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的上海张江,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在上海市长龚正与中核集团董事长申彦锋的共同揭牌下正式宣告成立。这家注册资本高达150亿元的“国家队”甫一诞生便引发全球能源界瞩目。成立仪式上,上海电气、申能集团等产业链龙头现场签署创新联合体协议,资本与技术在国家级平台上实现深度捆绑。
七家重量级股东投资
可控核聚变领域迎来里程碑时刻——中国聚变公司正式在沪挂牌成立。这家由中核集团主导的“国家队”企业,肩负着将“人造太阳”从实验室带入现实的历史使命。在成立大会上,中核集团、中国核电、昆仑资本、上海聚变、国绿基金、浙能电力及四川聚变这七家重量级股东共同签署了增资扩股协议,以1.0019元/注册资本的价格共同向聚变公司投资约1,149,157.48万元,认购聚变公司新增注册资本1,146,927.00万元。截至评估基准日2024年10月31日,中核集团作价出资的知识产权评估值为299,953.53万元。本次增资完成后,中国聚变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50.00亿元。
其中,中核集团以现金和知识产权作价入股,出资40.29亿元,持有增资后50.35%的控股权。中石油集团旗下昆仑资本豪掷30.06亿元,获得20%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上海国资体系也深度参与其中,上海未来聚变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和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合计持股15%。其中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是由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以及上海市政府三方共同发起的国家级投资基金。中国核电和浙能电力两家上市公司分别持股6.65%和5%。四川重科聚变则代表成都国资力量,持股3%。
多元资本的汇聚不仅为中国聚变公司注入资金血液,更整合了各方在政策、技术、产业等方面的优势资源,为聚变能商业化搭建起全方位的支撑体系。
资料显示,中国聚变公司并非从零开始的新企业。其前身是成立于1983年的中国核燃料有限公司,原为中核集团旗下专注于核电设备研发的子公司。2025年6月末财务数据显示,该公司资产总额已达53.69亿元,所有者权益53.67亿元。尽管目前尚未实现营业收入,但百亿级资本的注入为其未来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点亮“人造太阳”的征程
中国聚变公司承载着一个宏伟使命——将被称为“人类终极能源”的可控核聚变变为现实。
可控核聚变是让质量轻的原子核在极高温度和压力下发生聚变反应,释放出巨大能量。这一过程与太阳发光发热的机制一致,因此也被叫做“人造太阳”工程。聚变能源的颠覆性在于其三大特质:燃料氘取自取之不尽的海水,反应产物是无污染的氦,没有核裂变的放射性风险,更不排放二氧化碳。
世界其他国家也在研究可控核聚变,中国作为2006年加入全球最大“人造太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的成员,负责多项关键部件的研制装配难题。中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技术研发速度相当迅速,对比其他国家的进展,已经走在前列。
中核集团聚变领域首席科学家段旭如曾表示,我国预计2045年左右进入示范阶段,有望在2050年前后实现商业化发电。
重塑全球能源格局的支点
中国聚变公司落户上海的背后,是这座城市在核能领域的深厚积淀与前瞻布局。记者了解到,上海拥有国内最完整、综合实力最强的核电产业链,涵盖近200家核能相关企业。上海已将聚变能源作为前沿科技与未来产业培育的重点方向,先导布局高温超导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引育高水平创新主体和优秀人才团队。
中国聚变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核聚变产业化进程进入新阶段。中信建投分析指出,随着技术的持续突破、项目融资的持续开展、政策层面重视程度的持续提升,我国可控核聚变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值得注意的是,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技术外溢效应:聚变研发衍生的高温等离子体控制、强场磁体等技术,正在开辟医疗设备、新材料等更大级别新市场。
全球能源格局正因此重构。世界银行分析预测,到2035年,发展中国家电力需求将增长一倍以上,届时来自发电、电网和储能方面的投资将从目前的2800亿美元增加到约6300亿美元。华金证券预计,2023年全球核聚变市场规模达到3012亿美元,2030年预计近5000亿美元。
在这场决定人类未来的能源竞赛中,注册资本150亿元的“国家队”启航,标志着中国已进入关键的加速阶段。
文|记者 董鹏程 实习生 黄逸晨
图|豆包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