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近几年,总能在新闻里看到或者听到各种学术造假事件,什么某某科研人员研究成果涉嫌伪造啊,某位教授博导给学生毕业开后门啊,等等等等。这些造假事件不仅引发了国内科研团体的大规模吐槽和抱不平,也让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在舆论的压力下开始了学术造假的新一轮严查。事件被爆出后,一些造假当事人要么被停职、要么被取消学位,虽然很多人都觉得这样不疼不痒,但好歹他们也算是受了罚。而这种事儿如果发生在古代,那惩罚措施可能就没这么温柔了。今天,咱就来一起聊聊古代的学术造假事件。
其实早在汉代的时候,学术造假事件就时有发生。我们都知道,东汉后期朝廷腐败,宦官专权。当时的一些文人为了能够巴结上权贵,让自己平步青云,便偷偷向朝廷的宦官行贿,将经书典籍上的内容稍加改动,大段抄袭,拼凑成一部“新”的作品,并署上自己的名字作为入仕的敲门砖。不久,这件事便在那些十年寒窗苦读的学子中间炸了锅了,他们集体跑到
汉灵帝面前控诉此事,要求汉灵帝一定要严厉打假,给读书人一个说法。于是,一番集思广益之后,汉灵帝采取了文学家蔡邕(yōng)的建议,下令规范各类经书典籍,并刻在石碑上,公布于天下,让造假分子无机可乘。
无独有偶,魏晋时期,在当时的名仕身上,也曾发生过类似的造假事件。魏晋文人推崇“老庄学说”,“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更是如此。当时流行对《老子》《庄子》等一些道家典籍进行批注,也就是写出你的阅读理解。而向秀批注的《庄子》,分析精妙,别具一格,一度成为当时的“网红”文章,甚至掀起了玄学崇尚的热潮。只可惜没等批注完,向秀就因病去世了,而他的儿子由于当时年龄太小,还没有版权保护意识,于是这些原版批注渐渐也就四处散落,只剩副本了。后来,西晋玄学家郭象在批注《庄子》时,看到向秀的释义没有流传于世,便堂而皇之的把它们剽窃过来当做了自己的观点,并且没有添加任何注释。直到后来向秀批注的副本出现,真相才浮出水面。虽然,郭象后来成为了研究老庄的知名玄学家,但不得不说他这种不道德的剽窃行为还是遭到了后人的批评。
除了抄袭、剽窃之外,像现在为了毕业、拿文凭、拿项目而花钱走后门式的学术造假在古代也一样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不同的是,比起今天五花八门的走后门应用场景,在当时,能够改变人命运的科举考试成了走后门的“重灾区”。
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则天时期的选官制度曾规定,即使科举考试通过之后也不能马上当官,顶多算是储备人才,必须再通过一次官方的考试才行。当时有一个姓薛的候补官员,天天担心自己考不上,心里头那是焦急万分。于是,为了能够走个捷径,他找到了当时的洛阳县令张昌仪,想让他给自己开个后门。别看这张昌仪只是个小小的地方官,背后撑腰的人却大有来头。因为他的哥哥不是别人,正是武则天面前的红人,集女皇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男宠,张易之。这位姓薛的给了张昌仪50两黄金和他自个儿的名帖,千叮咛万嘱咐,请张昌仪一定要助自己一臂之力。要知道这个张昌仪也是出了名的贪婪腐败,在这种事情上可是驾轻就熟的“老司机”了。于是,他按流程将名帖交给了当时负责官员选用的吏部侍郎张锡。悲催的是,几天之后,张锡发现名帖找不着了,这可坏了,只能跑去问张昌仪那个要提拔的人叫什么来着。张昌仪一直没拿这当多大的事儿,怎么可能记住那人叫啥呢?只知道他姓薛。不过,好在张昌仪到底是个讲究人,知道拿了人家的钱得替人家办事。于是,他便告诉张锡说,这事好办,人才储备库里只要有姓薛的,你都给个官不就行了吗?张锡不敢得罪张氏兄弟,便只能照着做了。结果榜单公布那天,尴尬的一幕出现了,100多人的候补官员名单中,光是姓薛的就有60多人,占了将近三分之二。要说这薛姓自古就不是什么大姓,到这估计连瞎子也能看出来有猫腻了。不过,由于当时张氏兄弟一手遮天,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就这么的,这六十多个姓薛的在全国各地逍遥自在的做起官来了,直到后来武则天下台,张昌仪被杀,这一因学术造假引发的乌龙事件才大白于天下。
虽然古代学术造假之风不绝,可打假风暴却也是从未停歇。《旧唐书·苗晋卿传》就曾记载了唐玄宗时期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吏部侍郎苗晋卿和宋遥为了巴结领导张倚,将他不学无术的儿子硬是扶上状元之位一事。最后东窗事发,这俩人不仅没能升官发财,还被唐玄宗贬了官,真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而要说古代打击学术造假力度最大的,估计还是非清朝莫属了。像顺治十四年的丁酉科场舞弊案中,由于考官受贿走后门,前后就有数十人被砍头,抄家、流放,场面一度惨不忍睹。而发生在咸丰八年的戊午科场案,就连当时的文渊阁大学士,正一品官员柏葰(jùn),竟也因为受贿为文盲考生调换考卷,被斩于菜市口,成了历史上死于学术造假职位最高的官员。
不得不说哈,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这学术造假的危害都是巨大的。为什么呢?因为它不仅会动摇像考试这种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甚至还会成为科研过程中的一枚定时炸弹。而要说原因呢,可能无外乎监管制度缺失啊、学术环境的浮躁,还有学术评价体系里头一些不太合理的量化指标啊等等。当然咱们不可能去复制古代那些打打杀杀的惩罚方式,不过啊,人们还是从规范学术道德、加强法律建设等很多方面去做了不少的事儿。毕竟,这真理可以越辩越明,学术还是得有真假之分呐。
好了,本期的专家大腕说历史就到这里了,让我们下期再见,拜拜。
制作:文博研习社
声音:岳泽龙
5
22 ratings
近几年,总能在新闻里看到或者听到各种学术造假事件,什么某某科研人员研究成果涉嫌伪造啊,某位教授博导给学生毕业开后门啊,等等等等。这些造假事件不仅引发了国内科研团体的大规模吐槽和抱不平,也让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在舆论的压力下开始了学术造假的新一轮严查。事件被爆出后,一些造假当事人要么被停职、要么被取消学位,虽然很多人都觉得这样不疼不痒,但好歹他们也算是受了罚。而这种事儿如果发生在古代,那惩罚措施可能就没这么温柔了。今天,咱就来一起聊聊古代的学术造假事件。
其实早在汉代的时候,学术造假事件就时有发生。我们都知道,东汉后期朝廷腐败,宦官专权。当时的一些文人为了能够巴结上权贵,让自己平步青云,便偷偷向朝廷的宦官行贿,将经书典籍上的内容稍加改动,大段抄袭,拼凑成一部“新”的作品,并署上自己的名字作为入仕的敲门砖。不久,这件事便在那些十年寒窗苦读的学子中间炸了锅了,他们集体跑到
汉灵帝面前控诉此事,要求汉灵帝一定要严厉打假,给读书人一个说法。于是,一番集思广益之后,汉灵帝采取了文学家蔡邕(yōng)的建议,下令规范各类经书典籍,并刻在石碑上,公布于天下,让造假分子无机可乘。
无独有偶,魏晋时期,在当时的名仕身上,也曾发生过类似的造假事件。魏晋文人推崇“老庄学说”,“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更是如此。当时流行对《老子》《庄子》等一些道家典籍进行批注,也就是写出你的阅读理解。而向秀批注的《庄子》,分析精妙,别具一格,一度成为当时的“网红”文章,甚至掀起了玄学崇尚的热潮。只可惜没等批注完,向秀就因病去世了,而他的儿子由于当时年龄太小,还没有版权保护意识,于是这些原版批注渐渐也就四处散落,只剩副本了。后来,西晋玄学家郭象在批注《庄子》时,看到向秀的释义没有流传于世,便堂而皇之的把它们剽窃过来当做了自己的观点,并且没有添加任何注释。直到后来向秀批注的副本出现,真相才浮出水面。虽然,郭象后来成为了研究老庄的知名玄学家,但不得不说他这种不道德的剽窃行为还是遭到了后人的批评。
除了抄袭、剽窃之外,像现在为了毕业、拿文凭、拿项目而花钱走后门式的学术造假在古代也一样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不同的是,比起今天五花八门的走后门应用场景,在当时,能够改变人命运的科举考试成了走后门的“重灾区”。
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则天时期的选官制度曾规定,即使科举考试通过之后也不能马上当官,顶多算是储备人才,必须再通过一次官方的考试才行。当时有一个姓薛的候补官员,天天担心自己考不上,心里头那是焦急万分。于是,为了能够走个捷径,他找到了当时的洛阳县令张昌仪,想让他给自己开个后门。别看这张昌仪只是个小小的地方官,背后撑腰的人却大有来头。因为他的哥哥不是别人,正是武则天面前的红人,集女皇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男宠,张易之。这位姓薛的给了张昌仪50两黄金和他自个儿的名帖,千叮咛万嘱咐,请张昌仪一定要助自己一臂之力。要知道这个张昌仪也是出了名的贪婪腐败,在这种事情上可是驾轻就熟的“老司机”了。于是,他按流程将名帖交给了当时负责官员选用的吏部侍郎张锡。悲催的是,几天之后,张锡发现名帖找不着了,这可坏了,只能跑去问张昌仪那个要提拔的人叫什么来着。张昌仪一直没拿这当多大的事儿,怎么可能记住那人叫啥呢?只知道他姓薛。不过,好在张昌仪到底是个讲究人,知道拿了人家的钱得替人家办事。于是,他便告诉张锡说,这事好办,人才储备库里只要有姓薛的,你都给个官不就行了吗?张锡不敢得罪张氏兄弟,便只能照着做了。结果榜单公布那天,尴尬的一幕出现了,100多人的候补官员名单中,光是姓薛的就有60多人,占了将近三分之二。要说这薛姓自古就不是什么大姓,到这估计连瞎子也能看出来有猫腻了。不过,由于当时张氏兄弟一手遮天,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就这么的,这六十多个姓薛的在全国各地逍遥自在的做起官来了,直到后来武则天下台,张昌仪被杀,这一因学术造假引发的乌龙事件才大白于天下。
虽然古代学术造假之风不绝,可打假风暴却也是从未停歇。《旧唐书·苗晋卿传》就曾记载了唐玄宗时期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吏部侍郎苗晋卿和宋遥为了巴结领导张倚,将他不学无术的儿子硬是扶上状元之位一事。最后东窗事发,这俩人不仅没能升官发财,还被唐玄宗贬了官,真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而要说古代打击学术造假力度最大的,估计还是非清朝莫属了。像顺治十四年的丁酉科场舞弊案中,由于考官受贿走后门,前后就有数十人被砍头,抄家、流放,场面一度惨不忍睹。而发生在咸丰八年的戊午科场案,就连当时的文渊阁大学士,正一品官员柏葰(jùn),竟也因为受贿为文盲考生调换考卷,被斩于菜市口,成了历史上死于学术造假职位最高的官员。
不得不说哈,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这学术造假的危害都是巨大的。为什么呢?因为它不仅会动摇像考试这种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甚至还会成为科研过程中的一枚定时炸弹。而要说原因呢,可能无外乎监管制度缺失啊、学术环境的浮躁,还有学术评价体系里头一些不太合理的量化指标啊等等。当然咱们不可能去复制古代那些打打杀杀的惩罚方式,不过啊,人们还是从规范学术道德、加强法律建设等很多方面去做了不少的事儿。毕竟,这真理可以越辩越明,学术还是得有真假之分呐。
好了,本期的专家大腕说历史就到这里了,让我们下期再见,拜拜。
制作:文博研习社
声音:岳泽龙
17 Listeners
452 Listeners
74 Listeners
1 Listeners
351 Listeners
15 Listeners
275 Listeners
0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