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泰之《东方柔性正骨传真》全书诵读

74 第十二章-脊柱各区段间生理曲度的标准与变化的规律


Listen Later

脊柱各区段间生理曲度的标准与变化的规律

  不同区段生理曲度的标准

  1.口诀

腰曲较小以承举,颈曲稍大应目许。

胸挺腔容两曲直,三弯互移有规矩。

  2.颈曲:“ 颈曲稍大应目许”,说的是颈椎的生理曲度应该稍大些,以增大头部活动范围,有利于视野较宽范围的生理活动需要。

  在颈曲稍大时,颈椎的椎间应力主要集中在关节突关节部,且上下关节突关节的接触面相对较小,椎间盘所承担的应力也相对较小,故稍大的颈曲可以增大颈椎活动幅度范围,增强颈部运动的灵活性。

  眼球的视野与颈部的灵活性紧密相关,故颈部稍大的灵活性对人体生命活动有利。

  稍大的颈曲具有相应较大的椎间孔。由于颈曲稍大,颈椎的总体长度也会稍长,所以,颈髓及椎动脉相应伸展而显得稍细。这样的状况有利于颈部脊髓、神经、血管等重要结构保有相对宽裕的通道空间,故有利于颈部系统功能的健康发挥。头部适宜的重量将有利于这个状态的实现和保持。

  中华民间俗语“抬头做人”的头颈部体态,正好可以保持稍大的颈曲状态。

  3.胸曲   胸椎生理曲度对胸廓的前后径及胸腔空间大小有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较大的胸椎生理曲度有利于构成较大的胸腔空间以容纳心肺等重要脏器。但是,胸椎除了参与胸腔的构成以外,还有重要的承重功能。承重功能要求胸椎曲度尽可能小,以有利于结构的稳定表现。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口诀“胸挺腔容两曲直”,强调胸曲大小的界定应该兼顾其承重和容纳两方面功能,当然还有运动时的稳定性及形体美的考量。多项平衡的结果,是较小而适度的胸曲不仅能强化胸椎的承载功能,有效完成胸腔的容纳任务,同时对胸廓结构的稳定性有着极大的帮助。

  中华民间俗语“挺胸做人”正好与“胸挺腔容两曲直”相呼应。

  4.腰曲   腰椎稍有曲度即可,这是“腰曲较小以承举”对腰椎生理曲度大小的界定要求。

  腰椎是人体躯干重要的承重结构,也是人体运动的重要枢纽之一。

  较小的腰曲,能有效强化腰部的承载力量。对于体面向前、以身体前屈活动为主的人体结构与功能特点而言,稍向前突的腰曲,为前屈活动为主的腰部功能预设了在活动时腰椎稳定最大化的提前量,因而于腰部活动的灵活性与稳定性皆为有利。

  故此,腰椎生理曲度宜小不宜大,宜小却不可全无。这是“东方柔性正骨疗法”重要的腰曲标准。

  临床上,我们所看到的X线片所显示的完美的腰椎曲度,以“东方柔性正骨”的标准来看,都有腰曲过大的嫌疑。

  中华民间俗语“挺直腰杆做人”正好可以达成较小的腰曲表现。

  5.骶曲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虽然在口诀中没有直言骶曲,但是在“稍小的腰曲”为前提下,对应的是稍为平伏的骶曲。这里所说的骶曲,并不是骶椎体本身的曲度,而是骶椎前倾(点头)与后仰(仰头)的位置状态。

  稍仰头平伏的骶曲,是指骶椎的骶骨角(或称腰骶角),接近于其34°-42°正常范围的较小值34°,呈现出较为向下垂直的骶椎。

  稍仰头平伏的骶椎构成的骨盆位置状态,对人体腹腔内重要的泌尿、生殖、消化等器官有着稳定的容载作用,能使其功能正常发挥,并对骶丛神经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

  中华民间俗语“夹着尾巴做人”从形态特点上正好与此相应。

脊柱曲度的人文表达

  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已经从人文高度对涉及人体脊柱结构的曲度状态作出了精辟的论述。

  关于骨结构位置与序列状态标准的描述,东西方有着不同的概念和说法。东方讲人文,西方讲数据。中国的大厨,在烹调放盐的时候,最常见的描述如放盐“少许”。

  厨艺大师们针对不同美食的烹调要求,经反复斟酌后得出“少许”等概念及表达方式。但是这个“少许”是多少,从表达来看,显然不是用秤称量出来的,而是用心来感知,“手拈心会”。不同状况下,“少许”的量化过程可能在不同的烹调过程中会有变化,但是,数量的变化却依然是在“少许”的前提下用心性感知来指导手下的调整。这样的状况将会随着时间与操作实践的进程而逐渐得到不同程度的升华。

  如果用几克几两来刻板称量,中国的名师高厨们做出来的菜肴就可能会滋味别样了。

  中华文化讲究心性的感悟,“手随心动”不是只存在于正骨医疗技术中,在中华文化的任何一个技艺门类中,都有着类似的表达。

  大家知道,颈椎曲度的僵直或反张,大都与低头的姿势习惯有关。而中华东方文化强调颈部状态以“抬头做人”为标准,这是以状态代替数据,以“治未病”的功能态来直接谢绝病态。

  中华文化的这个内含颈曲的颈部状态“标准”,不仅暗藏了导致颈曲僵直或反张的关键病理要点,更直接、明确地指出了预防及纠正的方法。“抬头做人”不言却明指着颈部状态的健康标准。

  文化,是活的灵魂,不是冰冷的数据。

  从科学角度而言,精确的数据也是必要的,是直观的检验标准。东西合璧,方谓“理法东西通达"。

 脊柱各区段曲度之间转化的规律

  脊柱曲度出现大小变化时,各不同区段的曲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并相互影响,有着特定的相互转化的现象与规律。

  1. 口诀

脊柱有曲,三弯互移。多多少少增减齐,动承护相依。

  2.转化规律:“东方柔性正骨疗法”认为, “脊柱有曲,三弯互移”,是脊柱各区段曲度之间转化的总体规律。

  具体而言,就是在脊柱的颈曲、胸曲和腰曲之间(骶曲是固定不变的), “三弯互移”,一个曲度增大、一个曲度不变,则另外一个曲度将会减小。或一个曲度的增大,可以引起另外两个曲度的减小。

  胸椎两旁有12对肋骨支持,故总体而言,胸椎生理曲度状态相对比较稳定,通常情况下变化不大。因此,临床常见的现象以颈曲与腰曲之间曲度大小的互相转化为主。

3.曲度调控:“多多少少增减齐,动承护相依”,表达的是“东方柔性正骨疗法”对脊柱各区段与整体曲度的手法干预,可以做到“多一些”或“少一点”的精细化控制,而且可以重复进行、反复操作。在调整时,对各节段曲度大小的目标调控,需要兼顾、权衡并满足脊柱的运动、承重及保护等三项功能的要求。

人体结构之间相互制约的因素众多,“层应徼绕”,与脊柱各区段结构密切相关的软硬结构也会对脊柱曲度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临证时,需要对这些因素一一分辨,有效加以利用。

4.临床实用意义   脊柱的手法调整,如果不能自如地进行颈、胸、腰生理曲度的手法掌控,很难说手法技术已经登堂入室。如果脊柱曲度的精细化调整不能做到临床常规化,则脊柱病理状态的手法干预终究是不彻底的。

了解了脊柱局部或整体曲度异常可能存在的内在影响因素,可以让我们有目标地对脊柱各个区段的曲度状态及其内在关系进行全而评估,强化了脊柱整体观的认知,对相关结构病理状态及相关疾病病因诊断可以更加深入。

远取近攻有理由。脊柱曲度的调整不再只是在局部进行的艰难操作或不可能任务。对于所谓难调性曲度异常,不仅需要清楚地认识难调的原因所在,更需要借助曲度变化规律消除障碍,达成生理曲度的重塑。

那些与脊柱曲度异常密切相关的临床常见生物力学紊乱状态,在这里,可以找到妥善解决的有效途径。

病因病机认识深度的显著提高,直接在手法疗法的有效性和稳定性表现上升华。

视野的开阔,脊柱整体观念的深入强化,使得相关疾病在治疗手段、方式与操作程序的设计与实施上得心应手。

脊柱曲度变化规律的探索与临床应用,将许多相关疾病的治疗上升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毛泰之《东方柔性正骨传真》全书诵读By 王治皓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