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攀樹的經驗是在60歲。在這之前攀樹這兩個字,我不知道是我沒注意過,還是看過就略過⋯。因為從小,樹對我來說,好像是⋯
教育性的: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寫作文時很好用的:大樹綠意盎然,微風徐徐吹來;
大樹挺拔的站立著,不畏風雨;
我們要成為一棵大樹為家人遮風避雨;
知識性的:大樹有助水土保持、淨化空氣、能遮蔭、能降溫,多看綠色不容易近視;
有趣的:屬年輪就知道這棵樹的年紀;
生活上常被告誡的:樹很高不要爬上去,不小心掉下來會受傷,甚至會腦震盪會斷手斷腳;
性別歧視的:女孩子家爬什麼樹,難看;
電視上會報導的:強烈颱風將樹連根爬起,路樹倒下,幸無傷亡;
老師可以評價你的:你的樹畫的像不像,色彩用的對不對⋯,給你幾分。
對我來說,樹是屬於「視覺」的,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或許風吹樹葉發出的聲音會觸動我的「聽覺」。
對於要靠近樹,腦海常出現的是警語:
樹很高危險,不要爬樹,小心掉下來;
小心下雨天閃電打雷,不要在樹底下會被雷電擊到;
小心!樹有蟲。
童年那些對於靠近樹的印象,身體常是緊繃大於放鬆。
年紀漸長,身體也如小樹長成大樹般漸漸長高長壯,自己可以掌控的事情越來越多了,世界變的越來越大,大樹的威脅性漸弱了。
甚至參加一些課程,活動之一竟是抱樹:找一棵自己喜歡的樹或有感覺的樹,感受或吸收大樹的能量,對大樹説出心裡話;
我總小心翼翼,因為樹皮很粗,可能會弄髒或勾破衣服甚至刮傷皮膚,
要小心可能有蟲有蜘蛛⋯。
漸漸的對樹的靠近,我有了「觸覺」和「嗅覺」。也可觸摸和聞聞葉片的味道。
樹是可親近的,樹有著大自然神秘的能量。樹是生命力的象徵。
隨著社會的變遷,我們生活的環境,從樹是自然的存在,他就是生活環境的一部分,到現在要特別考量都市綠地化、搶救老樹、減少水泥地讓樹呼吸。
樹減少到,我們要特地去爬山去公園森呼吸,綠意養眼。
我們看見了不同樹有不同利用價值。也有不同價格。
尤其老樹有著歷史的軌跡,時代演變的記憶,連結著人成長的回憶,是有生命力有溫度的。
在百年荔枝老樹公園的走讀中,我驚訝小小的公園竟蘊育了近20種可食用的植物,也驚覺到原來樹在我們的生活中早在生命初期就有了連結,我們享受各式各樣的水果,豐富我們的「味蕾」,滋養我們的身體,而那些水果都是樹的果實啊!
荔枝老樹公園更有攀樹活動,有教練,年齡限制兩歲以上,因爲兩歲以上才能聽懂解說,當孩子攀到樹冠時懂得並有能力如何調整自己的繩索,幫助自己安全的重新回到地面。
這是多麼幸福的事!大自然與生命的連結有了不同的定義,這才是真正的綠意盎然!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