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怎样才是真正的赞叹佛陀?
一年过去,这里多了些朋友,始终还是有人期望去理解阿含经在讲什么。现在看来,去年的一些局部的想法是错误的,我会在后续合适主题的音频中进行修正的说明。
这次的更新,也就不在集中于止与观的解释,我知道那样的解读,不容易理解,也不适合以这种单向的我讲你听的方式来进行。要解释一个微妙的对象,需要的是交流,你知道我的意思,我明白你的意思,如此才能解释清楚。如此,若你真心想有更多的理解,可以在主播的个人信息页找到联系我的方法。
在这里,我将以庄春江先生编辑的阿含经故事选为纲要,以此为线索来说说阿含经在讲什么。这会是一次不定期的漫长的更新,我无意持续的不间断地更新,只会在合适的时间来发布,可能是一周一次,也可能是一个月一次。请不要期望多么美妙的声音,我不是在诵读,我是在讲述。
第一篇,怎樣才是真正的讚歎佛陀?
在体验到无处不在的痛苦之后,人们向智者请教,期望有某种方法避免痛苦的继续,他们找到了佛陀。
佛陀会向你说明戒行的重要性,戒,是有所不为。如果人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没有任何界限,可以无所不为,那么他将陷于痛苦之中,比如贪婪的追逐美色,财物,权势的行为,将伤害他人,也会伤害自己,比如憎恨他人的行为,将伤害他人,也会伤害自己。
不过,一个表面看来满足戒行的人,可能只是在语言上没有咒骂他人,在身体行为上没有拳打脚踢,他还是可以在内心诅咒他人,他仍然在心里憎恨不已,这是旁人观察不到的。
也就是说,仅仅是身体与语言行为上的有所不为,不能就算是具备德行,因为这种外在的表面的动作的约束,不代表他内心没有波澜。
真正的戒,是在内心中不存在贪欲与憎恨,这是真正的有所不为。
这不容易做到。一个人从内心中满是贪欲与憎恨,变得少有贪欲与憎恨,就是了不得的事情,这时,他已经接近于圣者。
那么,如何不局限于外在行为的约束,实现从内心之中远离贪欲与憎恨,如何实现由凡人接近于圣者呢?佛陀给出了他的答案,这便是,止。
确实存在一种方法,一种途径,凡人可以依此修养德行,而德行的养成本就是人类教育的根本目的,如此,佛陀是人间的导师,他教导凡人成为圣者。
我们赞叹外在行为的有所不为,我们更应当去探求、追寻、实践佛陀的思想,而实现内心的有所不为,得以真正的有所成就。
止法,是佛陀学说的一大核心,止是内心安定之意。
有这样一种流传已久的观点,止法只能在僻静处,以某种特别的身体姿势才能够习得。这是错误的。
佛陀所说僻静处,是指,当我们需要内心安定而沉思之时,有必要找个僻静处,以免被打扰。
但就内心安定而言,就止法而言,佛陀倡导的不是局限于身处僻静处的内心安定,而是在所有的生活中的内心安定,也可以说,是内心安定地生活着。
佛陀学说的本意,必定不是远离人群,而是远离贪欲与憎恨,即便是在僻静树林里,一个内心充满贪欲与憎恨的人,他远离了人群,他未曾远离恶意。
止法,是在生活中平静内心的方法,是平静地生活的方法。
经由止法的学习与践行,凡人可以完善德行,不让自己被盲目的贪欲与憎恨牵引,在每天的24小时中,有较少的贪欲和憎恨,有较少的痛苦,有较多的平静。这是止法的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佛陀学说的学习,并非如大学那般,在专门集中的学校学习四年那么长时间,佛陀学说本身并不是长篇累牍,不是几十本很厚的著作才能说明清楚的内容。一个完全理解佛说的人,可以用一天时间来说明止的方法。若你花了一天时间完全理解了止的方法,那么余下的就是在生活中践行,按照你所学的那样在你的生活中去那样行动,你并不需要在某个专门的地方作某种集体的重复的练习。
如果我们未曾关心于佛陀的学说,自然难以求学。如果我们关心于佛陀的学说,也未必就能真正的有所得到。两千五百年来,止法的原意,早已经模糊,已经少有人能够突破世间的迷雾看清真相。如此,也就有了见解的不同。
在佛陀的那个年代,同样少不了各种争论。在当时,有这样流行的看法,有人认为,在个体的自我之外存在‘真我’,且这‘真我’是永恒的,如直立不動的石柱。若一个人只有这一生,也便谈不上永恒。这里的永恒,指的是,在轮回中恒常地存在。此种观念以为,区别于自我的‘真我’,从过去到现在,在轮回中存在,也注定继续存在于轮回之中,轮回只能继续,没有停止的可能。
佛陀否定此种观念。他认为,不存在永恒之真我,轮回的存在有其条件,破坏轮回的存在条件,轮回也就终止了。
这世间就是如此。有些人忙于追逐金钱,从来没有想过,关于生死,关于德行,关于善恶,关于轮回。有些人会思考如此宏观而深刻的问题,但未必就能够如同佛陀那般做正确的思考。错误的思考,与不思考,都与正确的思考是两条不同的道路,错误的思考,与不思考,都同样是成就圣者的障碍。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思考呢?两千五百年来汗牛充栋的佛家典籍有多少表达了佛陀的本意呢?在佛陀去世之后,这成为了一个困难的问题,我们已经无法向佛陀当面求证。
广为流传的‘无我’说被很多人认定为佛陀学说的根本,只是从我对阿含的理解而言,佛陀未曾有过对自我的否定。佛陀所否定的是其他流派所倡导的永恒之‘真我’,这与否定自我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在我看来,自我是否存在,这样的问题,与‘世界是否有界’一样,对其的思考不会对修学有所帮助,还可能添加不必要的思虑。不论‘无我’说如何盛行,以至于演化出一门学问,那已经与佛陀的学说没有关系了,两者已然是两条不同方向的道路。
同样流行着的是各种不同方法的禅修,尤其是各种不同的有关呼吸的方法。在我看来,人们并不能准确理解佛陀所说的呼吸,也过分的看重呼吸对于成就的意义。在经文中,显而易见的是,安那般那念出现于佛陀成就之后教育僧团的过程中,在他说明此种方法之前,他已经成就,也已经有成就的弟子。也就是说,不知道安那般那念的凡人依然可以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到达彼岸。
安那般那念,并非是去体验腹部的触感,或者嘴唇上端的触感,安那般那念,不是此种不自然的呼吸。安那般那念,是用心地呼吸,用心地做呼吸这件事,只是去呼吸,而不是在呼吸之外的观察。我可以用心地呼吸,也可以用心地吃饭。用心地吃饭,只是在吃饭,我并不需要关心米饭的粒数,或者咀嚼米粒时舌头的触感。
我可以在用心地呼吸中得到内心的平静,也可以在用心地阅读,用心地行走,用心地讲述,用心地思考得到内心的平静。
内心的安定不限于用心地、投入地呼吸,也可以发生于任何用心的、投入行为之中。如此正应对着,佛陀所说,四念处。
这便是止法,佛陀在教导我们如何在人生中住于内心的平静,如何平静地度过人生。
怎样才是真正地赞叹佛陀?
没有人可以代替你自己做出选择,你只能够自我抉择未来地道路。什么是正确的道路,未来会知道。
怎样才是真正的赞叹佛陀?
一年过去,这里多了些朋友,始终还是有人期望去理解阿含经在讲什么。现在看来,去年的一些局部的想法是错误的,我会在后续合适主题的音频中进行修正的说明。
这次的更新,也就不在集中于止与观的解释,我知道那样的解读,不容易理解,也不适合以这种单向的我讲你听的方式来进行。要解释一个微妙的对象,需要的是交流,你知道我的意思,我明白你的意思,如此才能解释清楚。如此,若你真心想有更多的理解,可以在主播的个人信息页找到联系我的方法。
在这里,我将以庄春江先生编辑的阿含经故事选为纲要,以此为线索来说说阿含经在讲什么。这会是一次不定期的漫长的更新,我无意持续的不间断地更新,只会在合适的时间来发布,可能是一周一次,也可能是一个月一次。请不要期望多么美妙的声音,我不是在诵读,我是在讲述。
第一篇,怎樣才是真正的讚歎佛陀?
在体验到无处不在的痛苦之后,人们向智者请教,期望有某种方法避免痛苦的继续,他们找到了佛陀。
佛陀会向你说明戒行的重要性,戒,是有所不为。如果人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没有任何界限,可以无所不为,那么他将陷于痛苦之中,比如贪婪的追逐美色,财物,权势的行为,将伤害他人,也会伤害自己,比如憎恨他人的行为,将伤害他人,也会伤害自己。
不过,一个表面看来满足戒行的人,可能只是在语言上没有咒骂他人,在身体行为上没有拳打脚踢,他还是可以在内心诅咒他人,他仍然在心里憎恨不已,这是旁人观察不到的。
也就是说,仅仅是身体与语言行为上的有所不为,不能就算是具备德行,因为这种外在的表面的动作的约束,不代表他内心没有波澜。
真正的戒,是在内心中不存在贪欲与憎恨,这是真正的有所不为。
这不容易做到。一个人从内心中满是贪欲与憎恨,变得少有贪欲与憎恨,就是了不得的事情,这时,他已经接近于圣者。
那么,如何不局限于外在行为的约束,实现从内心之中远离贪欲与憎恨,如何实现由凡人接近于圣者呢?佛陀给出了他的答案,这便是,止。
确实存在一种方法,一种途径,凡人可以依此修养德行,而德行的养成本就是人类教育的根本目的,如此,佛陀是人间的导师,他教导凡人成为圣者。
我们赞叹外在行为的有所不为,我们更应当去探求、追寻、实践佛陀的思想,而实现内心的有所不为,得以真正的有所成就。
止法,是佛陀学说的一大核心,止是内心安定之意。
有这样一种流传已久的观点,止法只能在僻静处,以某种特别的身体姿势才能够习得。这是错误的。
佛陀所说僻静处,是指,当我们需要内心安定而沉思之时,有必要找个僻静处,以免被打扰。
但就内心安定而言,就止法而言,佛陀倡导的不是局限于身处僻静处的内心安定,而是在所有的生活中的内心安定,也可以说,是内心安定地生活着。
佛陀学说的本意,必定不是远离人群,而是远离贪欲与憎恨,即便是在僻静树林里,一个内心充满贪欲与憎恨的人,他远离了人群,他未曾远离恶意。
止法,是在生活中平静内心的方法,是平静地生活的方法。
经由止法的学习与践行,凡人可以完善德行,不让自己被盲目的贪欲与憎恨牵引,在每天的24小时中,有较少的贪欲和憎恨,有较少的痛苦,有较多的平静。这是止法的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佛陀学说的学习,并非如大学那般,在专门集中的学校学习四年那么长时间,佛陀学说本身并不是长篇累牍,不是几十本很厚的著作才能说明清楚的内容。一个完全理解佛说的人,可以用一天时间来说明止的方法。若你花了一天时间完全理解了止的方法,那么余下的就是在生活中践行,按照你所学的那样在你的生活中去那样行动,你并不需要在某个专门的地方作某种集体的重复的练习。
如果我们未曾关心于佛陀的学说,自然难以求学。如果我们关心于佛陀的学说,也未必就能真正的有所得到。两千五百年来,止法的原意,早已经模糊,已经少有人能够突破世间的迷雾看清真相。如此,也就有了见解的不同。
在佛陀的那个年代,同样少不了各种争论。在当时,有这样流行的看法,有人认为,在个体的自我之外存在‘真我’,且这‘真我’是永恒的,如直立不動的石柱。若一个人只有这一生,也便谈不上永恒。这里的永恒,指的是,在轮回中恒常地存在。此种观念以为,区别于自我的‘真我’,从过去到现在,在轮回中存在,也注定继续存在于轮回之中,轮回只能继续,没有停止的可能。
佛陀否定此种观念。他认为,不存在永恒之真我,轮回的存在有其条件,破坏轮回的存在条件,轮回也就终止了。
这世间就是如此。有些人忙于追逐金钱,从来没有想过,关于生死,关于德行,关于善恶,关于轮回。有些人会思考如此宏观而深刻的问题,但未必就能够如同佛陀那般做正确的思考。错误的思考,与不思考,都与正确的思考是两条不同的道路,错误的思考,与不思考,都同样是成就圣者的障碍。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思考呢?两千五百年来汗牛充栋的佛家典籍有多少表达了佛陀的本意呢?在佛陀去世之后,这成为了一个困难的问题,我们已经无法向佛陀当面求证。
广为流传的‘无我’说被很多人认定为佛陀学说的根本,只是从我对阿含的理解而言,佛陀未曾有过对自我的否定。佛陀所否定的是其他流派所倡导的永恒之‘真我’,这与否定自我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在我看来,自我是否存在,这样的问题,与‘世界是否有界’一样,对其的思考不会对修学有所帮助,还可能添加不必要的思虑。不论‘无我’说如何盛行,以至于演化出一门学问,那已经与佛陀的学说没有关系了,两者已然是两条不同方向的道路。
同样流行着的是各种不同方法的禅修,尤其是各种不同的有关呼吸的方法。在我看来,人们并不能准确理解佛陀所说的呼吸,也过分的看重呼吸对于成就的意义。在经文中,显而易见的是,安那般那念出现于佛陀成就之后教育僧团的过程中,在他说明此种方法之前,他已经成就,也已经有成就的弟子。也就是说,不知道安那般那念的凡人依然可以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到达彼岸。
安那般那念,并非是去体验腹部的触感,或者嘴唇上端的触感,安那般那念,不是此种不自然的呼吸。安那般那念,是用心地呼吸,用心地做呼吸这件事,只是去呼吸,而不是在呼吸之外的观察。我可以用心地呼吸,也可以用心地吃饭。用心地吃饭,只是在吃饭,我并不需要关心米饭的粒数,或者咀嚼米粒时舌头的触感。
我可以在用心地呼吸中得到内心的平静,也可以在用心地阅读,用心地行走,用心地讲述,用心地思考得到内心的平静。
内心的安定不限于用心地、投入地呼吸,也可以发生于任何用心的、投入行为之中。如此正应对着,佛陀所说,四念处。
这便是止法,佛陀在教导我们如何在人生中住于内心的平静,如何平静地度过人生。
怎样才是真正地赞叹佛陀?
没有人可以代替你自己做出选择,你只能够自我抉择未来地道路。什么是正确的道路,未来会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