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和难产后,8月8号,GPT-5终于发布了。
还是有不少国内的媒体将它称作「史上最强的基础模型」,但实际上,外网关于GPT-5 的质疑声却很汹涌——发布会的内容中,出现了伪科普和演示乌龙,GPT-5的性能进展在一些人看来,远未及预期。
在这个节点,我对话了OpenAI 的两位前科学家:Kenneth Stanley和Joel Lehman;他们曾亲历前 ChatGPT 时代的OpenAI,也是《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一书的作者。
(本期视频之后将会登陆 B站账号,文字版可搜索公众号「卫诗婕 商业漫谈」。)
2023 年,这本书曾在中国科技圈掀起阅读的潮流。那正是 ChatGPT 席卷全球、掀开大模型浪潮的一年。然而,Ken 和Joel 却选择了离开 OpenAI。早在 2015 年,他们就抛出了独特的观点——“创新需要摈弃对目标的追求感、并追求新奇性,所有伟大的创新都是不期而遇的”。
当时,这个论点并没有被太多人认知和接受,直到 2022 年底 ChatGPT 出现,这一论点被强有力地验证了,因为,ChatGPT 本身就是一个意料之外的项目。
三年过去,Ken 和Joel 仍在持续推动「无目标创新」的理念,两位 AI 科学家也始终保持着对 AI 圈的关注。在这期访谈中,我们聊到了 OpenAI 的发展史、其本身就是创新曲线的一体两面。当GPT-5出现,Ken 和Joel 却在一片失望声中表示,这也许恰恰意味着,关于 AI 的研究将再次变得有趣——要知道,过去几年,全世界都在瞩目与追逐大模型的进展,尽管在产品层面,似乎新鲜事不断,但在他们看来,和从前相比,学术界正在变得无聊。
这是两位关于创新的布道者。这期的内容围绕 AI,却又不止于 AI。
本期嘉宾: Kenneth Stanley(前 OpenAI 科学家,《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作者)Joel Lehman(前 OpenAI 科学家,《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作者)Part 4. 创新的悖论:「开放性探索」真的可持续吗?
26:55 巨大的成功可能会让你开始趋于保守,但下一次创新总会有不同故事28:50 谈 Google:巨头已被唤醒,它已重新站稳脚跟30:38 成熟企业中,如何避免目标管理扼杀创新?31:14 大公司里,人们尤其需要那些勇敢变革33:55 「开放性探索」真的可持续吗?谁应该为其中的资源投入而买单呢?35:26 「创新只在你有能力承担风险的情况下才会开始发生」35:58 GPT-1 是个垃圾,但它很有趣;真正有高度信念的东西,会有回报Part 5. AI 竞速赛中,目标的欺骗性38:20 AI 能获得奥赛金牌,那可能具有欺骗性39:20 每次新模型发布时,各项得分都会立即公布。如果你仔细想想,就会觉得可疑40:11 我们是在迎合基准(benchmark)测试,而不是在追求智能40:26 回顾 AI 的历史,我们要做好准备迎接潮起潮落42:34 仅靠互联网数据,无法实现超级智能的科学革命Part 6. 回顾 2025,AI 领域令人兴奋的进展44:24 编码模型(Coding)让我感到很惊喜,但它同时带来加速和减速45:10 Deepseek 的创新令人很难忽视47:10 中国得为自己创新:颠覆式创新的领域,规划可能是有害的49:40 一份来自中国的书法礼物,Ken 挂在了书房的墙上
54:11 去追求自己的好奇心,就会有好事发生
加听友群👇
有关主理人:卫诗婕,独立商业作者,曾任《极客公园》执行总编,早年任职于《人物》、GQ报道、字节跳动。代表作:《ofo的终场战事》、《罗永浩:薛定谔的理想主义》、《朱一旦的枯燥生活》、《中东社交十年风云:金矿、折戟、浪潮再起》、《下一站,沙特》等。作品曾获虎嗅2024年度作者、金字节奖年度新锐作者、网易非虚构文学奖年度作者、全球真实故事奖中文报道十佳。
有关「商业漫谈」:这是一档关注科技、商业、人文的深度访谈节目,致力于记录时代的商业史。聚焦商业趋势、伦理、竞争、价值。
By 卫诗婕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和难产后,8月8号,GPT-5终于发布了。
还是有不少国内的媒体将它称作「史上最强的基础模型」,但实际上,外网关于GPT-5 的质疑声却很汹涌——发布会的内容中,出现了伪科普和演示乌龙,GPT-5的性能进展在一些人看来,远未及预期。
在这个节点,我对话了OpenAI 的两位前科学家:Kenneth Stanley和Joel Lehman;他们曾亲历前 ChatGPT 时代的OpenAI,也是《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一书的作者。
(本期视频之后将会登陆 B站账号,文字版可搜索公众号「卫诗婕 商业漫谈」。)
2023 年,这本书曾在中国科技圈掀起阅读的潮流。那正是 ChatGPT 席卷全球、掀开大模型浪潮的一年。然而,Ken 和Joel 却选择了离开 OpenAI。早在 2015 年,他们就抛出了独特的观点——“创新需要摈弃对目标的追求感、并追求新奇性,所有伟大的创新都是不期而遇的”。
当时,这个论点并没有被太多人认知和接受,直到 2022 年底 ChatGPT 出现,这一论点被强有力地验证了,因为,ChatGPT 本身就是一个意料之外的项目。
三年过去,Ken 和Joel 仍在持续推动「无目标创新」的理念,两位 AI 科学家也始终保持着对 AI 圈的关注。在这期访谈中,我们聊到了 OpenAI 的发展史、其本身就是创新曲线的一体两面。当GPT-5出现,Ken 和Joel 却在一片失望声中表示,这也许恰恰意味着,关于 AI 的研究将再次变得有趣——要知道,过去几年,全世界都在瞩目与追逐大模型的进展,尽管在产品层面,似乎新鲜事不断,但在他们看来,和从前相比,学术界正在变得无聊。
这是两位关于创新的布道者。这期的内容围绕 AI,却又不止于 AI。
本期嘉宾: Kenneth Stanley(前 OpenAI 科学家,《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作者)Joel Lehman(前 OpenAI 科学家,《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作者)Part 4. 创新的悖论:「开放性探索」真的可持续吗?
26:55 巨大的成功可能会让你开始趋于保守,但下一次创新总会有不同故事28:50 谈 Google:巨头已被唤醒,它已重新站稳脚跟30:38 成熟企业中,如何避免目标管理扼杀创新?31:14 大公司里,人们尤其需要那些勇敢变革33:55 「开放性探索」真的可持续吗?谁应该为其中的资源投入而买单呢?35:26 「创新只在你有能力承担风险的情况下才会开始发生」35:58 GPT-1 是个垃圾,但它很有趣;真正有高度信念的东西,会有回报Part 5. AI 竞速赛中,目标的欺骗性38:20 AI 能获得奥赛金牌,那可能具有欺骗性39:20 每次新模型发布时,各项得分都会立即公布。如果你仔细想想,就会觉得可疑40:11 我们是在迎合基准(benchmark)测试,而不是在追求智能40:26 回顾 AI 的历史,我们要做好准备迎接潮起潮落42:34 仅靠互联网数据,无法实现超级智能的科学革命Part 6. 回顾 2025,AI 领域令人兴奋的进展44:24 编码模型(Coding)让我感到很惊喜,但它同时带来加速和减速45:10 Deepseek 的创新令人很难忽视47:10 中国得为自己创新:颠覆式创新的领域,规划可能是有害的49:40 一份来自中国的书法礼物,Ken 挂在了书房的墙上
54:11 去追求自己的好奇心,就会有好事发生
加听友群👇
有关主理人:卫诗婕,独立商业作者,曾任《极客公园》执行总编,早年任职于《人物》、GQ报道、字节跳动。代表作:《ofo的终场战事》、《罗永浩:薛定谔的理想主义》、《朱一旦的枯燥生活》、《中东社交十年风云:金矿、折戟、浪潮再起》、《下一站,沙特》等。作品曾获虎嗅2024年度作者、金字节奖年度新锐作者、网易非虚构文学奖年度作者、全球真实故事奖中文报道十佳。
有关「商业漫谈」:这是一档关注科技、商业、人文的深度访谈节目,致力于记录时代的商业史。聚焦商业趋势、伦理、竞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