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來賓: 日本攝影師、香港百貨收藏者Miyuki
在認識MiYuki之後,只想用這四個字形容她---就是「佩服」、「犀利」。這位在香港生活了三十多年的日本攝影師,不僅收藏了超過三千件「Made in Hong Kong」的物品,還以鏡頭與文字,細膩記錄下這些舊物背後的香港故事。她出版了《香港百貨》一書,把她對香港的情感化為一本可以翻閱的記憶。然而,她自己卻說,對香港最大的興趣,第一是「飲食」,第二才是收藏。
1994年,MiYuki初來香港時一句粵語都不會。她沒有去上課學粵語,而是靠煲劇自學。她最愛的是連續劇《包青天》,因為是粵語發音、中文字幕,內容又精彩,讓她固定追看,甚至錄下來反覆看。雖然一開始學到的都是古裝對白,譬如「爹娘親」、「老夫」,但香港朋友笑過之後,也會耐心教她現代的用法。憑著這份好奇與堅持,半年後她已能聽懂粵語,兩年左右就能流利對話。
Miyuki說:「日文寫“食”,粵語也寫‘食’,感覺很熟悉。」日文受古漢語影響很深,而粵語也保留了很多古漢語特徵,加上日文的漢字也比較接近繁體字,讓她覺得特別熟悉與親切。
說到對香港的鍾愛,MiYuki最讚賞的是飲食文化。她佩服香港人的「嘴刁」,例如吃一口雞就能判斷是不是冷凍雞,不新鮮就不吃;蝦不新鮮也會立刻放下筷子。為了培養這種舌頭的敏銳度,她特意尋找貼著「用新鮮雞」的餐廳進去練習,從味覺中認識香港。
另外,香港人說話大聲、節奏快又直接,初來乍到時,Miyuki是不太適應。但後來發現,這種「用丹田發聲」的方式對身體反而有益,而「講得明快直接」在處事上也更有效率與坦率,在習慣了以後,她倒是非常欣賞。
從一個日本人的角度來看香港,我們反而看到了許多平時忽略的優點與細節。有些文化特質,因為太熟悉,反而容易被忽略;又或者因為既有的刻板印象,而未曾真正注意過。但透過MiYuki的眼睛與心,她用理解與投入,而不是比較與批判,從零開始認識一個地方,也讓我們學習到一種更客觀、更包容的視角。就像她所展現的那樣,當一位外地人願意放下預設,認真地去喜歡、去了解新的文化,才能真正走進一個地方--這正是每位新住民都應該學習的態度。
By 劉螢, William, Rti來賓: 日本攝影師、香港百貨收藏者Miyuki
在認識MiYuki之後,只想用這四個字形容她---就是「佩服」、「犀利」。這位在香港生活了三十多年的日本攝影師,不僅收藏了超過三千件「Made in Hong Kong」的物品,還以鏡頭與文字,細膩記錄下這些舊物背後的香港故事。她出版了《香港百貨》一書,把她對香港的情感化為一本可以翻閱的記憶。然而,她自己卻說,對香港最大的興趣,第一是「飲食」,第二才是收藏。
1994年,MiYuki初來香港時一句粵語都不會。她沒有去上課學粵語,而是靠煲劇自學。她最愛的是連續劇《包青天》,因為是粵語發音、中文字幕,內容又精彩,讓她固定追看,甚至錄下來反覆看。雖然一開始學到的都是古裝對白,譬如「爹娘親」、「老夫」,但香港朋友笑過之後,也會耐心教她現代的用法。憑著這份好奇與堅持,半年後她已能聽懂粵語,兩年左右就能流利對話。
Miyuki說:「日文寫“食”,粵語也寫‘食’,感覺很熟悉。」日文受古漢語影響很深,而粵語也保留了很多古漢語特徵,加上日文的漢字也比較接近繁體字,讓她覺得特別熟悉與親切。
說到對香港的鍾愛,MiYuki最讚賞的是飲食文化。她佩服香港人的「嘴刁」,例如吃一口雞就能判斷是不是冷凍雞,不新鮮就不吃;蝦不新鮮也會立刻放下筷子。為了培養這種舌頭的敏銳度,她特意尋找貼著「用新鮮雞」的餐廳進去練習,從味覺中認識香港。
另外,香港人說話大聲、節奏快又直接,初來乍到時,Miyuki是不太適應。但後來發現,這種「用丹田發聲」的方式對身體反而有益,而「講得明快直接」在處事上也更有效率與坦率,在習慣了以後,她倒是非常欣賞。
從一個日本人的角度來看香港,我們反而看到了許多平時忽略的優點與細節。有些文化特質,因為太熟悉,反而容易被忽略;又或者因為既有的刻板印象,而未曾真正注意過。但透過MiYuki的眼睛與心,她用理解與投入,而不是比較與批判,從零開始認識一個地方,也讓我們學習到一種更客觀、更包容的視角。就像她所展現的那樣,當一位外地人願意放下預設,認真地去喜歡、去了解新的文化,才能真正走進一個地方--這正是每位新住民都應該學習的態度。