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来自广东惠州的锂电池龙头上市公司亿纬锂能发布公告称,已于2025年6月30日向港交所递交了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并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的申请。如果亿纬锂此次成功赴港上市,将成为继宁德时代之后又一家实现“A+H”股上市的锂电池企业。
日前,亿纬锂能副总裁兼董秘江敏回应羊城晚报记者表示:“我们目前筹划H股上市,主要从两个维度考虑。一是目前我们需要完成海外工厂的建设,有较大的资金需求,同时我们需要不断拓宽融资渠道。二是当前港股等境外的资本市场非常火热,我们希望通过此卡口先占据位置,为公司未来的产能扩建做好准备。”
亿纬锂能的选择并非个例。今年以来,港股市场热度持续攀升,多家A股龙头企业加速布局资本市场,谋求赴港上市。羊城晚报记者据同花顺iFind数据库不完全统计发现,自6月以来一个月余,A股市场就有以牧原股份、亿纬锂能、豪威集团、蓝思科技、三花智控、兆威机电、蓝色光标等二十余家A股上市公司发布公告宣布将冲击港股IPO。而今年以来发布公告计划在H股上市的A股公司达到70多家。赴港热潮之下,A股公司赴H股究竟有什么动机?港股市场对A股公司的吸引力是否能延续?记者就此进行了调研。
龙头企业借力港股拓产能抢市场
今年以来,港股无疑成为全球资本市场的香饽饽。来自德勤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共有40只新股在港上市,融资总额达1021亿港元,与2024年同期相比,新股上市数量增长33%,由30只增至40只,融资规模更实现673%的大幅攀升,从132亿港元跃升至1021亿港元。
大型“A+H”新股成为支撑融资规模增长的主要动力。2025年上半年近四分之三的融资额源自4只超大型A+H股新股及1只H股的上市项目。据预测,2025年全年香港新股市场有望迎来80宗IPO,融资总额或将突破2000亿港元,其中全年预计有25只“A+H”架构新股上市。从行业分布来看,科技、传媒和电信以及消费行业将成为今年新股发行的主力军。
A股行业龙头为何积极“南下”。记者采访发现,加速全球化布局和拓宽融资渠道或是最大动力。
在筹划发行H股股票的公告中,“全球化战略”“全球化布局”成为高频词。比如,风电塔筒领域的龙头企业大金重工就在公告中表示,拟申请H股上市的目标为“进一步夯实全球化战略布局,打通公司大海工业务在国内与海外‘研发、制造、海运、交付’的全流程,提升公司在国际市场的综合竞争实力,从而满足海外业务的持续发展需要和提质增效要求。”蓝思科技此前就表示,公司董事会经过深思熟虑,做出在香港发行H股的重要战略决策,主要是为了扩大全球业务布局,增强全球交付能力,更好地服务客户,进一步巩固公司的全球领先地位。
“我们看到这一轮赴港上市的热潮其实是从2024年三季度就开始了,从数量上来看可能不算太多,但主要集中在大规模企业或行业龙头,这是本轮赴港上市潮的一大特点。”德勤中国资本市场服务部华南区上市业务合伙人刘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赴港上市的A股龙头企业呈现鲜明的行业特征,集中在制造业与消费领域头部公司,比如近期登陆港股的海天味业、宁德时代,以及拟启动港股上市的东鹏饮料等,共同构成此轮上市主力军,这类企业有效补充了港股市场的行业结构。
“为什么那么多龙头企业愿意在港股进行二次发行?原因是多方面的。”刘芳表示,这类企业当国内业务达到一定规模后,开拓海外市场几乎成为必然选择。单纯贸易模式或代工生产已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到海外市场落地建厂、搭建当地物流供应等链条都亟需资金支持。港股平台可高效地吸引海外投资者,更便利获取外币资金,在港股市场登陆后,融资渠道更加多元便捷。此外,作为已在A股上市的企业,其A股财务数据透明可查,港股的机构投资者更倾向配置这些确定性更高的龙头企业,对这类“A+H”双重上市的企业认可度也会更高。
政策助力两地资本市场“双向奔赴”
资本市场持续推进的对外开放政策,政策组合拳频出,也为A股龙头加速布局H股“添了一把火”。
2024年4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五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其中一项便是“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香港上市”。中国证监会表示,将与香港方面深化合作,采取五项措施进一步拓展优化沪深港通机制,助力香港巩固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共同促进两地资本市场协同发展。
2024年10月,香港证监会和联交所宣布将优化新上市申请审批流程时间表,以进一步提升香港作为区内领先的国际新股集资市场的吸引力。其中提到,对符合相关条件的A股上市的公司,若提交完全符合规定的申请,监管机构只会发出一轮监管意见,监管评估周期缩短至30个工作日内。今年5月,港交所再推出“科企专线”服务机制,以进一步便利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申请上市。
从频频发布的政策组合拳看,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可谓“双向奔赴”,监管层对“A+H”双重上市企业持鼓励和欢迎的姿态,均希望进一步加强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
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上看,港股市场对于A股上市公司而言有众多独特优势。招商银行研报分析,首先,香港资本市场在制度改革上具有先发优势。例如,其对“同股不同权”和VIE架构等股权模式的包容性强,上市流程更为高效,盈利要求也更具灵活性。其次,香港资本市场具备国际化优势,便于内地企业国际化布局。再次,香港资本市场有望凭借自身优势成为中概股回归的核心承接地。最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差异化定位也为香港市场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今年以来A股公司赴港上市不断扩容,深交所“H+A”上市通道也在不断畅通,深港联动进一步深化。6月10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中提到,“允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按照政策规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安永大中华区审计服务市场联席主管合伙人汤哲辉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伴随新政的发布,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有望进一步深化。新举措的落地将完善深交所的制度供给,增强其全球竞争力,推动金融要素跨境流动,通过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双重上市’,也可吸引更多以香港为枢纽的国际资本进入A股资本市场。”
文|记者 莫谨榕
图|文心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