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件文物中国史12:小口尖底瓶的秘密
陶器自从出现之后,
改变了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的生活,
在人们熟悉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中,
就有一种很具有代表性的陶器,
还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了很多思考。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小口尖底瓶。
首先来看看小口尖底瓶的样子吧:
它们的瓶口很小,
肚子却鼓鼓的,
在肚子两边还有两个对称的耳朵,
底部尖尖的。
它们大部分的表面上是没有花纹的,
表面厚度从底向口部逐渐增厚。
先民们用它来做什么呢?
很多学者在研究后认为,
当时的先民用小口尖底瓶是来打水的。
利用瓶子的重心,
让瓶子在水中汲水。
西安半坡遗址的先民非常聪明,
居然会利用力学中的重心。
先民真的是掌握了重心原理后,
再来制作小口尖底瓶吗?
曾经有陕西师范大学的专家们,
经过很仔细地观察和测试后发现,
它们绝大多数都不能自动汲水。
那为什么要设计出这样的瓶子呢?
有人说:用来装水的盛水器
使用时需要用手握住瓶口来灌水,
然后在两个耳朵穿上绳子背在肩上,
这样会更加省力,小朋友觉得呢?
小口尖底瓶采用 “泥条盘筑法”制作,
制作的时候只需要一个人来完成;
后来出现“快轮拉坯、慢轮修整”的方法,
这时就需要两个人互相协助才能完成。
在手工业不断孕育和发展的过程中,
人们需要越来越多的分工和协作,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了。
陶器不仅改变了了远古先民们的生活,
也成为记录和描绘这个世界重要的载体,
明天的节目里,
朋朋哥哥再为大家讲起。
今天的互动小环节,
是个思考题,
请小朋友想想世界上
还有哪些古老的民族使用过小口尖底瓶呢?
博物馆FM《365件文物中国史》就讲到这里,
明天见!
文字:朋朋哥哥&傅丫姐姐
声音:朋朋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