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羊侃财

6 月化妆品零售总额下滑2.3%


Listen Later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数据显示,今年6月化妆品零售呈现出下滑态势。当月化妆品零售数据为 407 亿,同比下滑 2.3%,这一数据不仅低于消费品大盘增速,也使得上半年化妆品零售市场的增长态势受到冲击。

从上半年整体数据来看,1-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45458亿元,同比增长5%,而化妆品类1-6月零售额为 2291亿元,同比增长2.9%。6月单月的大幅下跌,使得化妆品类零售增速与大盘增速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记者梳理近10年6 月化妆品零售总额数据发现,在去年之前,受电商大促等因素带动,这一数据始终保持攀升态势。其中2019年6月表现尤为亮眼,录得22.5%的同比增幅,创下近10年同期最高纪录;即便在疫情冲击最严重的2020年,该月仍实现 20.5% 的高增长,展现出强劲的市场韧性。

不过,这一持续增长的态势在去年6月戛然而止——当月化妆品零售总额出现近10年来首次下滑,且跌幅高达 14.6%。今年6月,零售总额再度下滑 2.3%,这一数据进一步印证了当前市场的疲软态势。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去年同期的大幅下跌,今年6月的跌幅已明显收窄,这一变化也释放出行业逐步恢复的积极信号。

业内人士分析,6月化妆品零售总额下降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一方面,消费者需求愈发理性和多元。随着消费观念的成熟,消费者不再盲目跟风购买,对化妆品品质、功效、成分等方面的要求显著提高,更加注重产品是否契合自身实际需求。同时,部分消费者消费意愿有所下降,在整体经济环境和个人消费规划影响下,对非必需消费品的支出更加谨慎。年轻人作为化妆品消费主力,其消费行为的转变影响明显,部分年轻人减少化妆频次,或是追求高性价比产品,不再单纯为品牌溢价买单。

另一方面,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行业格局加速调整。国货品牌凭借精准的市场定位、快速的产品创新以及有效的营销策略,近年来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对传统外资品牌形成有力冲击。一些外资品牌未能及时适应中国市场变化,在产品本土化、渠道拓展、营销创新等方面滞后,市场份额下滑。今年上半年,国货品牌市场份额首次超过国际品牌,主导中国化妆品消费市场,此消彼长间,部分品牌在6月销售承压。

此外,尽管线上渠道发展迅猛,但竞争白热化导致获客成本攀升,线上销售增长面临瓶颈。而线下实体零售转型艰难,百货店、品牌专卖店等传统线下渠道零售额下降,虽有美妆集合店等新兴业态探索转型,但整体线下市场仍未走出困境。即使在 “618” 大促节加持下,化妆品零售数据依然疲软,这也反映出促销活动对消费的刺激作用逐渐减弱,消费者对促销的敏感度降低,更看重产品长期价值。

面对这一形势,化妆品行业需积极求变。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深入洞察消费者需求,打造更具针对性、高品质的产品。国货品牌要巩固优势,持续创新;外资品牌需加快本土化进程,提升市场响应速度。同时,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势在必行,通过优化消费体验、拓展销售渠道、创新营销方式,挖掘新的增长空间。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只有顺应消费趋势、不断变革创新的企业,才能在化妆品零售市场的浪潮中稳健前行,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

文 | 记者 汪海晏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小羊侃财By 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