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腰部触诊
患者取俯卧位来触诊腰椎,能够较真实地反映腰椎序列及曲度的状态。
摸腰椎序列
腰椎触诊从腰椎位置及其序列的触摸开始。
由于腰背部竖脊肌等软组织的肥厚、僵硬,在开始触诊的时候,腰椎其他结构通常很难摸到,而能被清楚感知的腰椎结构,是向后突出的棘突。
通过触摸棘突两侧的状态,即棘突的左右偏向和两侧横突部肌肤的高低,可以判断腰椎的左、右旋转状态
通过棘突向后凸起与向前凹陷的不同状态,可以了解椎体向后或向前移动、甚或滑脱的趋向。
在运用相应手法松解腰部软组织后,我们就可以透过软组织,深在地触摸腰椎两侧的横突。
横突尖部的位置可以很快被触摸到。从腰椎两侧横突的位置对比,我们不难了解双侧横突高低不同的状况。再结合棘突的触诊结果,我们很快便可以得出腰椎沿纵轴(Y轴)旋转的方向,并估摸其旋转的角度。
在腰椎横突能够被摸清楚的情况下,相邻腰椎横突之间的间隙状态便可以被了解。如果两相邻腰椎双侧横突间隙出现不等宽的状况,那么其中一个腰椎出现沿矢状轴(Z轴)旋转便存在可能。若相邻多节腰椎双侧橫突间隙出现均衡不等宽的现象则较窄间隙水平的椎间盘就可能存在其高度下降的退变状况。
从多节段腰椎棘突与横突整体序列状态的触诊,我们可以了解其序列有无多节段紊乱或出现多节段整体性旋转有无侧弯以及侧弯度大小的状况。
摸腰椎曲度
通过手法触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判断腰椎曲度的状况。
患者处于坐位或站立体位时腰椎处于承重的功能状态,不能真实反映其腰椎曲度的状况。因此,对腰椎曲度的手法触诊,最好在俯卧位下进行。
将所有腰椎棘突的顶点联系起来,便构成手法触诊下的整个腰椎的曲度形态。
从现象上,我们可以初步得出腰曲过大、腰曲平直和腰曲反张的触摸结果。
我们可以结合腰椎侧位X线片及其测量分析,以及患者腰部症状反应,积累并建立腰椎曲度大小的经验判断标准。
摸腰骶角
腰骶角是反映腰骶部力结构状态的重要指标。
腰椎所承载的人体上半身重力能否顺利传递到骶椎上而不额外增加相关结构的应力负担,便是腰骶角大小正常与否的意义所在。
腰骶角可以从X线片上进行测量获得,也可以通过手法触摸,在一定程度上定性了解腰骶角度的现实状态及其合理性。
腰骶角过大时,触诊时可发现腰骶部凹陷下去或骶椎点头(水平骶椎);腰角过小时,腰骶部平直或反张,骶椎仰头(垂直骶椎)。
触诊腰骶角与触诊腰椎曲度一样,最好在俯卧体位下进行操作。
摸腰部软组织
除了腰椎骨结构以外,腰部肌肉、深浅筋膜、韧带等所有的软组织共同构成了腰椎的稳定结构,同时也构成了引导腰部进行活动的动力与平衡结构。
了解腰背筋膜、竖脊肌、椎旁小肌群、腰方肌等腰部软组织的结构及其起止点分布状态,是提升腰部触诊技能的重要条件。腰部软组织僵硬、挛缩、粘连、肿胀以及钙化、软骨化等等异常结构状态,在没有影像资料支持的情况下,均需要通过手法触诊来了解,因而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动态触诊
动态触诊是腰部触诊的另外一个重要方法。前述腰部触诊所用的方法,以静态触诊为主。
腰椎间盘是腰椎的重要结构之一。腰椎间盘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定性反映了腰部整体的结构与功能状态。因此,对于腰椎间盘结构与功能状态的了解,是诊疗腰部疾患的重要方面。
通常,我们可以通过腰部磁共振成像,直接获取椎间盘的资讯。或者通过X线片、计算机体层摄影间接了解椎间盘的状况。
“东方柔性正骨”在获取患者腰椎间盘的资讯方面可以运用独特的掌压触诊技术,从腰椎被掌压推动时活动的状态在手下的感觉上获取椎间盘结构与功能的部分相关资讯。这是“东方柔性正骨疗法”动态触诊腰椎的重要方法之一。
掌压触诊技术,即是运用“东方柔性正骨”的掌压法,对目标腰椎的棘突重复施压,使该腰椎上关节突关节面与上位椎体的下关节突关节面重复进行“分离-结合-分离”动作,进而带动该水平的椎间盘及韧带复合体进行弹性伸缩运动,通过手掌之下椎体运动状态的感觉、感受,了解相邻椎体间的椎间盘及韧带复合体的结构与功能的基本状态。
掌下的感觉,依据掌下椎体被推动及恢复的移动状态,有“弹性好、活动能力强”“弹性较差而黏滞”“粘连而不易活动”“两节椎体完全融合为一体”等不同的感受与判断。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之掌压技术,见第五章及本章相关内容。
另外一个临床常见的动态触诊腰椎的方法,是腰椎的推摇触诊法。
患者取坐位,医者亦取坐位,面对患者左侧面。
医者用辅助手(左手)的手臂横过患者胸前,扶持于患者对侧肩部,操作手(右手)置于患者腰椎部位,双手配合,在推动患腰活动的情况下获取患者腰椎活动状态的相关资讯。
或者,患者坐前面,医者坐患者后面。医者双手置于患者腰部两侧,轻松推动患者腰部左右晃动。根据医者观察及手下对患者腰部活动状态的感知,了解患者腰椎的序列与功能状态。
摸相关软硬结构
触诊腰部上下相关结构,包括触诊骨盆、胸椎、颈椎、肋笼、股骨等骨结构,以及胸背部腹部、臀部及大腿前后内外软组织。
腰椎的力学紊乱状态与骨盆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骶椎既是腰椎直接向下延续的脊柱结构,同时也是骨盆的构成结构,位居下位的骶椎的位置状态对位居其上的腰椎的空间状态有着直接且重要的影响。腰骶关节是腰椎和骨盆的连接处,有着很大的活动性,也是骨移位最容易发生的部位之一。所以,在腰部诊疗时对骨盆及与之相关的臀腿部软组织进行触诊有其重要意义。
触诊骨盆及相关软组织的基本方法见第七章相关内容。
腰椎的下端是骨盆,上端与胸椎相延续。腰部的软组织下端附着于骨盆,上端附着于肋骨。因此,胸椎与肋骨便成为与腰部紧密联系的腰以上结构。对胸椎、肋骨及相关软组织结构及功能资讯的触诊了解,便成为把握腰部结构与功能状态的重要条件。
触诊胸椎、肋骨及相关软组织的基本方法见第九章相关内容。
腰椎与股骨发生联系的纽带是腰大肌。腰大肌的结构及功能状态对腰椎的功能活动发挥着重要影响。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股骨的空间位置状态,结合腰椎的序列及曲度状态,了解、判断腰大肌的状态。同时也可以通过“股骨-腰大肌-腰椎”筋骨关系链,建立其筋骨关系的调整通道。
腰部触诊
患者取俯卧位来触诊腰椎,能够较真实地反映腰椎序列及曲度的状态。
摸腰椎序列
腰椎触诊从腰椎位置及其序列的触摸开始。
由于腰背部竖脊肌等软组织的肥厚、僵硬,在开始触诊的时候,腰椎其他结构通常很难摸到,而能被清楚感知的腰椎结构,是向后突出的棘突。
通过触摸棘突两侧的状态,即棘突的左右偏向和两侧横突部肌肤的高低,可以判断腰椎的左、右旋转状态
通过棘突向后凸起与向前凹陷的不同状态,可以了解椎体向后或向前移动、甚或滑脱的趋向。
在运用相应手法松解腰部软组织后,我们就可以透过软组织,深在地触摸腰椎两侧的横突。
横突尖部的位置可以很快被触摸到。从腰椎两侧横突的位置对比,我们不难了解双侧横突高低不同的状况。再结合棘突的触诊结果,我们很快便可以得出腰椎沿纵轴(Y轴)旋转的方向,并估摸其旋转的角度。
在腰椎横突能够被摸清楚的情况下,相邻腰椎横突之间的间隙状态便可以被了解。如果两相邻腰椎双侧横突间隙出现不等宽的状况,那么其中一个腰椎出现沿矢状轴(Z轴)旋转便存在可能。若相邻多节腰椎双侧橫突间隙出现均衡不等宽的现象则较窄间隙水平的椎间盘就可能存在其高度下降的退变状况。
从多节段腰椎棘突与横突整体序列状态的触诊,我们可以了解其序列有无多节段紊乱或出现多节段整体性旋转有无侧弯以及侧弯度大小的状况。
摸腰椎曲度
通过手法触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判断腰椎曲度的状况。
患者处于坐位或站立体位时腰椎处于承重的功能状态,不能真实反映其腰椎曲度的状况。因此,对腰椎曲度的手法触诊,最好在俯卧位下进行。
将所有腰椎棘突的顶点联系起来,便构成手法触诊下的整个腰椎的曲度形态。
从现象上,我们可以初步得出腰曲过大、腰曲平直和腰曲反张的触摸结果。
我们可以结合腰椎侧位X线片及其测量分析,以及患者腰部症状反应,积累并建立腰椎曲度大小的经验判断标准。
摸腰骶角
腰骶角是反映腰骶部力结构状态的重要指标。
腰椎所承载的人体上半身重力能否顺利传递到骶椎上而不额外增加相关结构的应力负担,便是腰骶角大小正常与否的意义所在。
腰骶角可以从X线片上进行测量获得,也可以通过手法触摸,在一定程度上定性了解腰骶角度的现实状态及其合理性。
腰骶角过大时,触诊时可发现腰骶部凹陷下去或骶椎点头(水平骶椎);腰角过小时,腰骶部平直或反张,骶椎仰头(垂直骶椎)。
触诊腰骶角与触诊腰椎曲度一样,最好在俯卧体位下进行操作。
摸腰部软组织
除了腰椎骨结构以外,腰部肌肉、深浅筋膜、韧带等所有的软组织共同构成了腰椎的稳定结构,同时也构成了引导腰部进行活动的动力与平衡结构。
了解腰背筋膜、竖脊肌、椎旁小肌群、腰方肌等腰部软组织的结构及其起止点分布状态,是提升腰部触诊技能的重要条件。腰部软组织僵硬、挛缩、粘连、肿胀以及钙化、软骨化等等异常结构状态,在没有影像资料支持的情况下,均需要通过手法触诊来了解,因而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动态触诊
动态触诊是腰部触诊的另外一个重要方法。前述腰部触诊所用的方法,以静态触诊为主。
腰椎间盘是腰椎的重要结构之一。腰椎间盘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定性反映了腰部整体的结构与功能状态。因此,对于腰椎间盘结构与功能状态的了解,是诊疗腰部疾患的重要方面。
通常,我们可以通过腰部磁共振成像,直接获取椎间盘的资讯。或者通过X线片、计算机体层摄影间接了解椎间盘的状况。
“东方柔性正骨”在获取患者腰椎间盘的资讯方面可以运用独特的掌压触诊技术,从腰椎被掌压推动时活动的状态在手下的感觉上获取椎间盘结构与功能的部分相关资讯。这是“东方柔性正骨疗法”动态触诊腰椎的重要方法之一。
掌压触诊技术,即是运用“东方柔性正骨”的掌压法,对目标腰椎的棘突重复施压,使该腰椎上关节突关节面与上位椎体的下关节突关节面重复进行“分离-结合-分离”动作,进而带动该水平的椎间盘及韧带复合体进行弹性伸缩运动,通过手掌之下椎体运动状态的感觉、感受,了解相邻椎体间的椎间盘及韧带复合体的结构与功能的基本状态。
掌下的感觉,依据掌下椎体被推动及恢复的移动状态,有“弹性好、活动能力强”“弹性较差而黏滞”“粘连而不易活动”“两节椎体完全融合为一体”等不同的感受与判断。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之掌压技术,见第五章及本章相关内容。
另外一个临床常见的动态触诊腰椎的方法,是腰椎的推摇触诊法。
患者取坐位,医者亦取坐位,面对患者左侧面。
医者用辅助手(左手)的手臂横过患者胸前,扶持于患者对侧肩部,操作手(右手)置于患者腰椎部位,双手配合,在推动患腰活动的情况下获取患者腰椎活动状态的相关资讯。
或者,患者坐前面,医者坐患者后面。医者双手置于患者腰部两侧,轻松推动患者腰部左右晃动。根据医者观察及手下对患者腰部活动状态的感知,了解患者腰椎的序列与功能状态。
摸相关软硬结构
触诊腰部上下相关结构,包括触诊骨盆、胸椎、颈椎、肋笼、股骨等骨结构,以及胸背部腹部、臀部及大腿前后内外软组织。
腰椎的力学紊乱状态与骨盆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骶椎既是腰椎直接向下延续的脊柱结构,同时也是骨盆的构成结构,位居下位的骶椎的位置状态对位居其上的腰椎的空间状态有着直接且重要的影响。腰骶关节是腰椎和骨盆的连接处,有着很大的活动性,也是骨移位最容易发生的部位之一。所以,在腰部诊疗时对骨盆及与之相关的臀腿部软组织进行触诊有其重要意义。
触诊骨盆及相关软组织的基本方法见第七章相关内容。
腰椎的下端是骨盆,上端与胸椎相延续。腰部的软组织下端附着于骨盆,上端附着于肋骨。因此,胸椎与肋骨便成为与腰部紧密联系的腰以上结构。对胸椎、肋骨及相关软组织结构及功能资讯的触诊了解,便成为把握腰部结构与功能状态的重要条件。
触诊胸椎、肋骨及相关软组织的基本方法见第九章相关内容。
腰椎与股骨发生联系的纽带是腰大肌。腰大肌的结构及功能状态对腰椎的功能活动发挥着重要影响。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股骨的空间位置状态,结合腰椎的序列及曲度状态,了解、判断腰大肌的状态。同时也可以通过“股骨-腰大肌-腰椎”筋骨关系链,建立其筋骨关系的调整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