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算力正在迎来全新形态,而革新的力量来自中国、来自深圳。
困扰中国的单芯片封锁困局和算力不足紧箍咒,正在被华为以“超节点+集群”的战略布局强势撞开。
9月18日,“华为全联接大会2025”上,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徐直军,一口气官宣了未来三年多款芯片、超节点、全球最强算力集群的演进路线。
重磅发布的背后,是华为的战略转身——放弃对单芯片性能的过度追求,转而通过超节点与集群架构,以多芯片协同弥补制程差距。
“算力过去是,未来也将继续是人工智能的关键,更是中国人工智能的关键。”徐直军强调,基于中国可获得的芯片制造工艺,华为将努力打造“超节点+集群”算力解决方案,满足持续增长的算力需求。
华为的算力攻坚之路是一场“被逼出来”的创新长征。而这一系列的突破不仅是技术胜利,更是中国计算产业链在压力下协同创新的成果,既缓解了中国AI产业长期面临的算力瓶颈,也为AGI等前沿探索筑牢底座,展现出从支撑算力需求到共建AI生态的系统能力。
“要么等死,要么换条路走”
9月18日,华为罕见地公布了算力产品的“路线图”:
在芯片领域,未来三年,华为将推出四个系列昇腾芯片,实现“一年一代,算力翻倍”;
基于昇腾芯片,华为将发布Atlas 950 SuperPoD和Atlas 960 SuperPoD超节点,分别支持8192及15488张昇腾卡;基于超节点,发布集群Atlas 950和960算力规模分别超过50万卡和达到百万卡,这也是当之无愧的全世界最强算力集群。
“国内AI要多少算力就给多少算力,要什么样的算力就给什么样的算力”——华为的宣言无疑是给全球的AI产业扔下一颗重磅“炸弹”:当单个芯片的“跑分竞赛”被工艺封锁阻断,中国企业照样能用“超节点+集群”堆出全球最强算力!
这条算力攻坚之路,华为走了整整六年。
时间倒回到2019年,当时华为发布的昇腾910在多种规格与能力上都已处在全球领先水平,但随后突降的制裁,让昇腾在诸多方面都受到了打击与限制。
科技铁幕落下。“那时候我们还没意识到,这会是最后一批‘无拘无束’的芯片。”一位参与昇腾910研发的工程师回忆道。
2020年9月,台积电正式停止为华为代工芯片,成为华为算力之路的“至暗时刻”。昇腾910的后续迭代计划被迫搁置,麒麟9000芯片因产能有限,Mate40成为华为旗舰机的“绝唱”。更严峻的是,英伟达、AMD等企业被限制向华为出售高算力芯片,国内AI企业面临“无米之炊”。
“要么等死,要么换条路走。”徐直军在内部会议上拍板。 所谓“换道”,就是放弃对“单芯片性能”的执念,转向“系统级创新”——通过“超节点+集群”的方式,用多颗国产工艺芯片的协同,弥补单颗芯片的性能差距。
2021年,华为将“超节点”定为战略项目。当英伟达公布计划推出256卡超节点时,华为硬件团队最初也想对标做256卡,徐直军得知后直接否决:“为什么要跟在别人后面?要做就做384卡,必须超过!”为实现384卡的高效互联,华为几乎调动了全公司技术资源。
2024年底,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在讲座中透露:“Mate 70系列芯片已100%国产,不再受供应链限制。”2025年9月4日,时隔四年麒麟芯片重返舞台中央,余承东在发布三折叠手机宣布新机搭载麒麟9020芯片,该芯片通过软硬芯云协同、系统级深度优化,性能再突破,整机性能提升36%。
“华为像被高压蒸汽冲击的茶壶,堵得越紧,爆发力量越强。”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如是说。
这个爆发的力量力量非同小可。从2018年发布昇腾310芯片,到2019年春天被制裁后的“断臂求生”,再到2019年8月昇腾910芯片的“初露锋芒”,最后到2025年超节点技术的“全球领先”,每一步都浸透着“被逼出来”的创新勇气。
“海思走到美国一号公路两旁,发现都是自己的竞争对手,这也许是海思被制裁的原因。”徐直军在媒体采访中这样形容华为的处境。美国一号公路沿线,英伟达、谷歌、苹果等巨头盘踞,掌控着全球芯片与算力的核心话语权。沉默低调的六年里,华为的算力之路,正是从这样的“包围圈”中一步步闯出来的。
“集群化作战”打出“算力巨无霸”
对于AI产业而言,算力就是生产力,AI模型的不断迭代需要底层算力和高质量数据强支撑,任何节点的短缺都可能导致“AI断崖效应”。
当前,AI产业已进入“算力驱动创新”的新阶段——大模型参数从百亿级跃升至万亿级,训练一次需消耗上万张算力卡,推理环节对实时性、稳定性的要求也持续提升。
曾经,万卡集群已经非常惊人,但现在十万卡的训练集群成了主流。这意味着集群化AI算力的比拼将站在舞台中央,大规模集群化的AI算力底座已经成为必然需求。
这是严峻的挑战,也是中国企业创新突围的最佳契机!
在集群化作战上,华为有其独特的优势。
华为与算力的缘分,早在30年前就已注定。 1987年成立之初,华为以通信设备起家,从交换机到5G基站,始终在“连接”与“计算”的领域深耕。这种通信基因,为后来的算力突破埋下了关键伏笔——超节点与集群的核心,正是“如何把更多计算资源高效连接起来”。
徐直军强调。在技术上,华为采用“超节点”创新范式,借助高速互联技术,将多颗芯片集成为逻辑上的单台计算机,突破单芯片算力上限,走出“以多胜少”的新路径。
简单点说,每一个超节点,就好像是大兵团作战,能弥补单个芯片的不足,成为“算力巨无霸”。
从技术逻辑看,华为“超节点+集群”方案通过两大突破实现“性能跃升”:
其一,依托互联协议“灵衢”破解协同难题,让8192张甚至15488张芯片像“一台计算机”一样协同工作,避免了传统计算“卡间时延高、数据传输慢”的痛点。其二,我国“西电东送”“东数西算”工程已构建起完善的能源保障体系,“超节点+集群”可部署在西部算力枢纽,利用清洁电力降低能耗成本,让“算力跟着电力走、电力支撑算力转”成为现实。
根据华为在智能世界2035系列报告发布会上的信息,2035年全社会的算力总量将增长10万倍。
徐直军透露,华为超节点Atlas 950 SuperPoD,算力规模8192卡,预计于今年四季度上市。更强大的算力规模15488卡的Atlas 960 SuperPoD,将在2027年四季度上市。
与此同时,华为宣布开放灵衢互联协议技术规范,上下游企业可基于该协议研发光模块、交换机、服务器等配套产品,形成“超节点硬件+软件工具链+行业解决方案”的完整产业链。这种“开放共建”模式既能避免重复研发、资源浪费,又能吸引芯片设计、算法优化、行业应用等领域的伙伴加入,逐步构建自主AI生态体系,最终摆脱对外部生态的依赖。
“华为在算力领域的突破对中国AI产业意义深远,有效解决了长期存在的算力瓶颈问题。”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表示,这一突破为国内AI企业提供了充足、高效且低成本的算力支持,使它们能够在更公平的竞争环境中与国际巨头展开竞争,加速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
抢占全球算力高地
AI是未来科技竞争的核心战场,而算力是这场竞争的“军备”。拥有自主可控的强大算力,中国才能在全球AI规则制定、技术标准形成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超大规模智算集群技术突破,完善全国一体化算力网,这一政策导向直指中国AI产业的核心诉求:唯有充足、高效、可持续的算力,才能支撑技术创新与产业落地。
截至今年一季度,我国“东数西算”八大枢纽节点算力总规模达215.5EFLOPS,占全国总算力的70%以上,八大枢纽节点智能算力达174.11EFLOPS,占比达80.8%,国家枢纽节点“算力高地”的地位日益突出。
从“东数西算”政策落地到超节点集群商用,中国AI产业正迎来“算力突围”的关键窗口期。华为“超节点+集群”的战略,不仅解决了当前算力供给不足的问题,更关键在于构建“技术创新→产业落地→生态共建”的完整路径——提升大模型训练效率,让传统行业AI转型成本降低,让中小企业也能参与到AI创新中。
“华为的算力突破,既缓解了中国AI产业当下的算力焦虑,更为长远发展筑牢了数字底座。”郭涛认为,超节点集群通过云平台开放算力后,中小企业无需购置硬件,只需按需付费即可获取万亿级模型的训练、推理能力,推动AI技术从“头部企业专属”走向“全行业可及”,真正让中国AI产业“没有算力之忧”。
算力底座不断夯实,给中国AI产业带来的革新将是全面而深刻的。
以华为扎根的粤港澳大湾区为例,这里,AI产业非常活跃,生态链这一池春水,有望被进一步激活。
作为经济第一大省,广东在AI产业和算力基础上均具有独特优势。依托广州、深圳两大国家级超算中心,并建设韶关数据中心集群、鹏城云脑、横琴先进智能计算平台等一批高水平智算中心,广东综合算力指数稳居全国前列。2025年3月,《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发布,更进一步明确了将支持超大规模算力调度等技术攻关,打造国家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
从金融、医疗到制造、交通,广东拥有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和丰富的AI应用场景。随着华为的“超节点+集群”方案正在重新定义算力基础设施形态。未来,广东的算力基础在规模、质量、效率和可持续性上都将有质的飞跃,在算力大脑的赋能下,更多AI技术将在广东更为茁壮的成长。
在广东,算力与产业的协同效应也正在彰显成效。在金融领域,华为与多家银行合作,利用昇腾芯片的强大算力,实现智能风控、智能客服等应用,提高了银行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在医疗领域,华为与各大医疗机构合作,开展医学影像诊断、疾病预测等AI应用,为医疗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不只是大湾区,随着昇腾芯片和超节点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围绕昇腾生态进行研发和创新,形成了涵盖芯片、硬件、软件和应用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显著增强了产业的自主可控能力,激活产业生态。
徐直军表示,用超节点架构与灵衢互联协议打造超节点和集群,满足中国算力需求,既是华为的目标,也是对产业界和国家的承诺。他直言:“这条路是被逼出来的伟大,但闯出来就能拉动中国产业链。”
策划|记者 吴江
统筹|记者 刘佳宁
文图|记者 潘亮 陈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