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佛学|阿含经论
Share to email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to X
拒绝利用神通传教的佛陀
在阿含经文中,若你舍离其中的神幻色彩,一个曾经在这世间生活着的真实的佛陀也就显现出来。南北传阿含经,他尽可能真实的记录了两千五百年前佛陀与其弟子的言语行为,即便难免有瑕疵,然这一本书,所蕴含的真意并没有为世间所重视。我只能尽我所能整理说明,以待后人发现。
如阿含所言,与你我一样,佛陀是人,有为人的生老病死。他曾经被碎石片割伤,他也曾经有过腹部的不舒服,他也曾经有过困惑与不安。从外表看来,佛陀无异于凡人,并没有更多的手臂。
对于一般人所理解的类似于魔法的超能力,我以为是没有的,佛陀并不能够点石成金。佛陀之所以成为佛陀,并非依赖超人的魔法。只不过,在历史的传说中,与其所讲述的思想被误读一样,佛陀的形象在神话中失真了。
七十二般变化那样的神通不是佛陀成为佛陀的必需,但这不意味着佛陀就与常人没有不同。
于现代人而言,神已经是不存在的角色,人间就是已知的一切。佛陀已经逐渐褪下其神像的黄金外表,恢复其为人的肉体本身。人们开始将佛陀作为人来看待,学者以学术的眼光研究其思想。
那么,这其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学者所研究的是佛陀的思想,还是佛教演变历史中的流传的观念。后者并非就等同于前者,后者更加不能说超越前者。佛陀曾经的讲说,不同于学者追求的物理规律,不存在爱因斯坦相对论相比于牛顿运动定律的进化。
二是,少有人能够完全的理解佛陀,而清醒的知道佛陀本人与他人的不同。佛陀所讲的,是关于人本身的存在,关于你我自己的存在,而两千五百年来不同的人们以不同的方式去解读佛陀,却没有人能够理解自己的存在而真正的理解佛陀。
比如,人们讲佛陀学说在于“无我”。的确,阿含经文中有那“无我”的字眼。但是,不要以简单的文本翻译来解读阿含,而是应当回到佛陀生活的年代背景去认识佛陀。在当时,有着自我之外还有神我的学说的流传,有着一种看法,以为我必定在轮回中,无有可能跳出轮回。佛陀否认的就是诸如‘神我’,‘我必定轮回’的错误观念,佛陀对‘我’的否定,只是在说明一些观念的错误,这些表述并非是佛陀说法的核心。到了后世,此种非核心的观点却被曲解为自我的不存在,被树立为佛陀学说的核心。真相从此被自以为是的假象所掩盖,难见天日。
于我而言,佛陀并非在否认自我的存在,他并不关心此类问题。如你去追问佛陀,自我是否存在。佛陀大概是不会理会此类问题,人生短暂,当集中心力于必要事情。所谓必要事情,或说佛陀学说之根本乃是指向,个体精神之觉醒,自我自由之开启。
不依于神通,他成为佛陀,他又不同于凡人,他是人间的圣者。
在这世间,凡人的心时而亢奋,时而低落,在人生的各种遭遇中有些时间里内心喜悦,身体畅快,有些时间里满腹愁苦,身体不适。在无尽的不安中,凡人度过这一生,又重复开始不安的下一生。
而佛陀不是这样。在他的人生中,他的心远离不安,他平静的生活着。在狂喜与抑郁之外,离于乐与苦的两端,佛陀向我们展示,在世间生活中,我们的心可以停留在一个免于干扰的空间里,安定而自由。
这不是神秘的,神奇的体验。你我,本来就可以做到这一点,也曾经做到过。或许在你年少时某个清晨上学的路上,在昨日雨夜的屋檐之下,你的心就曾经有过安宁。在那时,你没有畏惧与担忧,没有渴望与傲慢,你的心没有瑕疵。这平静的时刻,是人类的光辉时刻。你脱离了固有的反复情绪与苦乐感受,你内心不再被束缚,在那一刻,你便是圣者。
或有人讲,人要有欲望,才能够有对美好的追求。若是我内心无有欲望,就和咸鱼没有两样。这是缺乏必要逻辑的对圣者的误会。圣者内心无有焦灼的渴求,并不妨碍他有所作为。相反,内心纯净,无有瑕疵的圣者必定是有所作为的,因平静的本质是,精神完全集中,或说全神贯注,或说聚精会神的,去行动,去有所作为。心无挂碍,我心完全集中的去阅读,去倾听,去跑步,去思考,去行动,方有内心的平静。
平静不等同于静止的身体与停止的思想,平静是集中精神有所作为时的我心的解脱。当你集中精神有所作为时,你的心终于不再处于往日的不安枷锁之中,你的心是被释放的,你是自由的。平静,是自由,是心的顶点,是浑沌之心的觉醒。
人的自由,即是,不忧不悔,不疑不惧,离于恶意,平静而行。
你在平静之中停留一秒,你便是那一秒的圣者。你拥有更多的平静,你就是在那更多时间内的圣者。人心可以改变,这改变的要义就在于自己去有所作为。从普遍的凡人达到圣者,这是依于佛陀教导可以实现的目的。佛陀并非传授你七十二般变化,佛陀教育的本质,正是人心的改变,以你我的凡人之心塑造为圣者之魂。
从个别时间的圣者,到更多时间的圣者,以至于永恒的圣者,这是人生的根本意义。
这世间,少有人如同佛陀那般知道平静,知道如何去到平静。不知道者也可能去到平静,而知道者或可有永恒之平静。
在当生的平静中,我平静的思考着,平静的阅读着,平静的讲述着,在平静时,我的内心无有瑕疵,无有恶意,愤怒与恐惧,无有内心的污垢。我得以自由,这是自由之路的开端。
佛陀讲,定,第四禅,不苦不乐受,安那般那念,也便是在讲平静。在阿含经文中,你可以发现,佛陀以不同的文字在说明同一个道理。只是,若你不能通透的理解人本身的存在,你是无法通透的理解阿含的,你只能够在想象中去摸索佛说。
不只是当生的平静,佛陀之教育更加着重于未来永恒之自由,在于人的前程。如此可说,佛陀之教育,人生之意义,有二,一是当生即实现的自由,二是未来将实现的自由。
从下回开始,专辑的内容将回归于佛陀思想的体系化解读。结合已有的两种呈现方式,新的内容将是一个视频来说明一个概念或者解释一个观点,并附上参照的阿含经文进行解读。
我所摘取阿含经文皆出自于庄春江先生工作站,诸位可以自行搜索。
起初,已经成就圣者的佛陀无意在世间讲述他的学说。他知道,少有人能够理解。
如同在喧闹的超级卖场中盲目行走的人们沉溺于视野内的品牌店与各式的美食,他们无暇关注视野外的世界。此生之前,可有过去?对于在世间生活的多数人而言,这并不是值得关心的问题。
多数人只是一味地追逐权势与金钱,一味地在欲望、愤怒与恐惧中不能自已,他们无暇顾及自己的存在本身。
他们并没有进行思考,他们只是盲从流行的结论。在这个物质盛行的时代,人们以为物是一切的根本,毫不理会心与物的显然不同。当你不能突破内心思想的固执,你就会认为物理学可以解释一切。
有人说,我没有见到此生之前存在的证据,那便不能算是有。我想,没有人可以见证一切生灵是怎样的消亡,然而我知道,一切生灵必将消亡。
你可以有这样的看法,那样的看法,这样与那样的看法也始终是一种见解,属于内心的观念。人的内心世界是你存在的根本,你可以忽视,但你无法改变。
你有你的看法,我有我的思考,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观念,不同的人也就走向不同的方向,相同的人走在同一条道路。
并非是相信轮回,圣者在沉思中认知到轮回的存在。而凡人们迷失于纷繁的错误观念中,他们无能做出超越性的思考,他们无法认识到,一切生灵,皆有过往,一切生灵,在此生之前,皆有存在的历史。
既然不能意识到轮回的现实发生,也就谈不上轮回的超越。如果完全没有他人可以理解,佛陀也就没有必要在世间讲述他的学说。只不过,在这世间,如同池塘中的各色莲花一般,人也有种种,确实有那样稀罕的能够完全理解佛陀的人的存在。如此,在成就之后,佛陀在世间开始其学术讲说,教育弟子的导师人生。
正如佛陀所预想的那样,人们对这位自称觉悟的解脱者表示怀疑或者不以为然,直到遇见最初伴随他的五位比丘。
天文学家研究天体运动,生物学者研究细胞,佛陀的学说也有其着重之处。佛陀关心的是人本身的存在。
我有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摸到,我有想到,我有这样的感官感知。在感官感知的现实经验之外,我会有舒服的感觉,我会感觉到愉悦,或者也会有不舒服的感觉,我会感觉到不愉悦。这样的舒服感觉,称为乐,如此的不舒服感觉,名为苦,如此可说,我感受到乐与苦。苦乐感受是一切生灵皆有的现实体验,不会有人没有这两种感受。
在这里,我会澄清对于苦与乐的两个可能的误会。
其一,我们常说,我是快乐的,我是痛苦的,这只是文学修辞,那快乐与痛苦并非在描述自我的状态,那乐与苦,是我感受到的那个,乐与苦是我的体验,我是快乐的,实则是我体验到快乐,我是痛苦的,实则是我感觉到痛苦。
其二,身体有菜刀割破皮肤的伤痛,也有生病时的昏昏沉沉的病苦。精神的痛苦,有愤怒时的焦灼的心痛,也有担忧的压抑的心苦。痛苦,并非只是激烈的痛,也有那低沉的苦。乐,同样如是。苦与乐,可能比你以为的要丰富许多。
每个人都必定经历过苦,那身体的苦与精神的苦,是这人间不能避免的生活现实。人类的思想者寻求使自己不遭遇苦的途径。
有些人期望,沉浸于快乐的感受当中,而免于苦楚。
若是在轮回的生活中可以一味的感受愉悦,那就缺乏修学的必要了,人们不必要去改变那一味快乐的生活。只是在人的现实生活中,你不能够避免于那不舒服的感觉,你无法避免感受到苦,在你的过往轮回中是如此,在现在是如此,在未来的轮回生活亦是如此。
在轮回生活中,不存在永恒享乐的天堂,不存在极乐世界。感受好比一枚金币,乐与苦是这金币的两个面,你无法拥有只有一个面的金币。
或许,你说,乐与苦,皆有也无妨。这便属于个人的选择,没有人可以替代他人作出选择。于佛陀而言,这无尽的苦乐轮回,这无尽的不自由已经到了应该终结的时刻,在未来,他将拥有完全的自由。
也有人,期望惩罚自己的肉体而实现永恒的苦的熄灭。
虽说在一个时间只有一个感受,身体受苦之时,确实暂时的没有精神之苦。可是,身体之苦,何尝不是痛苦,你还是在痛苦之中,而且,那身体痛苦之后,你又会重新堕入于精神的痛苦之中。
不存在某种经由苦行达到苦灭的途径。以苦行追求痛苦的永恒止息,与追求永恒的快乐,都是缘木求鱼,都是徒劳的。
这世间的生活之中充满了快乐与痛苦,我在快乐与痛苦中旋转,只是这并非生活的全部。在人生的某些时候,我可以既不感受到愉悦,也不感受到,不愉悦,在那时,我不感受到乐与苦,我是平静的。
平静不是指身体意义的没有动作,平静是指,在内心中,我不为感受环绕,我不被情绪左右。
在那时,我是安定的,在那时,我是自由的。
平静,也不是你可能以为的麻木不仁。离于愤怒,我们可以平静的抗争,离于疑惑,我们可以安定的思考,离于迷恋,我们可以平和的携子之手,离于悲伤,我们可以从容的祭拜故人。
平静,离于情绪,离于苦乐,是精神世界中,不受干扰的空间。佛陀从对感受的认知开始,他认知到,在乐与苦的生活之外,犹有,平静的生活。
平静是生死轮回中,苦乐循环之间的间歇,在这苦与乐相对的第三个角,在苦与乐之外的空间里,我们平静的生活着。平静本就是世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在佛陀说法之前,只是世人不能洞察微妙的内心,唯有佛陀揭示平静的真相。经由佛陀的教导,我们知道在现有的生活中如何寻得暂时的内心的安定,我们也知道,如何在未来得到永恒的平静。这是佛陀学说对于世人的两个根本意义。
并非苦行,也非追求永恒之乐。在苦与乐之外,佛陀走上了第三条道路,在未来,他将实现永恒的平静,在未来不再感受苦,这是离苦之道。
佛陀在平静中深思到,一切感受的发生并非没有基础,如根除感受发生之基础,也就可以根除感受之发生。
从没有起点的最初开始,那生必定有死,色身终有消亡。而色身消亡之际,我们对色身的固执,取著,使得色身消亡后而又重新升起。因为有自我对于色身无休止的反复追逐,从而那色身反复再生,生死轮回从而形成。
一切身处轮回的生灵必定的不离于感受,这肉体的死而再生的轮回,也是苦乐的循环往复。
固执、取著色身,是轮回的根源,是一切感受的根源。
色身,即,阿赖耶。时光流转,阿赖耶的本意已经流失,少有人知道阿赖耶指向,我的肉身,这反复的死而再生的身体。阿赖耶,即是色身,是自我寄居的窟穴,是自我依附的居所。
所谓轮回,实则是这肉体的反复再生,而我始终的依附于这肉体而不得自由的生活历史。
在这一世的身体消亡之时,若我不再去取著、追逐、攀援那肉体,那色身也就不再生,这无法追溯起点的轮回也就走到终点,我不再继续这轮回生涯。
轮回的结束并非一切的终止,这世间生活的不再继续之后,是完全平静的生活的开始,是个体自由之路的起点。
当你的内心安定,无有感受与情绪支配于你,当你平静之时。
你完全的理解,知道,攀缘色身,肉体再生,感受反复,情绪横生的轮回现实。
你完全的理解,知道,不再攀缘色身,不再轮回,自我得以自由,得到始终的平静的法则。你作出了自己的抉择。
最初伴随佛陀的五位比丘,作出了自己的抉择。
佛陀的修学历程
在佛陀之后,始有佛陀之学说。在佛陀之后,始有向佛陀之修学。
陷于痛苦之井的人们,期待在佛说中找到攀爬的长绳,离开不见天日的苦井。若只有这一生,这深井之中不安的生活终究有个结束的时限,而现实却是,那凡人的未来,如同智者所言,他将依旧生活于不安之中,若那凡人不经历正确的修学,那不安没有终点。
随着年岁的增长,肉体的衰败是显然的,远不如年少时那般富有活力。我们不能免于身体的不适,只要还有着身体的存在。而如同幽灵一般的精神之苦,不论达官贵人,亦或贩夫走卒,都会在无法预料的时刻与地点,侵蚀你的内心。在轮回中流转的人们,不断地以不同面目出现的人们,只要还有着身体的存在,就无有可能卸下痛苦的枷锁,无有可能获得免于痛苦的自由,这是轮回的必然。
但是,此种必然,不意味着,在现实的生活之中,我们不能够籍由某种方式暂时的摆脱内心的不安,我们仍然有着在不安中喘息片刻的机会。
佛陀在习得第四禅之前的苦行与修定经历,便是与安定内心的经验有关。
苦行,在我看来,是以肉体的痛楚来抵挡精神的困苦,因为肉体之痛与精神之苦,不能够在同一个时间点共存,比如一记耳光的痛感发生的时间里,那内心昏沉之人在猛烈的痛感中会有相对于昏沉而言的片刻清醒。虽然此后也可能陷入更多的痛苦,在那一记耳光的时间里,唯有肉体之苦,没有精神之苦。此种以肉体之苦换精神之苦的做法,只求得暂时的免于精神的不安,却又陷入于身体的困苦之中,离佛陀学说之正道实在是太远了。
而佛陀学说中的第四禅,在两千五百年来一直被误会,从未被完全的理解。第四禅,此种内心之安定,并非高深莫测的境界,并非绝难达到的心境。相反,此种内心之安定,这第四禅,在过去生活的某个时刻,凡人就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在那时,他离于苦与乐的感受,离于爱与恨的情绪,他实现完全的平静。
是的,我是在说,凡人就曾经经历过佛说第四禅。
只是,曾经去到平静的人们,无法如佛陀那般洞察这平静的意义以及去到平静的路径。他们只是有过平静的体验,他们并没有将其放在心上。而佛陀揭示此种平静,是精神之苦与肉体之苦的完全熄灭,是恶意的完全熄灭,是值得毕生追求的离于苦的自由。
在第四禅中,在平静之中离于内心的不安,这是此生可以实现的生活,即便那是暂时的,却也是现实的,即刻可以体验到的真实生活。
平静是,感受的熄灭,平静是恶意的熄灭,平静并非思想的熄灭。在达到内心之平静时,佛陀进入沉思之中。
并非需要神力而去回忆起那已经消逝的无穷历史中的生活细节,佛陀认知到轮回的现实存在。此种现实的认知,是佛陀在万籁俱寂,心无旁骛之时,他全神贯注得想到,他思考到,他意识到,从没有起点的最初开始,我在轮回之中流转。一世身体消亡之后,我重新寄居于新的身体之中。身体的死而再生,生起而消亡。这是有身之我的历史,这是有身之我的现实。
佛陀以无有瑕疵的平静的心,意识到人生的过往,人生的尺度。此种意识,不是,对过去的回忆,不是对古老传说的相信,不是接受某种假想的理论,不是观察而有的推论,不是偏好,不是脑海中随意掠过的语句。此种意识,是我深刻的认知到,我深刻的思考到,我深刻的知道,我深刻的思想到。
我知道,我依于不同的色身,流转于不同的世间,从无有起点的最初开始。这色身生而有死,死而再生,我寄居于不同的身体之中。此生之前,我有着不可穷尽的与此生相仿的生死,我的历史没有起点,直到此生。
世间生灵的历史,绝非此一世可以描述,绝非他人以为的此生之前无有前生。
有正确认知的修学者,也就有可能继续深思,思考如何去超越不离于苦的轮回。而固执于错误认知的凡人,也就无有可能继续思考,他们始终停留在原地。
佛陀继续沉思。
那轮回不是一条简单的直线,我的过往生活并非总是发生于如同现有世界的人间。多行恶者,有更多的去到地界的可能,多行善者,有更多的机会去到天界。不善有不善的后果,善有善的利益,这绝非是安慰人心的古老格言,这是一切生灵在世间流转的法则。
在那作为我的历史与现实的轮回中,我出现于天界、地界或人间,不论身处何地,即便在天界,也无有永恒之乐。因那有限的天界生活也难免于身体与精神的困苦。纵观过往所有的历史,所有的轮回的生活,在轮回中不断变换着身体的我,徘徊于快乐与痛苦中,时而欢喜雀跃,时而愁肠百结,有时感受到身体的愉悦,有时不堪忍受于病苦。无尽的历史,伴随着无尽的苦乐感受,在轮回中变换着身体的我,不能够免于苦的感受,这是有身轮回的必然。
有此必然,佛陀继续沉思,应如何超越轮回,跳出身体的死而再生的循环,而实现感受之熄灭,完全平静之未来。
一世色身终有消亡,而消亡之后,那新的身体又再生。那新身体的再生,不是没有缘由的发生,这身体的再生,有其存在之条件。若那轮回存在的条件依然出现,那生死轮转也将继续。
如同榕树枝叶的生长依于深入泥土的根,若斩断那榕树的根,枝叶也就凋落了。若这轮回存在的条件不继续出现,不再有那身体再生的条件,我便不会在一世色身消亡之后,又寄居于再生的新身体中继续轮回,我便跳脱出苦之轮回。
此有彼有,此无彼无。
轮回因缘而有。
也正是因缘而有轮回,断其缘由,那始终不安的生死之轮也就停止转动了。
怎样才是真正的赞叹佛陀?
一年过去,这里多了些朋友,始终还是有人期望去理解阿含经在讲什么。现在看来,去年的一些局部的想法是错误的,我会在后续合适主题的音频中进行修正的说明。
这次的更新,也就不在集中于止与观的解释,我知道那样的解读,不容易理解,也不适合以这种单向的我讲你听的方式来进行。要解释一个微妙的对象,需要的是交流,你知道我的意思,我明白你的意思,如此才能解释清楚。如此,若你真心想有更多的理解,可以在主播的个人信息页找到联系我的方法。
在这里,我将以庄春江先生编辑的阿含经故事选为纲要,以此为线索来说说阿含经在讲什么。这会是一次不定期的漫长的更新,我无意持续的不间断地更新,只会在合适的时间来发布,可能是一周一次,也可能是一个月一次。请不要期望多么美妙的声音,我不是在诵读,我是在讲述。
第一篇,怎樣才是真正的讚歎佛陀?
在体验到无处不在的痛苦之后,人们向智者请教,期望有某种方法避免痛苦的继续,他们找到了佛陀。
佛陀会向你说明戒行的重要性,戒,是有所不为。如果人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没有任何界限,可以无所不为,那么他将陷于痛苦之中,比如贪婪的追逐美色,财物,权势的行为,将伤害他人,也会伤害自己,比如憎恨他人的行为,将伤害他人,也会伤害自己。
不过,一个表面看来满足戒行的人,可能只是在语言上没有咒骂他人,在身体行为上没有拳打脚踢,他还是可以在内心诅咒他人,他仍然在心里憎恨不已,这是旁人观察不到的。
也就是说,仅仅是身体与语言行为上的有所不为,不能就算是具备德行,因为这种外在的表面的动作的约束,不代表他内心没有波澜。
真正的戒,是在内心中不存在贪欲与憎恨,这是真正的有所不为。
这不容易做到。一个人从内心中满是贪欲与憎恨,变得少有贪欲与憎恨,就是了不得的事情,这时,他已经接近于圣者。
那么,如何不局限于外在行为的约束,实现从内心之中远离贪欲与憎恨,如何实现由凡人接近于圣者呢?佛陀给出了他的答案,这便是,止。
确实存在一种方法,一种途径,凡人可以依此修养德行,而德行的养成本就是人类教育的根本目的,如此,佛陀是人间的导师,他教导凡人成为圣者。
我们赞叹外在行为的有所不为,我们更应当去探求、追寻、实践佛陀的思想,而实现内心的有所不为,得以真正的有所成就。
止法,是佛陀学说的一大核心,止是内心安定之意。
有这样一种流传已久的观点,止法只能在僻静处,以某种特别的身体姿势才能够习得。这是错误的。
佛陀所说僻静处,是指,当我们需要内心安定而沉思之时,有必要找个僻静处,以免被打扰。
但就内心安定而言,就止法而言,佛陀倡导的不是局限于身处僻静处的内心安定,而是在所有的生活中的内心安定,也可以说,是内心安定地生活着。
佛陀学说的本意,必定不是远离人群,而是远离贪欲与憎恨,即便是在僻静树林里,一个内心充满贪欲与憎恨的人,他远离了人群,他未曾远离恶意。
止法,是在生活中平静内心的方法,是平静地生活的方法。
经由止法的学习与践行,凡人可以完善德行,不让自己被盲目的贪欲与憎恨牵引,在每天的24小时中,有较少的贪欲和憎恨,有较少的痛苦,有较多的平静。这是止法的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佛陀学说的学习,并非如大学那般,在专门集中的学校学习四年那么长时间,佛陀学说本身并不是长篇累牍,不是几十本很厚的著作才能说明清楚的内容。一个完全理解佛说的人,可以用一天时间来说明止的方法。若你花了一天时间完全理解了止的方法,那么余下的就是在生活中践行,按照你所学的那样在你的生活中去那样行动,你并不需要在某个专门的地方作某种集体的重复的练习。
如果我们未曾关心于佛陀的学说,自然难以求学。如果我们关心于佛陀的学说,也未必就能真正的有所得到。两千五百年来,止法的原意,早已经模糊,已经少有人能够突破世间的迷雾看清真相。如此,也就有了见解的不同。
在佛陀的那个年代,同样少不了各种争论。在当时,有这样流行的看法,有人认为,在个体的自我之外存在‘真我’,且这‘真我’是永恒的,如直立不動的石柱。若一个人只有这一生,也便谈不上永恒。这里的永恒,指的是,在轮回中恒常地存在。此种观念以为,区别于自我的‘真我’,从过去到现在,在轮回中存在,也注定继续存在于轮回之中,轮回只能继续,没有停止的可能。
佛陀否定此种观念。他认为,不存在永恒之真我,轮回的存在有其条件,破坏轮回的存在条件,轮回也就终止了。
这世间就是如此。有些人忙于追逐金钱,从来没有想过,关于生死,关于德行,关于善恶,关于轮回。有些人会思考如此宏观而深刻的问题,但未必就能够如同佛陀那般做正确的思考。错误的思考,与不思考,都与正确的思考是两条不同的道路,错误的思考,与不思考,都同样是成就圣者的障碍。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思考呢?两千五百年来汗牛充栋的佛家典籍有多少表达了佛陀的本意呢?在佛陀去世之后,这成为了一个困难的问题,我们已经无法向佛陀当面求证。
广为流传的‘无我’说被很多人认定为佛陀学说的根本,只是从我对阿含的理解而言,佛陀未曾有过对自我的否定。佛陀所否定的是其他流派所倡导的永恒之‘真我’,这与否定自我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在我看来,自我是否存在,这样的问题,与‘世界是否有界’一样,对其的思考不会对修学有所帮助,还可能添加不必要的思虑。不论‘无我’说如何盛行,以至于演化出一门学问,那已经与佛陀的学说没有关系了,两者已然是两条不同方向的道路。
同样流行着的是各种不同方法的禅修,尤其是各种不同的有关呼吸的方法。在我看来,人们并不能准确理解佛陀所说的呼吸,也过分的看重呼吸对于成就的意义。在经文中,显而易见的是,安那般那念出现于佛陀成就之后教育僧团的过程中,在他说明此种方法之前,他已经成就,也已经有成就的弟子。也就是说,不知道安那般那念的凡人依然可以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到达彼岸。
安那般那念,并非是去体验腹部的触感,或者嘴唇上端的触感,安那般那念,不是此种不自然的呼吸。安那般那念,是用心地呼吸,用心地做呼吸这件事,只是去呼吸,而不是在呼吸之外的观察。我可以用心地呼吸,也可以用心地吃饭。用心地吃饭,只是在吃饭,我并不需要关心米饭的粒数,或者咀嚼米粒时舌头的触感。
我可以在用心地呼吸中得到内心的平静,也可以在用心地阅读,用心地行走,用心地讲述,用心地思考得到内心的平静。
内心的安定不限于用心地、投入地呼吸,也可以发生于任何用心的、投入行为之中。如此正应对着,佛陀所说,四念处。
这便是止法,佛陀在教导我们如何在人生中住于内心的平静,如何平静地度过人生。
怎样才是真正地赞叹佛陀?
没有人可以代替你自己做出选择,你只能够自我抉择未来地道路。什么是正确的道路,未来会知道。
在这里
是去到平静的道路
的另一种描述
行动是抵达平静之前的落脚点
行动是住于平静的栖息处
去行动
去用心的发生行为
去投入的有所作为
有不良情绪
我去行动
行动中断不良情绪
无有行动时
我去行动
行动隔离不良情绪
去行动
行动固定感受
在行动中
若我定于苦受之中
去自我振奋
而后继续行动
我定于乐受
脱离定于苦受的行动
是紧接着自我振奋
而后是连贯的去行动
继续去行动
若没有连贯的行动
固定乐受
我可能会重新落入苦受
去行动
行动固定平静
若我定于乐受之中
去自我宁静
而继续行动
我定于平静之中
脱离定于乐受的行动
是紧接着自我宁静
而后是连贯的去行动
继续去行动
若没有连贯的行动
固定平静
我无法安住于平静之中
行动是生活的节点
行动是生活的落脚点
安住于行动
从苦的行动
去到乐的行动
来到平静的行动
我依此路径
我来到平静
不再迷失于感受
生活于行动中
在行动中生活
我平静的行动着
平静的生活着
有人认为
你我只有现在这一世
这一世,之前没有过去
以后也没有未来
此种观念
称为虚无的观念
这也正是
现代社会常有的看法
人们局促于现有生活的视野之中
只顾着眼下的生活
他不知道
从无始以来
你我在这轮回之中
生而有死
死而再生
也有人认为
你我始终在轮回之中
从过去世,来到现在世
从现在世,必然会去到未来世
此种观念
称为实有的观念
他不知道
轮回的发生有其条件
若这条件被破坏
轮回也就不再继续
如佛陀这般的智者
认知轮回的发生
认知轮回的消亡
离于实有的一端
离于虚无的一端
佛陀处于中道
说缘起法
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148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