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拒绝利用神通传教的佛陀
在阿含经文中,若你舍离其中的神幻色彩,一个曾经在这世间生活着的真实的佛陀也就显现出来。南北传阿含经,他尽可能真实的记录了两千五百年前佛陀与其弟子的言语行为,即便难免有瑕疵,然这一本书,所蕴含的真意并没有为世间所重视。我只能尽我所能整理说明,以待后人发现。
如阿含所言,与你我一样,佛陀是人,有为人的生老病死。他曾经被碎石片割伤,他也曾经有过腹部的不舒服,他也曾经有过困惑与不安。从外表看来,佛陀无异于凡人,并没有更多的手臂。
对于一般人所理解的类似于魔法的超能力,我以为是没有的,佛陀并不能够点石成金。佛陀之所以成为佛陀,并非依赖超人的魔法。只不过,在历史的传说中,与其所讲述的思想被误读一样,佛陀的形象在神话中失真了。
七十二般变化那样的神通不是佛陀成为佛陀的必需,但这不意味着佛陀就与常人没有不同。
于现代人而言,神已经是不存在的角色,人间就是已知的一切。佛陀已经逐渐褪下其神像的黄金外表,恢复其为人的肉体本身。人们开始将佛陀作为人来看待,学者以学术的眼光研究其思想。
那么,这其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学者所研究的是佛陀的思想,还是佛教演变历史中的流传的观念。后者并非就等同于前者,后者更加不能说超越前者。佛陀曾经的讲说,不同于学者追求的物理规律,不存在爱因斯坦相对论相比于牛顿运动定律的进化。
二是,少有人能够完全的理解佛陀,而清醒的知道佛陀本人与他人的不同。佛陀所讲的,是关于人本身的存在,关于你我自己的存在,而两千五百年来不同的人们以不同的方式去解读佛陀,却没有人能够理解自己的存在而真正的理解佛陀。
比如,人们讲佛陀学说在于“无我”。的确,阿含经文中有那“无我”的字眼。但是,不要以简单的文本翻译来解读阿含,而是应当回到佛陀生活的年代背景去认识佛陀。在当时,有着自我之外还有神我的学说的流传,有着一种看法,以为我必定在轮回中,无有可能跳出轮回。佛陀否认的就是诸如‘神我’,‘我必定轮回’的错误观念,佛陀对‘我’的否定,只是在说明一些观念的错误,这些表述并非是佛陀说法的核心。到了后世,此种非核心的观点却被曲解为自我的不存在,被树立为佛陀学说的核心。真相从此被自以为是的假象所掩盖,难见天日。
于我而言,佛陀并非在否认自我的存在,他并不关心此类问题。如你去追问佛陀,自我是否存在。佛陀大概是不会理会此类问题,人生短暂,当集中心力于必要事情。所谓必要事情,或说佛陀学说之根本乃是指向,个体精神之觉醒,自我自由之开启。
不依于神通,他成为佛陀,他又不同于凡人,他是人间的圣者。
在这世间,凡人的心时而亢奋,时而低落,在人生的各种遭遇中有些时间里内心喜悦,身体畅快,有些时间里满腹愁苦,身体不适。在无尽的不安中,凡人度过这一生,又重复开始不安的下一生。
而佛陀不是这样。在他的人生中,他的心远离不安,他平静的生活着。在狂喜与抑郁之外,离于乐与苦的两端,佛陀向我们展示,在世间生活中,我们的心可以停留在一个免于干扰的空间里,安定而自由。
这不是神秘的,神奇的体验。你我,本来就可以做到这一点,也曾经做到过。或许在你年少时某个清晨上学的路上,在昨日雨夜的屋檐之下,你的心就曾经有过安宁。在那时,你没有畏惧与担忧,没有渴望与傲慢,你的心没有瑕疵。这平静的时刻,是人类的光辉时刻。你脱离了固有的反复情绪与苦乐感受,你内心不再被束缚,在那一刻,你便是圣者。
或有人讲,人要有欲望,才能够有对美好的追求。若是我内心无有欲望,就和咸鱼没有两样。这是缺乏必要逻辑的对圣者的误会。圣者内心无有焦灼的渴求,并不妨碍他有所作为。相反,内心纯净,无有瑕疵的圣者必定是有所作为的,因平静的本质是,精神完全集中,或说全神贯注,或说聚精会神的,去行动,去有所作为。心无挂碍,我心完全集中的去阅读,去倾听,去跑步,去思考,去行动,方有内心的平静。
平静不等同于静止的身体与停止的思想,平静是集中精神有所作为时的我心的解脱。当你集中精神有所作为时,你的心终于不再处于往日的不安枷锁之中,你的心是被释放的,你是自由的。平静,是自由,是心的顶点,是浑沌之心的觉醒。
人的自由,即是,不忧不悔,不疑不惧,离于恶意,平静而行。
你在平静之中停留一秒,你便是那一秒的圣者。你拥有更多的平静,你就是在那更多时间内的圣者。人心可以改变,这改变的要义就在于自己去有所作为。从普遍的凡人达到圣者,这是依于佛陀教导可以实现的目的。佛陀并非传授你七十二般变化,佛陀教育的本质,正是人心的改变,以你我的凡人之心塑造为圣者之魂。
从个别时间的圣者,到更多时间的圣者,以至于永恒的圣者,这是人生的根本意义。
这世间,少有人如同佛陀那般知道平静,知道如何去到平静。不知道者也可能去到平静,而知道者或可有永恒之平静。
在当生的平静中,我平静的思考着,平静的阅读着,平静的讲述着,在平静时,我的内心无有瑕疵,无有恶意,愤怒与恐惧,无有内心的污垢。我得以自由,这是自由之路的开端。
佛陀讲,定,第四禅,不苦不乐受,安那般那念,也便是在讲平静。在阿含经文中,你可以发现,佛陀以不同的文字在说明同一个道理。只是,若你不能通透的理解人本身的存在,你是无法通透的理解阿含的,你只能够在想象中去摸索佛说。
不只是当生的平静,佛陀之教育更加着重于未来永恒之自由,在于人的前程。如此可说,佛陀之教育,人生之意义,有二,一是当生即实现的自由,二是未来将实现的自由。
从下回开始,专辑的内容将回归于佛陀思想的体系化解读。结合已有的两种呈现方式,新的内容将是一个视频来说明一个概念或者解释一个观点,并附上参照的阿含经文进行解读。
我所摘取阿含经文皆出自于庄春江先生工作站,诸位可以自行搜索。
拒绝利用神通传教的佛陀
在阿含经文中,若你舍离其中的神幻色彩,一个曾经在这世间生活着的真实的佛陀也就显现出来。南北传阿含经,他尽可能真实的记录了两千五百年前佛陀与其弟子的言语行为,即便难免有瑕疵,然这一本书,所蕴含的真意并没有为世间所重视。我只能尽我所能整理说明,以待后人发现。
如阿含所言,与你我一样,佛陀是人,有为人的生老病死。他曾经被碎石片割伤,他也曾经有过腹部的不舒服,他也曾经有过困惑与不安。从外表看来,佛陀无异于凡人,并没有更多的手臂。
对于一般人所理解的类似于魔法的超能力,我以为是没有的,佛陀并不能够点石成金。佛陀之所以成为佛陀,并非依赖超人的魔法。只不过,在历史的传说中,与其所讲述的思想被误读一样,佛陀的形象在神话中失真了。
七十二般变化那样的神通不是佛陀成为佛陀的必需,但这不意味着佛陀就与常人没有不同。
于现代人而言,神已经是不存在的角色,人间就是已知的一切。佛陀已经逐渐褪下其神像的黄金外表,恢复其为人的肉体本身。人们开始将佛陀作为人来看待,学者以学术的眼光研究其思想。
那么,这其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学者所研究的是佛陀的思想,还是佛教演变历史中的流传的观念。后者并非就等同于前者,后者更加不能说超越前者。佛陀曾经的讲说,不同于学者追求的物理规律,不存在爱因斯坦相对论相比于牛顿运动定律的进化。
二是,少有人能够完全的理解佛陀,而清醒的知道佛陀本人与他人的不同。佛陀所讲的,是关于人本身的存在,关于你我自己的存在,而两千五百年来不同的人们以不同的方式去解读佛陀,却没有人能够理解自己的存在而真正的理解佛陀。
比如,人们讲佛陀学说在于“无我”。的确,阿含经文中有那“无我”的字眼。但是,不要以简单的文本翻译来解读阿含,而是应当回到佛陀生活的年代背景去认识佛陀。在当时,有着自我之外还有神我的学说的流传,有着一种看法,以为我必定在轮回中,无有可能跳出轮回。佛陀否认的就是诸如‘神我’,‘我必定轮回’的错误观念,佛陀对‘我’的否定,只是在说明一些观念的错误,这些表述并非是佛陀说法的核心。到了后世,此种非核心的观点却被曲解为自我的不存在,被树立为佛陀学说的核心。真相从此被自以为是的假象所掩盖,难见天日。
于我而言,佛陀并非在否认自我的存在,他并不关心此类问题。如你去追问佛陀,自我是否存在。佛陀大概是不会理会此类问题,人生短暂,当集中心力于必要事情。所谓必要事情,或说佛陀学说之根本乃是指向,个体精神之觉醒,自我自由之开启。
不依于神通,他成为佛陀,他又不同于凡人,他是人间的圣者。
在这世间,凡人的心时而亢奋,时而低落,在人生的各种遭遇中有些时间里内心喜悦,身体畅快,有些时间里满腹愁苦,身体不适。在无尽的不安中,凡人度过这一生,又重复开始不安的下一生。
而佛陀不是这样。在他的人生中,他的心远离不安,他平静的生活着。在狂喜与抑郁之外,离于乐与苦的两端,佛陀向我们展示,在世间生活中,我们的心可以停留在一个免于干扰的空间里,安定而自由。
这不是神秘的,神奇的体验。你我,本来就可以做到这一点,也曾经做到过。或许在你年少时某个清晨上学的路上,在昨日雨夜的屋檐之下,你的心就曾经有过安宁。在那时,你没有畏惧与担忧,没有渴望与傲慢,你的心没有瑕疵。这平静的时刻,是人类的光辉时刻。你脱离了固有的反复情绪与苦乐感受,你内心不再被束缚,在那一刻,你便是圣者。
或有人讲,人要有欲望,才能够有对美好的追求。若是我内心无有欲望,就和咸鱼没有两样。这是缺乏必要逻辑的对圣者的误会。圣者内心无有焦灼的渴求,并不妨碍他有所作为。相反,内心纯净,无有瑕疵的圣者必定是有所作为的,因平静的本质是,精神完全集中,或说全神贯注,或说聚精会神的,去行动,去有所作为。心无挂碍,我心完全集中的去阅读,去倾听,去跑步,去思考,去行动,方有内心的平静。
平静不等同于静止的身体与停止的思想,平静是集中精神有所作为时的我心的解脱。当你集中精神有所作为时,你的心终于不再处于往日的不安枷锁之中,你的心是被释放的,你是自由的。平静,是自由,是心的顶点,是浑沌之心的觉醒。
人的自由,即是,不忧不悔,不疑不惧,离于恶意,平静而行。
你在平静之中停留一秒,你便是那一秒的圣者。你拥有更多的平静,你就是在那更多时间内的圣者。人心可以改变,这改变的要义就在于自己去有所作为。从普遍的凡人达到圣者,这是依于佛陀教导可以实现的目的。佛陀并非传授你七十二般变化,佛陀教育的本质,正是人心的改变,以你我的凡人之心塑造为圣者之魂。
从个别时间的圣者,到更多时间的圣者,以至于永恒的圣者,这是人生的根本意义。
这世间,少有人如同佛陀那般知道平静,知道如何去到平静。不知道者也可能去到平静,而知道者或可有永恒之平静。
在当生的平静中,我平静的思考着,平静的阅读着,平静的讲述着,在平静时,我的内心无有瑕疵,无有恶意,愤怒与恐惧,无有内心的污垢。我得以自由,这是自由之路的开端。
佛陀讲,定,第四禅,不苦不乐受,安那般那念,也便是在讲平静。在阿含经文中,你可以发现,佛陀以不同的文字在说明同一个道理。只是,若你不能通透的理解人本身的存在,你是无法通透的理解阿含的,你只能够在想象中去摸索佛说。
不只是当生的平静,佛陀之教育更加着重于未来永恒之自由,在于人的前程。如此可说,佛陀之教育,人生之意义,有二,一是当生即实现的自由,二是未来将实现的自由。
从下回开始,专辑的内容将回归于佛陀思想的体系化解读。结合已有的两种呈现方式,新的内容将是一个视频来说明一个概念或者解释一个观点,并附上参照的阿含经文进行解读。
我所摘取阿含经文皆出自于庄春江先生工作站,诸位可以自行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