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至28日,“智能时代同球共济”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将在上海举行。作为本次大会的战略合作伙伴,南方电网公司将围绕“大瓦特,让每一度电都有AI”主题设立展厅,聚焦“‘AI+’电力创新发展”主题举办能源电力行业人工智能应用专题论坛,并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成果展对外展出多项人工智能应用成果,全方位呈现南方电网公司以人工智能驱动能源电力应用、推动产业生态发展的最新实践。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南方电网公司积极拥抱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在持续夯实技术底座、广泛铺开示范应用场景建设、共建电力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有效推动了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助力能源电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锻造科技链
夯实“人工智能+”技术底座
“‘大瓦特·驭电’可以在1小时内完成全年至少8760个运行方式的仿真计算,相比传统仿真软件,分析速度和精准度都大幅提升。”南方电网公司数字化部总经理龙云说。作为全球首款电力系统智能仿真专业大模型,“大瓦特·驭电”能在确保电网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提高新能源利用率,曾荣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最高奖、入选央企“十大国之重器”。
这是南方电网公司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抢占技术制高点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南方电网公司以自主研发的电力行业首个全自主可控人工智能大模型“大瓦特”为底座,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攻坚、打造行业垂直大模型系列产品中持续突破,人工智能应用领域成果斐然:建成近300个覆盖输电、变电、配电、调度等领域的“AI+”应用场景,为电网运维的迭代升级精准赋能;在各类国际评选中屡获殊荣,“新型电力系统断面控制智能体”获人工智能向善全球峰会优秀案例奖、日内瓦发明金奖……
“这与南方电网公司在算力、数据、平台建设上的持续投入是分不开的。”南方电网公司数字化部数字化建设管理团队高级经理张喜铭介绍,目前公司算力规模已达到近800PFLOPS,实现了自主可控算力、学习框架和算法模型的全系列适配。
在数据建设方面,南方电网公司搭建超200TB的行业人工智能高质量样本库,并建成行业首个可信数据空间,服务数据资源的共享流通。截至目前,南方能源可信数据空间已通过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三级认证,开放160余项电力数据和卫星遥感、气象等外部数据,打造了新能源消纳预测等30余个典型场景,成功入选国家行业可信数据空间创新发展试点。
发展人工智能,底层平台要扎实可靠。南方电网公司发布了基于MaaS架构的自主可控电力行业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可为研发人员提供样本集、模型管理、训练环境、业务场景落地等低成本、低技术门槛的一站式服务,全链条赋能算力纳管、数据标注等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关键环节,为加快电力人工智能全产业链研发和集成筑牢根基。
赋能行业链
加快拓展“AI+”智造新场景
近日,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启动连续结算试运行,标志我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迈出关键一步。这背后,离不开南方电网公司以人工智能构建“天权”求解器的创新支撑。作为国内首套全自主可控电力求解器,“天权”可在30分钟完成220万个出清变量的最优求解,经国家能源局认证测试,其计算性能较国际主流产品平均提升14%,为电力资源更大范围、更优配置流动提供了坚实保障。
以人工智能赋能电力应用场景,为南方电网公司加快行业转型升级写下生动注脚。近年来,南方电网公司依托海量数据、丰富场景等优势,持续推动AI与电力业务深度融合,显著提升了电网智能化水平和运营效率,助力新型电力系统高质量建设。
当下,新能源装机和发电量占比逐步增加,如何应对新能源发电随机性带来的电网运行挑战,是关系电力行业发展的关键议题。以“AI+气象预测”为技术底座,南方电网公司构建的新型电力系统智能电力平衡体系能通过大幅提高新能源功率预测和用电负荷预测准确度,实现新能源发电与负荷变化在百万平方公里尺度上的秒级匹配,显著提升了新能源消纳水平。今年,南方电网公司的新能源消纳率已达97%,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约4个百分点,位居全国前列。
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车网互动在全国范围内广泛铺开。“电动汽车充放电具有较强的随机性。为实现新能源发力和车主充放电需求的动态平衡,我们依托‘车桩路网’等多行业数据,以AI赋能充电负荷预测、互动激励决策等车网互动关键环节。”南网数字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以邀约充电服务为例,当新能源发出的电能无法及时消纳或电网局部负载过高时,AI便会根据车主的充电偏好及实际需求,向符合响应要求的车主发送充放电邀约。
此举不仅能平衡电网负荷、促进绿电消纳,还能为车主带来经济收益,实现共赢。目前,AI已成功支撑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五省区完成全国规模最大、首次跨省区联动的车网互动试验示范,吸引超10万辆次电动汽车参与。
在广州市白云区,南方电网公司联动当地政府打造的“平安白云”APP,可通过分析城中村居民用电模式,及时识别用电不规范行为,实现停电、火灾等隐患的提前干预。当电力故障发生时,还可以借助AI实时分析停电区域、远程巡视故障设备,加快复电进度。据了解,自2022年开展城中村治理以来,南方电网公司已累计完成898个城中村供用电问题整治,故障抢修平均复电时长降幅达43%,供电可靠性显著提升。
打通产业链与生态链
共筑电力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作为链接电力行业上下游的纽带和平台,近年来,南方电网公司积极发挥其在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引领作用,协同全行业产业链上下游,持续推动创新开放的电力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建设。
如今,利用电鸿物联操作系统开展数据传输,已成为现场工作人员的日常。作为国内首个电力物联操作系统,电鸿让一套系统覆盖不同类型、不同品牌的电力设备,海量终端数据互联互通成为现实。目前,电鸿生态圈已链接华为等超500家产业生态伙伴和亿数级电力终端,并于近日启动了开放原子电鸿开源社区。该社区由南方电网公司牵头协同各生态合作伙伴成立,是能源电力行业首个基于开源操作系统的全产业链开源应用社区,汇聚了芯片、设备、服务等全产业链力量,标志着电鸿物联操作系统已升级为能源行业的电鸿、产业生态的电鸿。
当下,南方电网公司正着力以“电碳算”协同发展为抓手,打造电力人工智能领域的全新生态。“我们正筹备组建南方电网电碳联合服务公司,加速推进碳足迹核算、电能替代等算碳、管碳、易碳、降碳及‘碳+’全链条业务,并聚焦绿色算力综合体建设、电碳算协同园区等领域,打造‘电碳算’协同的创新生态服务产品体系。”南方电网公司数字化部数据管理团队有关负责人表示,“电碳算”协同是公司采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电力行业碳排放核算指南》标准,在加快发展电算产业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国家“双碳”目标的关键举措。到今年年底,公司预计将建成20个零碳示范项目,累计拓展超10家外部涉碳业务客户,加快构建起“电碳算”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
南方电网公司表示,未来将全面落实国家有关数字中国、能源革命战略部署,持续深化人工智能技术攻关和产业赋能,广泛开展与行业产业链上下游伙伴交流合作,为推动全球能源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南网方案、中国智慧。
文|记者 董鹏程 通讯员 何思妍
图|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