把铲子,
是用来深翻土地、平整沟渠的工具
在古代典籍当中,
耜是和另外一个更古老的木质工具连在一起称呼的,
叫做耒(lěi),连起来叫做耒耜,
骨耜的骨头是取自什么动物呢?
通过对这些骨耜研究,
发现是用大型哺乳动物的肩胛骨做成的。
小朋友们想想看,
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位置的骨头呢?
骨耜比石器轻巧灵便,
而且表面光滑,不容易沾上泥土,
特别适合在南方的水田里使用。
1997年冬,
考古学家们在湖南城头山发掘时,
除了发现大量的骨耜外,
还发现了距今6000年前的古稻田,
这稻田代表了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明的发展高度。
当远古人类利用骨耜等农具开垦荒地时,
远古人类也进入到了“耜耕农业”。
那在北方,
人们又是使用到了哪些工具呢?
明天的节目里,朋朋哥哥再讲。
今天的互动小环节,
朋朋哥哥想请小朋友们根据这个骨耜,
给它画上一个适合的手柄吧!
博物馆FM《365件文物中国史》今天就讲到这里,
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