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泰之《东方柔性正骨传真》全书诵读

76 第十二章-脊柱的三维整体重建


Listen Later

脊柱的三维整体重建

从对人体结构的修修补补转换到以“上帝”的眼光看人类是如何被设计制造的,视野、风光绝对不一样,当然思路更会截然不同。

骨科学与影像学中的“CT脊柱三维重建”,是指运用螺旋CT对脊柱进行扫描,再经过相关软件进行处理,以建立脊柱的三维立体影像,运用于临床脊柱结构及相关疾病分析的技术。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强调的“脊柱三维整体重建”,是指对处于异常力学状态的脊柱结构从其排列序列、生理曲度、物质结构、脊柱功能四个方面进行考察、分析,以脊柱局部与整体功能恢复为核心及主导,对脊柱局部与整体力学状态进行手法干预的过程。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歌诀:

“七层宝塔尖尖,理明先后天渊;曲序应手随取,重建岂待明天。”

序列重建

1.纠正局部与整体序列紊乱 脊柱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功能节段出现力学结构紊乱,均有可能影响其他相关结构,导致脊柱系统功能的稳定性受到破坏。

反过来看,出于软硬结构间复杂的相互关系,使得单一椎体失衡状态的改善或纠正,并不一定能使失衡的脊柱全面、自动地恢复到平衡状态。只有对脊柱系统结构详加审查、整体性干预,才有可能帮助脊柱及相关结构全面恢复健康状态。这是脊柱三维整体重建的基础。

2.对待代偿结构的观点   脊柱局部或整体力学结构紊乱后,为减少紊乱后的继发损害,并维持系统功能的稳定性,人体会从物质结构方面进行主动性性代偿,或增加骨密度,或增大骨体,或增厚软组织,或形成骨赘等等,以将紊乱对系统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代偿结构在慢性损伤性肌肉骨骼疾病中普遍存在。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对待代偿结构的观点是“不破不立”。

将已经不同程度代偿后的脊柱结构进行整体性的干预、调整,虽会破坏旧有的、暂时性的代偿平衡,但将有机会重新建立、回归系统平衡,恢复脊柱的良好结构与功能状态。

触见不平,出手相助,这是“东方柔性正骨疗法”行动的原则之一。针对暂时代偿下看似稳定的结构,整体与局部的出手干预也会毫不迟疑。

不破不立,“东方柔性正骨”可以说是完美主义的忠实信徒。

曲度重建

骨伤与手法医学界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脊柱生理曲度的异常变化与脊柱功能异常之间的关系。

韦贵康等在《关于120例成人脊柱四个生理曲度调査分析的问题》(《中国骨伤》2000年第4期)一文中认为:“曲度变化者比曲度无变化者更易诱发脊柱失稳”“脊柱生理曲度改变出现的症状除了有局部症状外,还有脑神经、内脏症状”,并且“本组病例中有部分病人经手法和牵引治疗,随着脊柱曲度的恢复症状消除”,因而强调“在临床上有必要对此类病人加强重视”。

脊柱生理曲度的调整是脊柱功能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脊柱曲度的调整,任何整脊疗法都是不完整的。脊柱曲度的病理生理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东方柔性正骨疗法”口诀明示“三弯互移有规矩”。

讨论脊柱曲度问题是有条件的。如果没有脊柱及其曲度的整体现念,没有相应的诊断与治疗技术,临床医生就会缺乏探讨这类问题的“工具”,只能选择回避。

脊柱的曲度状态,直接关系到脊柱的整体力学结构与功能状态。通过脊柱各区段间曲度正常标准与其转化规律的认知,进行脊柱曲度的整体调整与重建,成为“东方柔性正骨疗法”得心应手的一项实用临床技能。

除了脊柱系统内曲度的转化规律以外,还必须认识到脊柱系统内外力学结构的相关性。

脊柱系统内外韧带、椎旁小肌群、腹背拮抗肌等软组织,尤其是贯穿脊柱系统的前纵韧带、后纵韧带和棘上韧带这三条韧带,对脊柱局部区段及整体曲度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这是我们在调整脊柱曲度时必须要认知并直面对待的主体内容,也是脊柱不同区段间曲度转化之内在机制的重要方面。

结构重建

脊柱系统结构的重建,基于脊柱生物力学结构的正常状态。脊柱序列及曲度的正常状态,为脊柱系统脊髓、神经、血管等相关结构提供了良好的空间环境,保障了神经、循环及运动等各项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随着人体自我调整与自愈机制的正常运行,肌肉骨骼系统物质结构异常状态的改善便成为可能。

20世纪后期,西医骨科学的骨结构重建,基本上都是围绕结构置换方向进行。置换手术技术、置换材料、置换材料与置换装置科技,几乎成为结构重建的主体内容与唯一途径。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所讨论的结构修复与重建,是指处于异常力学状态下骨与软组织代偿性结构的可逆性变化过程及结果。

骨骼的骨量和正常生理状态的维持有赖于对骨骼施加适当的应力刺激,这种机械应力(mechanical stress)与骨骼形成的关系最初由德国医学博Jnlius Wolff于1892年提出,并被命名为“Wolff骨骼改适定律”(Wolff's law of bone transformation),简称 “Wolff 定律”(Wolff's law)。

Wolff认为,骨功能的每一改变,都有与数学法则一致的、确定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的变化,即骨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反映了其功能。骨组织是一种自优化组织,其结构会随着外载的变化而逐渐变化,从而达到最优的状态。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Wolff定律是骨结构的适应性原理。

骨组织中有骨细胞、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等三种细胞,且这三种细胞能互相转换、互相配合而可吸收旧骨质,产生新骨质。

孟和、顾志华主编的《骨伤科生物力学》对骨重建有着精辟的论述:“活体骨不断进行着生长、加强和再吸收过程,我们把这个过程总称为骨的‘重建’。骨重建的目标总是使其内部结构与外表形态适应其荷载环境的变化。重建可分为表面重建和内部重建。表面重建指的是在骨外表面上骨材料的再吸收或沉积,内部重建则是指通过改变骨组织的体积密度对骨组织内部的再吸收或加强。”

因此,骨重建的过程,即是骨结构随其力学环境的变化而从结构上进行适应性调整的动态过程。骨材料的沉积与再吸收是生命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个过程将会随着生命的延续而不断进行。当局部力学环境发生变化以后,骨材料的沉积与再吸收平衡将随之发生变化,骨结构的外部形态也将随之出现相应改变。

骨质增生、骨赘形成或钙化,乃至骨化的韧带,这些结构的所谓退变性变化反映的是其局部力学环境的异常改变,这是Wolff定律的具体体现。反过来,如果空间力学环境再次发生变化,其局部结构能否再次出现相应变化呢?

我们在临床上常常可以通过触诊了解到,许多已经钙化、硬化的软组织,在经过手法干预、改变其力学环境等物理性条件后,其继续退变的进程被阻止,甚至部分已经退变的软组织机构逐渐出现可逆过程而恢复正常。

woiff定律在骨伤手法医疗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功能重建

“结构决定功能”,并非只是单一器官结构与其个体功能之间的关系表达。具有复杂生命活动的人体脊柱结构,更多的表达是脊柱系统内外软硬结构之间,即人体多结构,多器官、多系统之间密切联系、相得互补、共同完成某一特定功能活动的有机特性。

也就是说,系统内的某单一结构即便出现物质结构性异常(如单一椎体发生压缩性骨折),而只要其功能单元(关节突关节、椎间盘、韧带与椎旁软组织等)的系统功能正常,则其单一结构缺陷所引致的功能不足,可以被集体贡献的系统能力代偿而掩盖。

脊柱本身在其序列与曲度方面表现出来的整体性力学结构,是其良好功能状态的基础。

脊柱系统的功能重建,将聚焦于以其序列与曲度状态为基础所表达的运动单元内多结构之间协调、互补的整体性关系修复方面,而非单一物质结构的修复。

近20年来,西医骨科学脊柱系统重建的主体,明确地从结构重建转向了功能重建方向,证明功能重建才是脊柱系统重建的主体与根本目标。

脊柱力学状态判断与调整的7个层次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把对脊柱力学状态的判断与手法干预分为7个层次。基础层次:是局部椎体移位的触诊及定点定位的手法调整。如患者诉腰痛,触诊发现腰椎某一节段错位了,然后采用扳法或其他局部冲压等手法纠正,纠正结束,操作完毕。认为一招即可解决全部问题,这是脊柱力学状态判断与手法干预的最基础层次。

第二个层次:在触诊时,发现不仅一节椎体移位了,还有更多节段的椎体同时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移位表现。于是,采用多种手法对多节移位的椎体进行调整、纠正。在这个层次,虽然看到多个脊柱节段有问题,但视野仍然在脊柱的局部区段,还没有建立起多个脊柱节段之间相互联系的概念。

第三个层次:视野拓宽了,不仅看到局部多节段椎体移位,更发现全脊柱的多个不同区段的椎体同时存在移位,开始怀疑与探索多个区段椎体移位之间的联系,开始初步建立全脊柱不同区段之间序列关系的整体概念。

上述这三个层次,对脊柱力学状态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椎体的位置及其与相邻椎体之间的排列关系上,即脊椎的相对位移方面,基本上没有涉及脊椎的绝对位移、脊柱的局部与整体曲度概念。

第四个层次:视野进一步拓展,除了关注全脊柱各区段脊椎的位置与排列状态外,同时也重视对脊柱曲度状态的检查与手法干预,开始从脊柱序列及曲度两个方面建立全脊柱整体性的力学观念。到这个层次,手法整脊技术才开始出现质的飞跃,才可以说专门针对脊柱进行手法干预的“整脊疗法”开始走向相对完善。

 第五个层次:视野开阔了,观察更全面、仔细了。“放眼整体,更得秋毫”这时就会发现在对脊柱进行序列及曲度干预的过程中,遇到了更多的问题,发现许多阻碍脊柱力学状态改善的限制因素。这些因素与上、下肢骨及其带骨的力学状态有着密切联系。于是,解除这些相关限制因素的工作,成为了脊柱调整的重要前提与组成部分。至此,“东方柔性正骨疗法”之“整脊疗法”,开始广泛涉及头颅、骨盆及四肢骨等全身骨结构。

到了第五层次,才能说刚刚踏入手法正骨医学的正殿门槛,才刚开始初识正骨医学的正位君威。

即便是踏入了正骨医学的门槛,也还只是在单纯的强调骨间关系的“骨链”上做功夫,还没有从根本上涉及与骨结构力学状态息息相关的软组织结构,还没有涉及筋骨关系。

第六个层次:在这个层面上,才具备全面重视筋骨关系、并旁涉全身筋膜体系的观念与能力。此时对脊柱与人体其他生命系统关系的认识也进入全面深入的阶段。在疾病诊疗、治疗手法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灵活地运用筋骨关系及相关系统资源,“皮肉筋骨并血气,路路分明看仔细”,进入“东方柔性正骨疗法”四大“程序法诀”的“整”字诀程序,达成快捷、稳定的临床疗效。

第七个层次:“东方柔性正骨疗法”谓之“手法的入髄通脑”,是单纯运用手法正骨技术深入颅脑之内、在一定程度上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空间力学状态进行手法干预的过程。这是“东方柔性正骨疗法”在脊柱手法的理法方面上升到新高度的具体表现。

我们可以把手法技术的前三个层次称为“捏积木”,而把其后的层次戏称为“抓蛇”。其间的不同,在于前者所认知的脊柱状态基本上是以静态为主,而后者所应对的是活的脊柱,是会“挣扎”的脊柱状态。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毛泰之《东方柔性正骨传真》全书诵读By 王治皓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