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泰之《东方柔性正骨传真》全书诵读

91 第十四章-足踝-病例


Listen Later

足踝疾患手法诊疗的经验要点与典型病例举隅

足踝疾患的手法诊疗,如同其他部位疾患的诊疗一样,首先应从症状发生部位、症状体征、疼痛程度及其现病史,结合局部与整体触诊检查,分淸其疾病性质与病变部位。

如足跟痛,我们可以从其神经病因、骨移位病因和软组织损伤病因三方面去深入分析,缺一则其诊疗难以全面、彻底。

对于足跗跖关节、楔间关节或楔舟关节等具体关节部位疼痛症状,结合其现病史及足踝背屈或跖屈检查情况,我们大多可以从足跗骨向近端移位、关节间隙狭窄、关节间压力过大等方面得到分析和判断的结果。因此,撤除骨关节间异常应力的“撤”字法诀,便成为治疗足跗骨部疼痛的首要操作程序。

略显复杂的病情,多与相关神经病因及“结构的多级相应”病因病机有关。足踝部软硬结构状态,足弓的高低,与膝、髋、骨盆、腰骶状态密切相关,不仅生理过程相关,病理表现同样紧密联系。其内在机制,离不开生物力学原理。

诊疗人体任何部位的力学结构紊乱性疾病,均可以从足踝部力学状态开始着手。因此,足踝部的正骨诊疗虽为本书接近尾声的章节,然而,足踝部力结构状态却是全身生物力学结构形成之起点所在。

以足踝部为起点,从小向上顺序进行分析的重要性不能不知。足踝部与人体其他部位力学关系的内在规律不能不去精心探索,即便是在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情况下,跟距骨内外旋、内外翻及足弓高低对膝关节的影响也是明显的,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希冀对人体筋骨结构的审察精思,如环之无端,层层递进。

【病案一】

黄女士,52岁,诉双侧踝关节周围酸痛半年,有时跟腱部牵扯痛,有时足底,行走时间稍长则不适加重,休息后好转。

查:双足踝皮色正常,无红肿发热。骨盆前倾角过大,腰骶角过大,足弓高,双膝稍过伸。

印象:踝周软组织慢性损伤。

手法治疗:端盆法纠正骨盆前倾角,使之减小;指推法及掌压法减小腰骶角,指推法调小足弓。

结果:调整完毕,所有症状全部消失。

分析:此病例为骨盆前倾角过大与高弓足之结构不相应所致。

骨盆前倾角过大与高足弓为结构不相应,通常会导致膝部不适,以膝部不能伸直为体征表现。然而该患者的膝部为稍过伸,故为盆膝相应,而结构的不相应向下转移到踝部:也就是胫骨后仰与高弓足不相应,踝周软组织应力于此便会异常增大,以维系足踝结构稳定与功能发挥,时间既久,踝周软组织疲劳,慢性损伤出现,故出现踝周症状。

腰骶角过大、腰骶部序列紊乱也将影响坐骨神经导致其功能失常,进而影响踝周软组织功能调节。

本病例调整方案是骨盆与下肢关节的多方协调。既要调小骨盆前倾角,改善腰骶状态,同时也要调低足弓,改善足踝部筋骨结构的协调状态,以最终达成盆、膝、踝部力学结构的协调相应。

【病案二】

陈女士,39岁,诉左足跟部疼痛2个月,晨起脚踏地时痛甚,活动后缓解。行走较久左足跟也会疼痛。

查:左足跟骨底部前缘压痛(+),L5棘突左侧压痛(+)。腰骶椎序列紊乱,骨盆旋移,左足弓较小。

X线片显示:左足跟骨底部前缘骨赘形成,足弓扁平。

印象:左足跟痛。

手法治疗:端盆法纠正骨盆旋移,指推法及掌压法纠正腰骶序列,指推法调左侧跟骨向仰头方向、增大足弓,抻法松解左足底跖筋膜及跟骨底部筋结。

结果:3次治疗,足跟痛完全消失。

分析:足跟痛是骨伤科临床常见疾病。“东方柔性正骨疗法”对足跟痛的病因认知,主要从三方面着手——神经源性、骨移位源性及足部软组织源性,且这三方面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从神经源性病因着手,我们可以发现患者腰骶部结构序列的紊乱现象。从骨移位源性方面检查,会常见患者足弓扁平(也有高弓足者)。而软组织的病理表现,可见跖筋膜张力的增大及其在跟骨底部前缘附着处的损伤。依据动力来源不同,可有足弓扁平、足底跖筋膜受牵张而跟骨底部附着处应力过大与足弓高、足底跖筋膜挛缩而导致跟骨底部附着处张力过大等两种不同情况。足部X线侧位像上跟骨底部前缘骨赘的形成,就是该附着处跖筋膜张力异常增大的具体表现和结果。因此,足跟痛的治疗,必须要从腰骶部力学结构、足弓及足底筋膜张力三方面着手进行检查、调整。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毛泰之《东方柔性正骨传真》全书诵读By 王治皓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