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话 学贯中西的哲学大家带你了解往圣先贤

39、《中国哲学史话》第七章宏辩卫道的圣雄孟子3太平盛世梦 理想与现实的巨大鸿沟


Listen Later

年轻的理想家孟子,拿着一份能换来民安富强的设计图纸,向王展示如何筑梦诸侯国。税减产增、灾消福至,岂不妙哉?然而面对拜金王,那一刻孟子深感理想与现实的巨大鸿沟。心中理想国,何时能落实人间?善政养民的路,到底谁能引领?走吧,离齐国,依然怀抱一颗未泯的太平心志!

02:06 孟子的理想与现实:一位伟大思想家的挫折与失落


他认为最重要的是解决民生问题,应该使人民上足以事父母,下足以养妻子。年岁好的时候,固然丰衣足食;年岁不好的时候,也足以糊口,不至于流离失所。而要达到这种程度,必须善为人民制产。如果能在五亩大的田宅中,种植桑树,五十岁的人,就都有布帛可穿了。鸡猪等家畜,不要错过它们交配繁育的时令,七十岁的老人,就都有肉类可吃了。每户百亩的田地,不要妨扰他们的耕种,八口之家,也都不至于挨饿了。其次应减轻佃农的税收和改良商品的关税,并且开放公家的园地,让人民自由田猎。除了增产减税外,同时更要安定社会,使做官的人有世代的俸禄,以及鳏寡孤独的人,都能安居乐业。能达到这种境地,才算是仁政。

齐宣王看了这个提议,不禁大声地赞美:“好极了,好极了。”孟子便紧接着问:“大王既然认为很好,为什么不立刻实行呢?”宣王却俏皮地回答说:“寡人有贪财好色的缺点啊!”尽管孟子极力劝宣王以民生为前提,但宣王却是别有居心,借辞推托。

虽然宣王对孟子非常恭敬,曾有意请他做公卿,并赐王禄万钟,以供养孟子师生。但孟子看透宣王已经怠于政事,把大权交给一位宠幸的大夫王驩 huan1 ,孟子连进见的机会也逐渐减少了,于是便决心离开齐国。

在回国的途中孟子颇为失意,一路上抑郁不欢。一位学生问他说:“以前老师曾教我们,不应该怨天尤人,现在你为什么心里很不痛快呢?”孟子便拉长嗓音回答说:“以前是以前,现在是现在。我听说每隔五百年,必有一位圣人出来。但由周代到现在已有七百多年,时间已过头了,照理应该有人才出现。老天不要天下太平,也就算了;如果要天下太平,试想,除了我,还有谁能挑这副担子呢?现在看到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又怎能不心烦呢?”这番话,正说出了孟子一生的抱负,正说出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中国哲学史话 学贯中西的哲学大家带你了解往圣先贤By 天山揽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