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新年伊始,享誉全球的《丁丁历险记》系列中的一部《蓝莲花》再版,与这个全新彩色版本同时出版的还有《蓝莲花》中的人物原型的张传记——《张充仁传》,这两本书的同时出版让法语读者可以认识这位给予比利时著名的“清晰线条”大师灵感的中国艺术家,但启发埃尔热创作出1934 年的《蓝莲花》和 1958 年的《丁丁在西藏》这两部最优秀作品的中国友人张充仁究竟是何许人也呢?
作为《丁丁历险记》中唯一真实存在的人物,张是一个象征。通过他的旅行生活和非凡的职业生涯,这位无国界艺术家体现了高贵、谦逊、勇气和谨慎的为人处世。作为 1949 年后共产主义革命和之后文化大革命的幸存者,张可能是继毛泽东之后世界上最知名的中国人。
这位传奇人物本名张充仁,首先是一位中国雕塑家和画家。1907年出生在上海,1998年10月8日,在巴黎东郊小城马恩河畔诺让的家中安详去世,享年91岁。即使在今天,张充仁横跨中欧两大陆奥德赛式的一生,对那些每每谈起他的人来说,显得的是那么的浪漫。
总是与埃尔热和丁丁的联系在一起,张充仁的故事令人难以置信。他的故事可以追溯到 1934 年。在把丁丁派遣去苏联、处于欧洲殖民地地位的刚果、美国由黑帮大佬阿尔·卡彭掌控的芝加哥市中心、印第安人出没的狂野西部,以及法老的埃及之后,埃尔热想要将他画笔下的主角送去遥远的东方走一走:目的地上海!当时,这座被称为远东巴黎的城市还是一个令西方人心驰神往的地方。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埃尔热也认为在中日战争期间,让丁丁体验一下中国的苦难是不错的主意。但在出发之前,他想先做一些调查。随后,画家收到了雷翁·戈塞神父的一封信。这位对鲁汶的中国学生非常友好的神父每周四都会关注“二十世纪报(Vingtième Siècle)”的副刊 “二十世纪小伙伴(Le Petit Vingtième)”上连载的《丁丁历险记》。在得知丁丁即将前往中国后,他在给埃尔热的信中写道:“避免讽刺中国人。如果你把中国人刻画得像西方人经常想象的那样狡诈和残忍,如果你让他们扎辫子,如果你谈论中国的酷刑或燕窝,那么你就会残忍地冒犯我的学生。请小心谨慎,多了解情况!”他主动提出将埃尔热介绍给他最优秀的几个中国学生。埃尔热兴奋地答应了。很快,他就与在布鲁塞尔美术学院绘画雕塑班求学的张充仁约好见面了。
正如传记作者多米尼克·马里克 (Dominique Maricq) 和张逸飞 (Thang Yifei) 在书中的解释,张充仁生于木雕世家,“在基督教家庭长大,很早就娶了一位绣娘为妻”。作者接着说: “成年不久,张很快就意识到,到比利时这个欧洲小国接受艺术培训能让他受益匪浅。”
1931年9月,这位年轻人登上了驶向欧洲的客轮,更准确地说,轮船是驶向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在那里,他刻苦学习美术学院的课程,很快就引起了一位雕塑教授的注意,教授建议他跟随自己学习雕塑。 1934年,张充仁摘得了当年布鲁塞尔市的雕塑一等奖。在比利时首都的四年里,这位雄心勃勃、意志坚定、孜孜不倦的年轻人所遇到的一切似乎都很顺利。 1934 年 5 月 1 日,头戴帽子、系着领结的中国艺术家来到埃尔热的家中。一杯茶的时间,两人相识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94 年 8 月,也就是两人第一次见面整整六十年后,法国《费加罗报》的记者有机会在马恩河畔诺让的艺术家工作室见到了他。老人不得不回忆往事:当时“埃尔热非常缺乏文献资料。当时几乎没有详细描述中国人生活的书籍。对西方人来说,中国的形象往往是留着长辫子的老官吏、小脚女人和被扔进河里的弃婴”。他说“戈塞神父给了我一封推荐信,于是我在一个周日下午,去拜访了埃尔热。我们相处得很好,因为我们年龄相仿,而且都是艺术家。 “
当时两人都是二十七岁。大约有一年的时间,每个星期天,张都会去埃尔热家。两人在布鲁塞尔五十周年公园里散步时,两人天马行空、侃侃而谈。然而,却总是彬彬有礼。这是两位相互尊重的艺术家之间至高无上的谦逊。
当记者问张充仁:埃尔热长什么样时,雕塑家回答说:“当时,埃尔热和他的妻子住在一起。从表面上看,他们是个很普通的家庭。我记得他是一个非常忙碌的人。他看起来勤奋好学,非常勇敢。他的嘴唇经常干燥起皮、嘟着嘴,看上去,就好像没有睡够的样子。他工作太努力了,把眼睛都费在画案上,根本不注意自己。但他是个精力充沛的人,从他的握手就能看出来……”
事实上,当埃尔热的画笔将丁丁带往蓝莲花国度的过程中,张充仁是他的眼睛。 1974 年,在巴黎索邦大学的一次会议上,埃尔热宣称:“从《蓝莲花》开始,一切都变了”。确实,画家的笔下避免了中国在西方人印象中的刻板印象,这在欧洲还是第一次。他笔下的主人公介入并公开谴责日本对上海的攫取。在现实生活中,两人学会发现对方、互相学习。埃尔热是如何与张充仁相处的呢?回答是: “他是个非常温和、友善的人。他觉得我的一些轶事很有趣。另一些则吸引不了他的注意力。我们一起在布鲁塞尔散步,后来我们就成了朋友。 »
张充仁对自己的职责认真对待,每次与埃尔热见面前都精心准备。 “在一周的时间里,”他微笑着说,“我翻阅自己的记忆,查阅报纸并做了笔记。如埃尔热在《蓝莲花》第 48 页中就采用了汪精卫遇刺的新闻。随后,张讲述了埃尔热是如何很快找到“中国导游”和他的勇敢记者结识的桥段。起初,他想找一位睿智的老人,但也意识到这样做会有问题。如果是个年轻女孩,就意味着会有浪漫的爱情,可这在当时是青少年出版物法所严格禁止的。于是,很自然地,埃尔热加入的角色是个中国小男孩,并给他起名叫“张 ”,丁丁英勇地从长江里救起男孩。他是否预感到这一举动的重要性呢?还没有。
《蓝莲花》尚未出版,张充仁就要回国了。他在布鲁塞尔火车站的站台上等着来送行的画家,但埃尔热没有出现。艺术家无奈地上了车。就在火车启动的时候,他看到站台上跑来那个修长的身影,挥舞着帽子向他告别。离别突然变得不那么悲伤了。但他还不知自己陷入了一个什么样的陷阱。刚回到家乡,日本的占领、以及之后的内战、建国,决定了张充仁的职业命运。
在艺术和个人层面上,埃尔热的创作深受张的影响。这位年轻的中国艺术家不仅仅“向埃尔热介绍中国”。还教会了埃尔热使用中国国画的技法。张的 “笔触”包含了空间与留白之间的微妙对话。张充仁回忆道:“有一天,我送给了他五本中国书,让他学习如何用水墨和毛笔作画。我还了教他一种不同的握笔的方式。没有支点——那就是悬笔技法。 »
张耐心地指导朋友的技法,并帮助他完善设计、柔化轮廓。埃尔热后来向他的第一位传记作家努玛·萨杜尔证实了这一点。 他说:“我还感谢张让我更好地理解了友谊的、诗歌的、自然的意义……他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男孩。他向我介绍了中国书法的——“风骨”,灵感之风和坚毅之骨。对我来说,这是个启示”。 正是在这个时刻,埃尔热著名的“清晰线条”绘画风格诞生了——或者至少是在这一刻确立的。
这就是为什么 埃尔热邀请张充仁和自己一起共同创作《蓝莲花》。张告诉《费加罗报》, 专辑完成后,埃尔热邀请他在这本书上共同署名。但他拒绝了。可在埃尔热的坚持下,最终张充仁在专辑内的一些画面中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但他希望签名保持隐秘。这是因为如果当时官方知道他在一本连环画专辑上签名说日本攻击中国、欺骗欧洲,那他就回不了家了……”
回到中国后,张充仁有足够的时间来打造自己的生活。已婚并育有四个孩子的张充仁在上海创办了一所绘画和雕塑学校,培养了近 200 名学生。但不幸的是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粉碎了他艺术创作的希望。在劳教所呆了一段时间后,张被迫到农村去插秧,回城后则在钢铁厂捡钉子。他的中欧奥德赛式的一生本可以就此结束。
但是,这中间不包括埃尔热和张充仁之间强烈的友谊。 分别二十多年来,埃尔热一直没有这位中国朋友的消息。在《丁丁在西藏》中,他派遣丁丁前往尼泊尔,寻找飞机失事后失踪的张的下落。正是在这本专辑中,埃尔热创作了一首关于友谊的壮丽赞歌,同时也是一曲感人至深的纯洁颂歌。在书中,通过解救被囚禁在雪人巢穴中的张,丁丁/埃尔热摆脱了自己以往的幽灵,也借此机会驱散了自己的死亡冲动。事实上,他的“重生”促使他去寻找张充仁。
在此十五年后,两人终于有了联系。每次在布鲁塞尔的中餐馆吃饭时,埃尔热都会习惯地从钱包里拿出张充仁的照片询问是否知道此人。这无异于大海捞针。直到 1975 年的那个晚上,埃尔热与一位经常出入布鲁塞尔知识分子圈的、儒雅的魏 (Pierre Wei) 先生共进晚餐。埃尔热习惯地问道:“你认识一位姓张的人吗?” 这一次答案是肯定的!
自此,埃尔热重新联系上了他的中国朋友。 上世纪80年代初,甚至有传言说埃尔热要去上海,但由于他的台湾之行阻碍了这一切,随后出现的问题是如何让张充仁重返比利时。张先生最终获得了为期三个月去布鲁塞尔旅游的签证。
埃尔热 (Hergé) 与张充仁 (Tchang) 的重逢是在媒体见证下进行的。由媒体RTBF的记者 Gérard Valet 精心策划。1981年3月1 日,布鲁塞尔的扎芬特姆机场,在众多相机和摄影器材的镜头前,埃尔热紧紧地拥抱着这位相识近五十年的挚友。 张在1994年回忆说:“到达布鲁塞尔机场后,穿过走廊,我发现自己面对着一群挤在一起的记者,超过两百人……但埃尔热拥抱了我,我非常感动。我不知道我的朋友已经变得如此出名了......”
张先生在埃尔热家中小住三个月,然后怀着沉重的心情返回了中国。正如雅克·朗格卢瓦 (Jacques Langlois) 在他的作品《丁丁小传》(François Bourin 版,2020 年)中所表达的那样,这位老雕塑家希望回到欧洲继续自己的艺术创作。时任法国文化部长的雅克·朗和法国总统密特朗的外交顾问雷吉斯·德布雷十分关注张充仁遇到的签证问题,并着手处理此事。最终,张先生于 1985 年 7 月在艺术家之城马恩河畔诺让定居。法国政府则立即向他订购了一尊埃尔热的半身像, 这座雕像被布置在位于昂古莱姆的全新漫画博物馆和国家漫画和图像中心(CNBDI)里。
当被问及“蓝莲花”在中文中的意思时,张充仁顽皮地回答:“没什么意思!”我记得向埃尔热描述过这种美丽的花,一种在中国只生长水中央的睡莲。但这些花是粉色的、白色的……而不是蓝色的!但埃尔热喜欢给他的人带来惊喜,就像他上演丁丁和蓝橙子一样,他想到……蓝色莲花。埃尔热总是有很多幻想和想象力! »
新年伊始,享誉全球的《丁丁历险记》系列中的一部《蓝莲花》再版,与这个全新彩色版本同时出版的还有《蓝莲花》中的人物原型的张传记——《张充仁传》,这两本书的同时出版让法语读者可以认识这位给予比利时著名的“清晰线条”大师灵感的中国艺术家,但启发埃尔热创作出1934 年的《蓝莲花》和 1958 年的《丁丁在西藏》这两部最优秀作品的中国友人张充仁究竟是何许人也呢?
作为《丁丁历险记》中唯一真实存在的人物,张是一个象征。通过他的旅行生活和非凡的职业生涯,这位无国界艺术家体现了高贵、谦逊、勇气和谨慎的为人处世。作为 1949 年后共产主义革命和之后文化大革命的幸存者,张可能是继毛泽东之后世界上最知名的中国人。
这位传奇人物本名张充仁,首先是一位中国雕塑家和画家。1907年出生在上海,1998年10月8日,在巴黎东郊小城马恩河畔诺让的家中安详去世,享年91岁。即使在今天,张充仁横跨中欧两大陆奥德赛式的一生,对那些每每谈起他的人来说,显得的是那么的浪漫。
总是与埃尔热和丁丁的联系在一起,张充仁的故事令人难以置信。他的故事可以追溯到 1934 年。在把丁丁派遣去苏联、处于欧洲殖民地地位的刚果、美国由黑帮大佬阿尔·卡彭掌控的芝加哥市中心、印第安人出没的狂野西部,以及法老的埃及之后,埃尔热想要将他画笔下的主角送去遥远的东方走一走:目的地上海!当时,这座被称为远东巴黎的城市还是一个令西方人心驰神往的地方。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埃尔热也认为在中日战争期间,让丁丁体验一下中国的苦难是不错的主意。但在出发之前,他想先做一些调查。随后,画家收到了雷翁·戈塞神父的一封信。这位对鲁汶的中国学生非常友好的神父每周四都会关注“二十世纪报(Vingtième Siècle)”的副刊 “二十世纪小伙伴(Le Petit Vingtième)”上连载的《丁丁历险记》。在得知丁丁即将前往中国后,他在给埃尔热的信中写道:“避免讽刺中国人。如果你把中国人刻画得像西方人经常想象的那样狡诈和残忍,如果你让他们扎辫子,如果你谈论中国的酷刑或燕窝,那么你就会残忍地冒犯我的学生。请小心谨慎,多了解情况!”他主动提出将埃尔热介绍给他最优秀的几个中国学生。埃尔热兴奋地答应了。很快,他就与在布鲁塞尔美术学院绘画雕塑班求学的张充仁约好见面了。
正如传记作者多米尼克·马里克 (Dominique Maricq) 和张逸飞 (Thang Yifei) 在书中的解释,张充仁生于木雕世家,“在基督教家庭长大,很早就娶了一位绣娘为妻”。作者接着说: “成年不久,张很快就意识到,到比利时这个欧洲小国接受艺术培训能让他受益匪浅。”
1931年9月,这位年轻人登上了驶向欧洲的客轮,更准确地说,轮船是驶向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在那里,他刻苦学习美术学院的课程,很快就引起了一位雕塑教授的注意,教授建议他跟随自己学习雕塑。 1934年,张充仁摘得了当年布鲁塞尔市的雕塑一等奖。在比利时首都的四年里,这位雄心勃勃、意志坚定、孜孜不倦的年轻人所遇到的一切似乎都很顺利。 1934 年 5 月 1 日,头戴帽子、系着领结的中国艺术家来到埃尔热的家中。一杯茶的时间,两人相识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94 年 8 月,也就是两人第一次见面整整六十年后,法国《费加罗报》的记者有机会在马恩河畔诺让的艺术家工作室见到了他。老人不得不回忆往事:当时“埃尔热非常缺乏文献资料。当时几乎没有详细描述中国人生活的书籍。对西方人来说,中国的形象往往是留着长辫子的老官吏、小脚女人和被扔进河里的弃婴”。他说“戈塞神父给了我一封推荐信,于是我在一个周日下午,去拜访了埃尔热。我们相处得很好,因为我们年龄相仿,而且都是艺术家。 “
当时两人都是二十七岁。大约有一年的时间,每个星期天,张都会去埃尔热家。两人在布鲁塞尔五十周年公园里散步时,两人天马行空、侃侃而谈。然而,却总是彬彬有礼。这是两位相互尊重的艺术家之间至高无上的谦逊。
当记者问张充仁:埃尔热长什么样时,雕塑家回答说:“当时,埃尔热和他的妻子住在一起。从表面上看,他们是个很普通的家庭。我记得他是一个非常忙碌的人。他看起来勤奋好学,非常勇敢。他的嘴唇经常干燥起皮、嘟着嘴,看上去,就好像没有睡够的样子。他工作太努力了,把眼睛都费在画案上,根本不注意自己。但他是个精力充沛的人,从他的握手就能看出来……”
事实上,当埃尔热的画笔将丁丁带往蓝莲花国度的过程中,张充仁是他的眼睛。 1974 年,在巴黎索邦大学的一次会议上,埃尔热宣称:“从《蓝莲花》开始,一切都变了”。确实,画家的笔下避免了中国在西方人印象中的刻板印象,这在欧洲还是第一次。他笔下的主人公介入并公开谴责日本对上海的攫取。在现实生活中,两人学会发现对方、互相学习。埃尔热是如何与张充仁相处的呢?回答是: “他是个非常温和、友善的人。他觉得我的一些轶事很有趣。另一些则吸引不了他的注意力。我们一起在布鲁塞尔散步,后来我们就成了朋友。 »
张充仁对自己的职责认真对待,每次与埃尔热见面前都精心准备。 “在一周的时间里,”他微笑着说,“我翻阅自己的记忆,查阅报纸并做了笔记。如埃尔热在《蓝莲花》第 48 页中就采用了汪精卫遇刺的新闻。随后,张讲述了埃尔热是如何很快找到“中国导游”和他的勇敢记者结识的桥段。起初,他想找一位睿智的老人,但也意识到这样做会有问题。如果是个年轻女孩,就意味着会有浪漫的爱情,可这在当时是青少年出版物法所严格禁止的。于是,很自然地,埃尔热加入的角色是个中国小男孩,并给他起名叫“张 ”,丁丁英勇地从长江里救起男孩。他是否预感到这一举动的重要性呢?还没有。
《蓝莲花》尚未出版,张充仁就要回国了。他在布鲁塞尔火车站的站台上等着来送行的画家,但埃尔热没有出现。艺术家无奈地上了车。就在火车启动的时候,他看到站台上跑来那个修长的身影,挥舞着帽子向他告别。离别突然变得不那么悲伤了。但他还不知自己陷入了一个什么样的陷阱。刚回到家乡,日本的占领、以及之后的内战、建国,决定了张充仁的职业命运。
在艺术和个人层面上,埃尔热的创作深受张的影响。这位年轻的中国艺术家不仅仅“向埃尔热介绍中国”。还教会了埃尔热使用中国国画的技法。张的 “笔触”包含了空间与留白之间的微妙对话。张充仁回忆道:“有一天,我送给了他五本中国书,让他学习如何用水墨和毛笔作画。我还了教他一种不同的握笔的方式。没有支点——那就是悬笔技法。 »
张耐心地指导朋友的技法,并帮助他完善设计、柔化轮廓。埃尔热后来向他的第一位传记作家努玛·萨杜尔证实了这一点。 他说:“我还感谢张让我更好地理解了友谊的、诗歌的、自然的意义……他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男孩。他向我介绍了中国书法的——“风骨”,灵感之风和坚毅之骨。对我来说,这是个启示”。 正是在这个时刻,埃尔热著名的“清晰线条”绘画风格诞生了——或者至少是在这一刻确立的。
这就是为什么 埃尔热邀请张充仁和自己一起共同创作《蓝莲花》。张告诉《费加罗报》, 专辑完成后,埃尔热邀请他在这本书上共同署名。但他拒绝了。可在埃尔热的坚持下,最终张充仁在专辑内的一些画面中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但他希望签名保持隐秘。这是因为如果当时官方知道他在一本连环画专辑上签名说日本攻击中国、欺骗欧洲,那他就回不了家了……”
回到中国后,张充仁有足够的时间来打造自己的生活。已婚并育有四个孩子的张充仁在上海创办了一所绘画和雕塑学校,培养了近 200 名学生。但不幸的是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粉碎了他艺术创作的希望。在劳教所呆了一段时间后,张被迫到农村去插秧,回城后则在钢铁厂捡钉子。他的中欧奥德赛式的一生本可以就此结束。
但是,这中间不包括埃尔热和张充仁之间强烈的友谊。 分别二十多年来,埃尔热一直没有这位中国朋友的消息。在《丁丁在西藏》中,他派遣丁丁前往尼泊尔,寻找飞机失事后失踪的张的下落。正是在这本专辑中,埃尔热创作了一首关于友谊的壮丽赞歌,同时也是一曲感人至深的纯洁颂歌。在书中,通过解救被囚禁在雪人巢穴中的张,丁丁/埃尔热摆脱了自己以往的幽灵,也借此机会驱散了自己的死亡冲动。事实上,他的“重生”促使他去寻找张充仁。
在此十五年后,两人终于有了联系。每次在布鲁塞尔的中餐馆吃饭时,埃尔热都会习惯地从钱包里拿出张充仁的照片询问是否知道此人。这无异于大海捞针。直到 1975 年的那个晚上,埃尔热与一位经常出入布鲁塞尔知识分子圈的、儒雅的魏 (Pierre Wei) 先生共进晚餐。埃尔热习惯地问道:“你认识一位姓张的人吗?” 这一次答案是肯定的!
自此,埃尔热重新联系上了他的中国朋友。 上世纪80年代初,甚至有传言说埃尔热要去上海,但由于他的台湾之行阻碍了这一切,随后出现的问题是如何让张充仁重返比利时。张先生最终获得了为期三个月去布鲁塞尔旅游的签证。
埃尔热 (Hergé) 与张充仁 (Tchang) 的重逢是在媒体见证下进行的。由媒体RTBF的记者 Gérard Valet 精心策划。1981年3月1 日,布鲁塞尔的扎芬特姆机场,在众多相机和摄影器材的镜头前,埃尔热紧紧地拥抱着这位相识近五十年的挚友。 张在1994年回忆说:“到达布鲁塞尔机场后,穿过走廊,我发现自己面对着一群挤在一起的记者,超过两百人……但埃尔热拥抱了我,我非常感动。我不知道我的朋友已经变得如此出名了......”
张先生在埃尔热家中小住三个月,然后怀着沉重的心情返回了中国。正如雅克·朗格卢瓦 (Jacques Langlois) 在他的作品《丁丁小传》(François Bourin 版,2020 年)中所表达的那样,这位老雕塑家希望回到欧洲继续自己的艺术创作。时任法国文化部长的雅克·朗和法国总统密特朗的外交顾问雷吉斯·德布雷十分关注张充仁遇到的签证问题,并着手处理此事。最终,张先生于 1985 年 7 月在艺术家之城马恩河畔诺让定居。法国政府则立即向他订购了一尊埃尔热的半身像, 这座雕像被布置在位于昂古莱姆的全新漫画博物馆和国家漫画和图像中心(CNBDI)里。
当被问及“蓝莲花”在中文中的意思时,张充仁顽皮地回答:“没什么意思!”我记得向埃尔热描述过这种美丽的花,一种在中国只生长水中央的睡莲。但这些花是粉色的、白色的……而不是蓝色的!但埃尔热喜欢给他的人带来惊喜,就像他上演丁丁和蓝橙子一样,他想到……蓝色莲花。埃尔热总是有很多幻想和想象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