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话 学贯中西的哲学大家带你了解往圣先贤

46、《中国哲学史话》第七章宏辩卫道的圣雄 孟子10


Listen Later

当孩童落井,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这种纯洁的同情,是不是我们所有人的本性?如果人人生来善良,为何恶行频发?原来,善与恶的萌芽同在一个基础上,它如何发展,取决于我们的选择。

02:01 人性的双重性:努力的方向与挑战


这段话的关键在于“乍见”和“将入”。“乍见”是说没有任何心理的准备。“将入”是说事态正在进行的过程中。合起来也就是说:任何人在心理上空灵无住的时候,突然看见孺子落入井中,便必定会发生一股纯洁的“怵惕恻隐之心”。只这一念的恻隐,就足以证明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从这里面绝不会发展出丑恶的败德;相反的,它正是仁的源泉,它就是一切美德的种子。只要让它合理地发展出来,就自然形成人们的道德仁义。否则人们的高风美德将成为无源之水,纵加以塑造,恐怕也难实现了吧!

或者说:既然人性本都善良,何以未见人人都善,而那丑恶之事却层出不穷呢?原来人们恻隐好善之心虽也如饥食渴饮一样,都是  与生俱来的本性;但它并不如后者那样具体显明。饥食渴饮可凭生理的反应来告知人们,并迫使人们去追求;恻隐好善之心却奥妙精微,只能凭心官的反应才能体现。心官用思,自然反应清楚;心官不思,便势必意识模糊,而为强烈的躯体欲念所淹没。一旦欲念越出常轨,便随之而为恶了。其实推本溯源,他的本性仍是善良的。这就如牛山之木一样,牛山本是佳木葱茏的,但因地在齐国近郊,树木便为人砍光了。我们既不能因此便说牛山不生树木;同样的也不能因为有人为恶,便说人性不善。

从上面看来,人既有善良的本性,也有善性泯灭,纵欲为恶的可能,他实具有可好可坏的双重性。而在这可好可坏之间,便产生了人们努力的课题。人们如果心官失明无主,专从躯体发展,纵不为恶,也是禽兽世界。因为他只表现了和禽兽共有的性能,而未显露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地方。反之我们心官若能灵明有主,把这善良本性保持而加以发挥, 那才真是表现了人与禽兽不同的特征,而真正做到了“人”的要求。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中国哲学史话 学贯中西的哲学大家带你了解往圣先贤By 天山揽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